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如何高质量帮扶茂名阳江携手奔小康?这里有答案

南方日报

从区域协调发展角度解决好广东的贫困问题,由经济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对口帮扶粤东西北地区,是我省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内容。

珠海市帮扶阳江市阳东区红丰镇潮观村建设的香蕉种植基地。

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部署,珠海市对口帮扶茂名市、阳江市211个省定贫困村,相对贫困户16240户及贫困人口45946人。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响起,珠海市坚决贯彻中央和省脱贫攻坚部署,按照“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目标要求,把帮扶重任扛在肩上,把对口帮扶当成“自家的事”来做。

珠海市在对口帮扶中,充分发挥与阳江、茂名各自的比较优势,坚持产业与民生并重、帮扶与合作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在做好民生帮扶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产业扶贫,探索实践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搭平台、建基地、联市场”跨区合作式产业帮扶模式,以提高贫困户发展产业能力为基本着力点,高质量全面扎实推进对口帮扶茂名、阳江各项工作,携手共奔全面小康。

搭建合作、链接、服务三大平台

产业帮扶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之策,能够切实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彻底拔掉“穷根”、开掘富源,促进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囿于贫困村、贫困户内生动力缺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难以跟市场对接等因素,必须有效引导和整合各种资源,以产业帮扶为主导,培育和激发贫困村(户)的内生发展动力。

“搭平台是珠海市产业帮扶的起点。”珠海市委农办(扶贫办)主任陈振毅介绍,珠海充分利用本市市场、资金、人才、信息、技术及社会资源的优势,积极推动被帮扶地区农业资源整合,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立足当地特点建设产业基地,促使农户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向企业或致富带头人带动农户的集体经营转变,着力搭建整合帮扶方和被帮扶方资源的合作平台、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产业帮扶的链接平台、贫困户自主发展脱贫攻坚的服务平台三大平台。

茂名信宜市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地”山区,发展大规模连片种养业先天条件不足。在珠海市驻信宜工作组引导和支持下,把百香果产业作为产业帮扶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平台建设,引进当地龙头企业信宜市云山百香果业有限公司和信宜市广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参与百香果产业运营,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土地+务工+帮扶”等模式,提供技术指导培训,签订产品购销协议合同的全产业链服务,把贫困户纳入产业链条,帮助贫困户持续有效增脱贫。

广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贫困户种植的百香果,解决销路问题。

广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封李强介绍,目前公司已与朱砂镇双砥村、北界镇高坡村等13个省定贫困村签订种植、技术辅导、产品购销协议。“以2016年为例,在珠海帮扶的支持下,共发动1214户贫困户种植百香果1652亩,产量330.4万斤,收入达495.6万元。”

信宜市云山百香果业有限公司除自有百香果种植基地400多亩外,还带动信宜市10多个镇、30多个村、5000多户农户种植百香果6000多亩。

如今,信宜市百香果种植面积从2013年的数百亩增长到2万多亩,分布在珠海帮扶的22个贫困村20个产业基地和非贫困村,远销湖南、湖北、江西、福建、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地,成为贫困村、户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当地村民及贫困户幸福地称之为“摇钱树”“致富果”。

为搭建引导社会资源参与产业帮扶的链接平台,珠海市出台了产业扶贫政策,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引导3.3亿元社会资金进入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106家企业到118个村投资发展特色产业、300多家企业参与扶贫地区特色农产品运营。

在珠海市外事局帮扶的电白区望夫镇田面村,一家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加工厂里机器轰鸣。该加工厂收购贫困户及村民种植的花生,加工为花生油直供珠海等地,深受市民欢迎。

驻村工作队队长江代昌介绍,在珠海驻电白工作组支持下,田面村引进珠海菜篮子工程公司珠海健民下属的珠海横琴健民优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利用珠海健民的销售渠道和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进行经营,加工生产当地山区优质的花生油、红薯干、萝卜干和白菜干等,其中年加工花生油可达600吨。

就在2017年底,田面村获得加工厂固定分红35万元,田面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年分红2600多元;同时加工厂还吸纳10名贫困户就业,月工资1800元。2017年,该加工厂评为珠海市精准扶贫特色产业项目,获得了珠海财政奖励金35万元。

