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滟滟婉青龙,绿水欣欣柳叶松。
江南美,美江南。记者一行在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采访后,发现此言一点不虚。
荻浦村是一个具有900多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村落,村内香樟林立、溪水潺潺。在绿树浓荫环抱下,一幢幢明清老屋错落有致、恬静自然,恰如一幅幅随意点染,却又处处精致的水墨画。有人举起自拍杆,在樟林下留下最美的照片;有人拿出单反相机,反复拍摄房梁上的百年雕花。"来尝尝吧,新鲜出炉的冻米糕,又香又甜啰!"在村口,村民徐海兰在自家的摊档上,现场制作起冻米糕来,动作娴熟,笑容满面,伴随着阵阵的吆喝声,记者一行走进了荻浦村。
民宿经济 ——"空心村"引逆城市化
把"青山绿水、田园野趣"这些农村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转化为产业发展的优势,发展民宿经济,让"空心村"重新焕发活力,成为引逆城市化的标杆。在荻浦村,这一实践得到印证。
荻浦村秉承"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理念,积极推进古建筑修缮利用工程,根据每幢古建筑的特点,结合历史典故传说挖掘,重新定位、拓展功用,盘活了农村闲置房屋资产,促进了城乡要素的流动,成就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的嬗变,形成了"全域景区化"的"明星村"。
一走进村口,跃入眼帘的是村中两棵树龄八百岁的古樟树,它们就像警卫一样挺立在那儿。在村主干道上,一批一批的外来游客驻足参观,他们对荻浦村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赞叹不已。漫步荻浦古村,白墙黛瓦的徽式建筑,曲折宁静的街巷,青石板、鹅卵石铺就的小道,处处都散发着浓浓江南风情;古村、古树、古祠堂、古戏台、古石街……共同组成了一幅清丽、淡雅的自然画卷,更见识了荻浦村古老而又文明的传统文化底蕴。
十几年前,随着城市化的步伐,荻浦村成了没有多少青壮年的"空心村"。这个村落有着雕刻和保存相对完整的徽派建筑群,却缺乏人气。近年来,荻浦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美丽乡村,或利用农村闲置房兴办农家客栈、乡村酒店、高档民宿招引城市客人,或把农村闲置房出租给城里人,把山村打造成城里人的"第二居所",从而盘活了农村闲置房屋资产,原先闲置的房屋,"空心"的村落正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越来越多的民宿兴起。
好山好水,对城里人有极大的吸引力。申屠星华退休后一直居住在杭州城里。2010年,他与老伴在荻浦村租下一幢闲置农房20年使用权,斥资几十万改造提升,一住就是多年。在山水中过田园生活,是他们的梦想。他们的到来,也让这个"空心村"逐渐活了起来,当地的村民发现,原来传了几代人的普通房子,在城里人眼中竟是个宝贝。与申屠星华一样,在经济发展至一定阶段,许多城里人纷纷回流乡村,意图寻找自己原本的乡愁。
陪同记者采访的桐庐县委宣传部干部雷燕介绍说,在环境基础上,荻浦村将美丽的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民宿是一条值得点赞的路径。"吸引人来了,还要留人。"他说。于是,在荻浦村,原先只能解决"吃饭"的农家乐,逐渐开始转化为民宿,床位等基础设施的提升,让越来越多的人"留"在村中,村民们也逐渐尝到了创收的甜头。
目前,荻浦村有特色民宿20多家,农家饭馆30多家,年接待游客数十万人,乡村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民宿经济成为该村打造美丽经济的一大亮点。
变"废"为宝 ——牛栏变咖啡馆 猪舍变茶吧
牛栏猪舍曾是乡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们是农耕社会的见证。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如何处理这些建筑?是用粗暴简单的方式将其铲平,让它们从村落中消失,还是用另一种方式让其获得"新生"?来到荻浦村,不能不说该村远近闻名的"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
泥石外墙、低矮屋檐、坑洼泥地……乡村原本破旧不堪的牛栏猪舍,竟也能摇身一变成为复古的茶吧、咖啡馆。在荻浦,牛栏里常年弥漫着咖啡浓情,猪栏里常飘着清茶芳香。"土得掉渣"的牛栏、猪栏,配上"文艺范儿"的咖啡馆、茶吧。雷燕介绍说,在乡村拆旧建新过程中,荻浦村大胆创新,把牛栏变咖啡馆,把猪舍改成茶吧,将文艺、小清新、小资这些属于城市人的品质带入乡村,从而形成特有的"乡土文艺范",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特别适合"下乡"的城里人,质朴却不失个性。它们让参观者在游览乡村的同时又能够驻足停留,在感受"独特"与"新奇"的同时体会到改造者的原始初衷。
为何有这一大胆创意呢?记者采访了牛栏咖啡馆、猪舍茶吧的主要创意者——桐庐县江南古村落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项芳农。"四年前的荻浦村,环境真的很糟糕,路上都是猪粪牛粪,走在路上,垃圾袋、塑料袋都会绑到脚上,污染环境的小作坊也遍地开花,水污染也非常严重。"项芳农说,痛定思痛,他和其他领导干部决定带领村民整治环境,关停小作坊。
