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园地】 静福仙迹扬名远的廖姓

史志清远
+ 订阅

廖姓的起源与古蓼国有关。古代有两个蓼国:一在今河南唐河县南40公里的湖阳镇,相传是黄帝己姓子孙叔安的封国;一在今河南固始县北蓼城岗,西周封置,受封的是皋陶的后裔。尔后,这两个封国先后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蓼国王族,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氏,从而在中国姓氏大家庭里出现了廖姓族群。

廖氏还有以人名为氏之廖,相传出自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廖的后代。伯廖的后裔中有人以他的名字“廖”为氏,因而从姬姓中也分出一支廖姓来。

廖氏早期主要在今河南南部的上蔡、平舆、汝南等县发展繁衍,因这一带在西汉初属汝南郡,故后来的廖姓人多称“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为郡望。以后随着廖姓族人的播迁和发展,又出现“巨鹿”、“武威”等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廖姓成为名列第66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分布很广,尤以江西、湖南、四川、广西、广东等省区为多,约占全国汉族廖姓人口的73%。

清远是廖姓中国人徙居广东的最早的发祥之地。发展至今,廖姓成为名列第29位的清远大姓,拥有4.33万族众,分布以英德、清新、连州为多,占全市廖氏总人口的69%以上。

早在南北朝时期,廖姓人就来到了今连州保安。那是在南朝梁武帝时期,南京有位以儒学知名的廖冲被应召入宫,大得武帝的赏识,任命他为湘东王常侍。廖冲本想有所作为,但湘东王为人刻薄,习尚奢靡,冲多次规谏,他不但不听,反而对冲日渐疏薄。无奈之下,以清高自许的廖冲见才不为主所用,遂厌倦官场,于梁中大通三年(531)挂冠退隐,携眷远遁岭南桂阳县(今连州市)保安村。冲独自结庐于保安静福山,托迹黄老,炼丹服气,潜心修行。传说后来得道成仙,白日升天,因而声名远播,成为中国道家的仙界人物。静福山也因廖冲的仙迹而被古代中国道教界圈定为第四十九福地。至宋代,宋神宗特钦封他为“灵禧真君”仙号,廖冲的名气更加飚升。后人在静福山修建了清虚观等系列道教活动场址,使之成为遐迩闻名的福地名山。保安廖氏也因他们始祖的神光而为历代谱碟学者所提及。

保安廖氏不仅拥有祖宗的仙迹光环,在自身的发展中也不乏贤能之士,尤以宋代为盛。据不完全统计,在廖冲宋代的后裔中,廖恩诚、廖居善,官至右班殿大夫;廖昕,封赠奉直大夫;廖承现,封赠中散大夫;廖光义、廖仕偕,廖世隆、廖预、廖清、廖缝、廖洪、廖澴、廖演等9位族人做过县令;并出过3名进士。其中,廖蒙中熙宁丙辰科(1076)进士,历官承议郎;廖玖中绍兴壬子科(1132)进士,历循、浔、新三州知州,俱有政声;廖颙中绍兴乙卯科(1135)进士,是保安廖氏家族中最有名气的族星。他中进士后,起初任过户录、县令和封州教谕。父丧服除,起知化州。因平息瑶乱有功,改知英州与循州。乾道八年(1172)擢升提举广南东路茶盐事。淳熙三年(1176)改广南西路提点刑狱。生平著述甚丰。今存诗2首,文1篇。

廖冲的后裔以保安为族居的大本营,世代延居于该地,至今已历1470多年。一个家族在一个固定的基地延居的历史如此之久远,这在广东村居史上甚为少见。宋以后,这个家族的裔孙在以保安村为繁衍中心的同时,逐步向周边扩展,散布到连州多个乡镇,发展至今,逾5000丁口。

连州廖氏除廖冲家族外,还有明代以来陆续迁入的几个族支:明初,廖觉瑞由福建迁居连州城西上河村开创基业,历25世,发展到2500余人;明隆庆四年(1570),廖恩贤自粤东惠州迁居连州东陂寨江村,传承23世,现有700丁口;清道光八年(1828),廖善财从韶州始兴迁入连州九陂双塘,传承7世,200余人。

英德1.2万廖姓人中,主要有法行、法明、东岳3个支派。法行、法明为同胞兄弟,祖籍福建宁化,明永乐年间由闽入粤,始居广东翁源。不久,廖法行由翁源迁到英东桥头龙口置居创业,开支发族,后裔散布英东桥头、大镇、黄陂、鱼湾等地,逾3000丁口。法明一家则定居翁源,但至其5世孙世明时,也从翁源分枝出来,移居英中大站菜州,再迁沙口官坪开创基业,后裔衍居沙口、九龙、岩背等地。东岳的先祖德明因为官南雄而由江西移居南雄,至南宋末年,为避元兵,德明的裔孙东岳顺浈水下北江而南迁,落籍英德连江口下步村,后裔衍居连江口、大洞、水边、张陂和今清新新洲等地。