在搭建贫困户自主发展脱贫攻坚的服务平台方面,珠海市实施“一户一法”,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都有参与集体项目和自主发展的个体项目。同时,珠海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0万元,累计组织企业到贫困地区召开招聘会83场,培训劳动力49890人次,推动贫困劳动力19448人实现转移就业。

127个产业扶贫基地初具规模

珠海市气象局帮扶的信宜市旺沙堡村共有贫困户68户,19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共40户,153人。

驻村工作队队长李智标告诉笔者,经过论证,旺沙堡村采取以“合作社+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充分利用旺沙堡村的山地资源优势,打造山地鸡养殖产业基地。2016年,旺沙堡村注册成立信宜市旺牧养鸡专业合作社,并申请注册“丹竹”商标。目前基地年出栏量约30万只,共吸纳113户农户加入基地经营,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0户实现户户参与。

贫困户叶青生一家共有5口人,其中二儿子聋哑一级残疾,妻子长期慢性病。2017年叶青生通过有劳动能力帮扶资金申请“以奖代补”养殖2000多只山地鸡,并在10月通过合作社收购肉鸡收入6万多元,利润达2万多元。

除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产业基地,贫困户参与基地运营增收外,珠海市在对口帮扶中,跳出单个帮扶村进行统筹,通过镇内资源整合、跨镇资源整合等模式,扶持贫困村建设扶贫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在珠海市对口帮扶的阳江市阳西县牛岭村、平南村、菩提村9条贫困村,帮扶工作组引进阳西县宏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阳西县宏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200元/亩·年的价格整合租赁共1145亩较为平缓的山坡地并对其进行适耕改造,铺设水利设施,进行牛大力种苗的种植。

农户在珠海帮扶茂名市高州市镇江镇大岭村建设的蔬菜种植基地劳作。

目前9条贫困村已建立6个牛大力示范基地种植,推广并带动350户以上农户增收,300户贫困户直接受益。示范基地每年产量可达458万斤,按收购价格20元每斤,总收入9160万元,预期收益分红可让300户贫困户从该项目中每户每年增收5591元以上。

两年多来,珠海市对口帮扶茂名、阳江已建成扶贫产业项目307个,建设初具规模的产业扶贫基地127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3391户39307人,促进了农业生产逐步向规模化、产业化转变。

在珠海市横琴新区对口帮扶的阳西县织篢镇塘村,引进珠海十亿人社区农业有限公司,占地263亩的阳西十亿人火龙果创业示范基地规模效应彰显,推广并带动100户以上农户增收,64户贫困户直接受益。

在珠海市金湾区对口帮扶的阳东区红丰镇潮观村,发动潮观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设立阳江市阳东区红丰镇漠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经济体),以扶贫资金180万元支持贫困户经济体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阳江市阳东诺泽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占地384.5亩的产业扶贫合作专区。2017年度,合作社经营已实现销售总收入185万元,扣除成本并留存发展资金后,贫困户合作社可分得40万元,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实现人均分红2604元/人以上。

在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对口帮扶的高良村,由帮扶单位投入40万元,林源种养专业合作社投入60万元,实行“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由合作社提供种苗及技术,负责经营管理,带动全村农户加入合作社并指导其种植,建立南药益智种植基地。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超过5000亩,发展社员200多户约1000人,其中包含贫困户71户。2016年益智种植总产值约为250万元,2017年大规模种植及发展益智深加工产业后,预计2018至2019年基地总产值将达到500万元以上。

在珠海高栏港经济区对口帮扶高州市南塘镇大塘笃村,投入扶贫资金100万元创建占地150亩的百香果种植基地,采用“生产+旅游”的经营模式,带动农户253户902人增收,其中贫困户79户206人。

在珠海市地税局帮扶的电白区林头镇新圩村,工作队引进化州市忠农农业有限公司,组织60户有劳动力贫困户组建种养专业合作社,按比例出资注册成立电白区忠农农业有限公司,对现有约200亩弃耕荒田进行开发,建设100亩枸杞叶基地和100亩百香果、南瓜立体种植基地,贫困户除享受入股分红外,还能在基地务工增收……

如今,一个个因地制宜、充满活力的特色示范产业基地在茂名、阳江落地生根,生机盎然,有效提升了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促使农户特别是贫困户从小规模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帮扶搭台企业唱戏联市场

