论“换肾”我只服广东: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术

曹斯工作室
+ 订阅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教授团队成功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术。这是该团队在2017年7月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后,首次将全球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理念和技术成功应用到肾移植手术领域。

何晓顺教授表示,“无缺血”移植技术,使得肾脏不需要灌洗,也不需要放在冷藏箱保存,让捐献者转赠的“生命礼物”少受损伤,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器官的功能,以更“鲜活”的状态在受捐患者的体内立即“工作”,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后续免疫反应发生的风险,将明显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肾移植首次跨入“热移植”时代

手术仅3小时即完成,患者术后第二天指标恢复正常

据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主任王长希介绍,此次接受首例“无缺血”肾移植的是一名47岁男性患者,来自广东东莞,是一名普通企业员工。

2016年初,该患者突然觉得全身乏力、双下肢水肿,随后被确诊为尿毒症,开始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治疗期间该患者还曾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合并症。

4月9日,何晓顺教授团队在中山一院东院为该患者实施全球首例“无缺血”肾移植,移植的肾脏在供者体内及获取、移植整个过程中始终持续保持血流灌注。

专家介绍,手术非常成功,仅用了3个小时就顺利完成。该患者在术后立即有尿液排出,术后第2天血肌酐(评估肾功能的主要指标)即恢复到正常水平,到第3天可以正常进食,近日将康复出院。

全球首创“无缺血”移植理念及技术

未来还将应用于心脏、肺脏等器官,实现全面“热移植”

传统器官移植技术包括“三步曲”,也就是器官获取、保存及植入。在这个过程中,器官血流中断的情况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的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严重影响移植疗效,甚至导致移植失败。

在此前接受采访时,何晓顺表示,就肝移植而言,肝脏一旦离开捐献者体内,便处于“无血流供应”状态从数小时至数十小时不等,不可避免地遭受缺血、冷保存及再灌注的损伤,导致肝功能受损。这些不利因素,正是影响移植疗效乃至导致移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尽管全球科学家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努力,器官移植的这一“先天缺陷”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2017年7月,何晓顺教授团队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攻关和理念创新,首次成功将“无缺血”理念和技术应用在肝移植领域,达到了器官在生理状态下的理想移植,从而避免了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传统肝移植不可比拟的优势。

从已实施的16例“无缺血”肝移植预后情况来看,接受“无缺血”肝移植的患者,其术后肝功能显著优于传统手术,患者迅速康复,显著降低了肝移植手术风险,保护了受者的心、肺、肾等功能,减少了危及生命的“复流后综合征”的发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学浩认为“这项新技术可延伸至其他器官移植上,有望重构器官移植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将该学科的发展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何院长在进行手术。

世界移植协会主席南希(Nancy)认为,该技术“可向全球其他国家推广,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何晓顺透露,这项技术和理念未来还将应用于心脏和肺脏等其他器官的移植,相信“无缺血”将使病人的预后会有更大的改善,真正实现器官从“冷移植”时代到“热移植”时代的转变。

西方移植界“大咖”组队观摩学习

中欧跨国合作将向全球推广应用“无缺血”理念技术

今年3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主任、国际著名肝移植专家罗伯特·波特(Robert J. Porte)教授率领团队六人到中山一院学习何晓顺教授团队首创的“无缺血”肝移植技术。

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移植中心之一,所有可能的器官移植手术都能在UMCG进行,包括多器官联合移植在一次手术中完成。

波特团队在中山一院先后全程观摩学习了两台“无缺血”肝移植手术,对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疗技术水平赞叹不已:“你们的手术太精彩了!”他表示,“在网上看到这种手术的报道跟现场观摩看到完全不一样,经过四天的实地考察,感觉印象更加深刻,带来的冲击更加震撼。”

此次观摩学习直接促成了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移植中心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合作。波特团队与中山一院器官移植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紧密合作将这项新技术更好地向全世界推广应用。波特表示, 在未来一到两年内,他的团队将深入学习无缺血技术,简化手术流程,创新体外机械灌注机器,并将无缺血技术推广到更多的欧洲国家。

【记者】黄锦辉 曹斯

【通讯员】彭福祥 何旭鹏

【校对】曹柏英


编辑 唐嘉欣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