"如何借助绿水青山来致富"这道题摆在项芳农面前。经过多日的思考,他决定将原本破烂不堪的牛栏改成咖啡馆。"我一直都有一个开咖啡馆的梦想,脑洞大开的我就想把牛栏跟咖啡这个‘高大上’的洋玩意结合起来,说不定能碰撞出点新花样。"说干就干,项芳农租下被村民遗弃多年的五间牛栏进行综合整治,但过程很曲折。一开始,村民们不理解他,还嘲笑他:"牛栏里乱糟糟的,怎么会有人愿意来这里喝咖啡?"而项芳农认为,以一个游客的心态来考虑,城里人来农村旅游,最大的诉求就是感受原生态的风貌气息,面对质疑,他不放弃;牛栏因年久失修,整治过程中屋顶全坍塌了,有人劝项芳农"放弃吧,不要做了",但他依旧坚持着。历时一个半月时间,2013年10月1日,牛栏咖啡终于对外营业,项芳农没有做任何宣传推广,只是静静地等着。第一天,只有1000元不到的营业额;经过自媒体的传播,第三天,达到了1万多的营业额;之后,想要进去喝杯咖啡,都要排队了……如今,牛栏咖啡一年的营业额在100万元左右,利润十分可观。"俗与雅的结合满足了城里人对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当牛栏咖啡和猪栏茶吧得到大家的认可,村民们也就看到了老房子的‘价值’,也不再要求拆除自己的老房子,还会自发地办民宿、农家乐等,从而使村中的业态得到发展。"项芳农说。
如今,牛栏咖啡、猪栏茶吧已成为荻浦村的一张名片,每年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古风古韵——孝义家风世代传
随着旅游线路的提示牌,记者一行来到保庆堂,保庆堂其实是一个古戏台,戏台前有几只木雕的小狮子,台上有一张桌子,旁边有两把椅子。据说,这个戏台已有二百四十年的历史了,戏台上的一切显得老旧而古朴。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申屠氏宗祠, 其梁柱上惟妙惟肖的雕刻令人惊叹,有人物、动物、植物,有故事、戏剧、神话,这些雕刻精美、栩栩如生、十分华丽; 作为千年古村,荻浦先人自古就重视村容村貌的建设和打造。以科学设计的澳连澳、塘又塘的神秘水系;古树成林、间隔有亭的田野风光;卵石铺路、长石板成道的乡村风貌,形成一种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这些古村的特有风貌折射出古生态文化的光芒。白墙黛瓦,青石板街巷,结合香气袭人的鲜花绿树,让它获得国际休闲乡村示范点、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等殊荣。
近年来,荻浦村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蕴藏在民间的家风家训,充分依托保庆堂广泛开展"晒家训、扬家风、学礼仪、创品牌"主题活动,让百姓在活动参与中感受道德的力量,实现道德传承。申屠氏族孝行典范载入家谱,古往今来最为突出的就是清朝康熙年间大孝子申屠开基,他对父母的关心无微不至,寒暑无阻。父亲病重时,他不惜行走上百里山路,夜宿深山,替父亲求医问药。替父亲口吮千头疮的事迹,更是得到天子褒奖,荣耀家族的孝道文脉在荻浦村扎根。
以孝为先,因孝而荣。孝女携子建戏台的故事在荻浦村家喻户晓,早在明朝年间,保庆堂旁申屠人家有个大脚女儿叫申屠妙玉,身世凄苦,30余岁守寡,后因生活所迫,投奔娘家,受到百般照顾。第四个儿子姚夔经舅舅抚养培育,饱读诗书成为礼吏两部尚书,为感谢母族的养育之情、君主的知遇之恩,后重修申屠氏族宗庙,并在中厅搭建戏台,在舅舅的寿诞作为贺礼相赠。保庆堂成就忠孝两全的佳话,诠释了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的至情至性孝道。
古风古韵的荻浦村,以打造中国孝义文化为核心,深入挖掘孝义文化内涵,将家训内容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将整理收集的家风家训通过书法、剪纸、绘画等形式,展陈在文化礼堂或活动室。饮水思源,不忘根本,让传统村落格局延续,让氏族血脉世代传承,循着孝义文化的源源清流,静静在美丽乡村流淌。不仅如此,近年来,荻浦村还深入开展"身边好人"微评议、"最美人物"微宣讲、"凡人善举"微公益"三微联动"系列活动,组建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宣讲团,以家训带动家风,家风推动村风,村风促进民风。
记者手记
文化振兴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如何让昔日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变成记忆中的故园?改变村容村貌是重要一环,要让村庄有血有肉、充满灵气,唯有因地制宜,量身度制做好乡村的发展规划,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探索出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荻浦村从"空心村"到引逆城市化村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思路是关键。乡村建设如果摈弃大拆大建,保护好古建筑、古树、古院落,将原来废弃的猪舍、牛栏,改造为有文化创意色彩的茶吧、咖啡馆,既可以达到循环利用效果,又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前来消费,变废为宝,从而打造质朴却不失个性村居环境的建设模式,自然是一举多得的良性发展之路。
编辑:葛番
来源:云浮融媒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