“产业帮扶,必须构建稳定的对接市场渠道。”陈振毅认为,在没有找准市场解决销路前提下,发展特色产业,在贫困地区大规模发展种养,不但无法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还将加剧当地的贫困程度。“珠海市通过建设实体市场、网上市场、购买服务深化产业市场对接等途径,促进生产和市场对接,实现市场化运作。”

在珠海市香洲区星园路,有一个占地3500多平方米的市场,深受珠海市民青睐。它便是2015年8月开始正式运营的珠海首个扶贫产品专卖市场星园扶贫市场,由珠海市农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挂牌运营,集中展示、展销来自珠海对口帮扶地区的过万种特优农副产品。

2017年11月25日,由阳春市人民政府、珠海市扶贫办、珠海市农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珠海帮扶阳春精准扶贫成果展暨阳春特色旅游及农产品展销会在这里举行。来自阳春市的南药春砂仁、岗美腊鸭、百香果、百香鸡等上百种特色农产品,吸引了数千名珠海市民入场。

在被抢购一空的上百种农副业产品中,便有50多种农产品来自于珠海对口帮扶阳春44个帮扶村的产业基地。展销活动现场,珠海市菜篮子投资有限公司等8个企业与阳春市恒丰实业有限公司等8个单位共同签订了合作协议。

据统计,2016年以来,珠海星园扶贫专业市场先后与珠海帮扶的9个市(区、县)举办了9场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共引导300多家企业参与销售扶贫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额达1亿多元。

珠海市驻阳春市工作组组长黄春明介绍,去年3月,阳春引入珠海农控在阳春注册成立阳江菜篮子公司,分别与自由村等6条村的合作社建立产业种养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产品专供珠海及港澳市场,将扶贫村产业基地打造为珠海市的“米袋子”、菜篮子基地,构建集“基地—市场—消费终端”为一体的农产品销售流通完整体系,形成产业扶贫的多赢局面。

为拓宽销售渠道,珠海市还多渠道帮助被帮扶地建立农副产品“网上市场”,扶持被帮扶地贫困村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特别是高州荔枝、信宜三华李和百香果等扶贫地区特色主导产品的线上销售,有力地带动农户增收。其中,珠海农控集团依托产品优势,在京东商城线上建设“中国特产·珠海扶贫馆”,发展“互联网+合作社”种养基地、物流仓储基地,促进进村入户电商平台、物流配送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珠海为深化产业市场对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发挥珠海农产品协会联络企业、熟悉市场和行业动态的优势。2013年以来由协会组织100多家企业开展产业调研和基地对接,组织产业发展现场会,引导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同时,每年根据各扶贫产业基地的情况,定期举办被帮扶地区特优农产品订货会、展销会和产业招商会,协调农产品采购,推动企业到被帮扶地进行产业投资。

在2016年珠海举办的扶贫项目招商会上,高州推出了涉及农业、电商、旅游产业发展等领域的33个项目,现场签约7个项目、签约金额7000多万元;电白则有9个产业项目签约,总投资额合计4300万元。

珠海在对口帮扶过程中,探索实践跨区合作式产业帮扶,有效破解被帮扶地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组织化、市场化”三个制约因素,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达到“真脱贫”目的,确保有劳动能力相对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

■数读

◎帮扶任务

珠海市对口帮扶茂名市、阳江市所属的211个相对贫困村,相对贫困户16240户及相对贫困人口45946人

其中,帮扶茂名市142个村、10932户33007人;帮扶阳江市69个村、5308户12939人

◎帮扶资金

已累计投入精准扶贫专项资金10.28亿元

◎帮扶队伍

遴选240名优秀干部派驻茂名、阳江专职精准扶贫工作

◎帮扶成效

①在帮扶项目方面,211个相对贫困村共实施到村到户帮扶项目29.5万个

②在贫困户增收方面,帮扶贫困人口31835人实现增收脱贫,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222元,比帮扶前增长130%

③在转移就业方面,累计组织企业到贫困地区召开招聘会83场,培训劳动力49890人次,推动贫困劳动力19448人实现转移就业

◎产业帮扶

目前已扶持发展特色产业项目307个,建设初具规模的特色扶贫产业基地127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3391户39307人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胡新科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供图

【编辑统筹】李杰伦

编辑 李幔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