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时,张健强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在安静的夜里显得震耳欲聋。前一秒还在睡梦中的他立即苏醒,接起电话,他知道这是村里哪户人家又有人半夜突发病痛。放下电话后,张健强顾不上洗漱,拿上医疗箱,骑着自行车摸黑向山里走去。
村里人都亲切地称呼张健强为“铁箱瘦医”。自1993年回到家乡平远县中行镇仲石村做一名村医以来,张健强肩背医疗箱,骑着自行车走遍了村子方圆12平方公里的路,他笑称自己熟悉每条村路的坑洼之处,熟知村里每个孕妇的预产期和每位孩子的疫苗接种期。除了守护仲石村1500多人的健康外,他也是周边村庄有名的“瘦医”,邻近的江西丹溪村的村民也会来找他看病。2017年,他被评为“梅州好村医”。
“一家三代都找张医生,数他最放心”
从中行镇出发,沿着崎岖山路向西南方向行驶7公里,来到世外桃源般的仲石村。看见外来车辆入村,村民们前来打招呼,记者一行向村民们询问仲石村卫生站所在。村民指着不远处的仲石小学说:“就在那里。你们找‘瘦医’啊,他现在可忙咯,不一定有空见你们。”
仲石村新建的卫生站设立在废弃的仲石小学内,放眼望去,是村子里最好的建筑。卫生站里诊断室、处置换药室、候诊处等功能划分明晰,张健强正在诊断室里为村民们看病,此时候诊处也有几位村民等待就诊。“最近气温变化太大,村里感冒发烧的人也多了。”张健强说。
见记者前来采访,正在看病的张阿姨滔滔不绝地夸赞起张医生。“多亏了张医生在,我们一家人看病不用跑到几公里外的镇上。我年轻时嫁到仲石村,他就一直村里行医。我们经常看到他背着铁箱子,骑着自行车穿行在村子里。我们一家三代人都找张医生,数他最放心。”
听到张阿姨夸赞,张健强在一旁乐呵呵地笑。他两鬓微白,两耳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拿着张阿姨诊疗报告的手上布满了老茧,张健强说,那是常年骑自行车磨出来的,而右手食指和虎口处的茧子则是长期拿注射器磨出来的。
张健强从小在仲石村里长大,高中毕业后,他到当时位于梅县的新桥学校学医,并在1993年毕业后,回到家乡开了间小型诊所。“当时村里已有两名村医,但都已年迈。考虑到村子里渐渐会没有医生,会给村民们看病带来麻烦,我就回到村子里行医了。”张健强说,当时他也有机会留在梅县工作,但还是选择回到村里当一名乡村医生。
起初,诊所里设施极其简陋,听诊器、血压仪、体温计,还有一些治疗常见病的药物,这些仅有的诊疗设备被他“打包”放置在医疗箱里,随身携带。从前通信设备不方便,道路泥泞不堪,他时常背着医疗箱、骑着自行车在仲石村方圆12平方米公里内走家串户,看看哪家需要医生看病。正因为每日奔波,身体劳累,年轻时的张健强,170厘米的个子仅有90多斤,所以村民们称呼他为“瘦医”。而今虽已不似年轻时般瘦弱,但“瘦医”的称呼被村民们沿用至今。
“困难的就减免费用,没钱也不能不看病”
走在路上,碰上张健强的村民,都会亲切地喊上一句“瘦医”,张健强总是乐呵呵地点头应着。十里八乡,没人不知道张健强的名字,甚至在山的另一边,江西丹溪村里,村民对张健强也并不陌生。在他看来,得到村民们的敬重和信任,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坚持就值。
自从做了村医后,张健强就很少能睡一个安稳的觉。他每天早上7点开始一天的工作,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家,时常刚躺下,村民们的电话就来了。有时候一个夜晚他会接到四五通村民的电话,还在这家为老人的胸痛看病,那边幼儿发烧不舒服,呼唤他的电话就来了。
2006年8月的一天,张健强正准备睡觉,接到了村民张启文的求助电话。电话里,张启文气喘吁吁地说,自己一家六口人全部都出现了呕吐、发热的症状。张健强立即赶到张启文家,初步断定他们一家人是食物中毒,因为村卫生站的设施设备有限,他对病人进行初步处理后,立即联系县人民医院,将病人转送,由于他处理及时,张启文一家人很快康复。
除了应对村民紧急突发的疾病,治疗村民的多发病、常见病,张健强还留心关注着村民们的日常保健。2005年的冬天,天气异常寒冷。张健强在走访村民时发现,71岁的村民姚进福因阑尾炎术后伤口感染,手术之处已出现一个大洞,身体极度消瘦,持续高烧不退。
因为经济困难,家里人一直未把老人送进医院治疗。张健强得知情况后,征得老人家属的同意,每日前往老人家里,为她消毒清理伤口,按时换药,注射抗生素和营养液,仅收取基本的药物费。20多天后,老人的伤口逐渐愈合,精神也渐渐恢复。原本对老人康复不抱希望的家人对张健强充满感激。
在张健强的卫生站办公室,有厚厚的一沓欠条。考虑到部分村民经济困难,他看病时,时常会减免费用。有些村民实在拿不出钱的,就给他留下了欠条。“没钱也不能不看病啊”,张健强并未把这些放在心上。
“记得每位孕妇预产期,每个孩子疫苗期”
2017年初,张健强从破破烂烂的卫生室搬进了在废弃的仲石小学里新修建的卫生站,卫生站占用了3间课室的空间,镇卫计部门也为卫生站完善了相关设施设备,给了他更多发挥空间。
日常诊疗工作之外,张健强还需积极配合中行卫生院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对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和重点人群(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管理,定时随访并记录。他说他清楚地记得村里每位孕妇的预产期,每个孩子何时该接种何种疫苗。“我的脑子里是每位村民的病历本。”张健强说,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在卫生站里登记了家庭医生服务。
傍晚时分,就诊的病人陆续离开,张健强与妻子打扫完卫生后,他就背起医疗箱,走向几百米外的张阿姨家,对她测量血压,做些健康检查村里有众多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每天走访这些慢性病患者,也是他的日常工作。
虽然村医的主要职责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但对村民健康有高度责任感的他,依旧保持着学习的习惯。今年4月初,凌晨3点,张健强接到了村民的电话,说妻子一直胸痛、呕吐,他赶到村民家初步了解情况后,认为可能是心肌梗塞或是主动脉夹层,于是他与村民立即将病人送往县医院。在县医院检查心电图时,未发现患者有任何异常,也没有出现明显的胸闷等现象,县医院的医生主张让患者住院观察。考虑到病人情况十分危急,张健强强烈建议患者家属转到市里的医院。
市医院通过更深入的检查后,确诊患者是主动脉夹层。若不是张健强坚持让病人转到市级医院,恐怕病人会因为延误治疗而导致严重后果。
“因为熟知村民的身体状况,也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术,所以我对村民的病状有更为准确的判断。”张健强说,他虽不是技术超强的专科医生,但能够守护一方百姓健康,以大爱做小事,内心自豪而满足。
【来源】南方日报
【全媒体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朱双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