在过去的革命斗争年代,英东廖氏作出过积极的贡献,先后有廖光云、廖光考、廖继福、廖观养、廖乐连、廖英雄、廖皆等族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严酷的阶级斗争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廖姓精英,廖宣、廖碧波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其中,廖宣是1932年参加革命的老党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最先受党派遣回英东恢复中共党的组织和组织成立“英东抗日救国后援会”等革命群众组织,领导英东民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卓有功绩。解放后,曾任广东水产厅厅长。廖碧波是大革命时期英东农民运动的骨干分子,大革命失败后英东农民武装暴动的组织领导者之一,抗日战争时期,长期担任中共英东地下党的主要负责人,曾选送5名进步青年到延安学习,发展30多人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奉组织指派,打入国民党内部,任第七保保长达10年之久,利用合法身份组织起50多人的抗日自卫队,开展抗敌锄奸活动,有利地维护了英东人民的合法权益和地方治安。1942年,廖碧波根据党组织的决定,在英东桥头创办了英东中学。这所中学为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粤北省委遭破坏时,廖碧波先后掩护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及其他重要领导人刘建华、王炎光、谢永宽、金阳、涂锡鹏等脱险。解放战争时期,廖碧波任英东翁西工委委员,分管地方党组织和各乡武工队,曾组织过多次伏击,有力地打击了敌人,并在分化瓦解敌人力量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他一生曾两次被敌人抓捕,遭受过严刑拷打,但坚贞不屈,守口如瓶,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鉴于廖碧波的革命资历长、革命事迹突出和对英东革命斗争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新编《英德县志》特立传记之。

佛冈有7200廖姓人,主要有水头、汤塘、龙山3个分支。据其族谱记载,佛冈的3支廖氏,均为廖坚的后裔。廖坚是南宋人,原籍江西宁都。其远代祖先廖子璋于东晋时从河南洛阳迁居浙江松阳,子璋公12世孙崇德,因任江西虔化(后改称宁都)令而迁居任所,是为江西廖氏始祖。廖坚系崇德公的16世孙。他于宋宝庆元年(1225)明经及第,同年出任广东增城县令,任职时间长达9年。因见龙门(当时龙门属增城县地,明弘治九年才独立设县)风俗淳美,悦而留之,立籍于丫髻山前迳口(今龙门县王坪镇)。廖坚生有3子:长名宽,次名职,季名荣。下传至第2世开始,逐渐向县内和从化、增城等县迁移。佛冈水头廖氏开基祖以俊是廖坚季子荣10世孙,即廖坚公的11世孙,约于明宣德年间由从化韶洞迁来,现已传到第20世。佛冈汤塘、龙山两地的廖氏则是廖坚长子宽公的后裔。开基于汤塘的廖法明,系宽公的13世孙(廖坚公的14孙)由从化井岗迁出;开基于龙山官路唇的廖聚清,系宽公的15世孙(廖坚公的16世孙),亦由从化井岗迁出。由此可见,佛冈的水头廖氏与汤塘、龙山廖氏是同宗共祖的,差异仅在于不同房支而已。曾任清远市第一、二届政府副市长、第三届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正厅级)的廖斌就出自佛冈龙山廖氏族支。

阳山廖氏有1800多人,主要分布于七拱、阳城和黎埠。主体族支来自新丰沙田大竹园,开基祖廖思孔是廖坚公的13世孙。坚公长子宽公的9世孙仲全由从化迁居新丰沙田大竹园,廖思孔是新丰沙田廖氏开基祖廖仲全的曾孙。

连南寨岗镇新寨村廖氏是一支保留特别祭祖习俗的族支。其开基祖廖明,原居粤东嘉应州大黄沙,约于清乾隆末迁居今连南寨岗新寨村石羊坑。历210余年,传9代,有后裔121人。据传这支廖氏祖祠供奉2块木祖牌:一边为人头像,一边为犬头像。因何有犬头呢?源于他们的先祖狩猎时为猎犬所救。事后,其先祖设立家规,要求后人在清明节祭扫先人时也要给猎犬上坟,不要忘记猎犬的救命之恩。此后,这家廖氏宗祠的祖牌一边供奉人像,一边供奉犬像,两者都接受家族后裔的祭拜。这种祭祀恩犬的习俗与瑶族的犬图腾崇拜有本质上的不同,它体现的是该支廖氏家族“知恩必报”的处世理念。在寨岗镇还有一支廖氏居社墩村,开基祖廖泰兰亦来自粤东嘉应州,现有100余人口。该家族就无祭犬之习俗。

原清远县地共有1.2万廖姓人,先祖分别来自英德、佛冈、新丰、南海等地。其中族众最多的清西滨江廖氏,先祖于清初从南海迁来,据称是明初开国功臣廖永忠的后代。珠坑岭背村存有廖永忠的坟墓,陵墓规模较大,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修过,墓碑刻有“大明大将军德庆侯”官衔。今清西龙颈、石马、南冲、石坎、禾云等地共有6000多廖姓人,其中多数属廖永忠的后裔。至于廖永忠的后裔是怎么到南海的,又是怎么分迁到清西来的,目前还是个谜。编者曾询问过清西廖氏资深族人廖金树、廖明龙、廖木等,他们都说自己是明代廖永忠大将军的后裔,但都不清楚清西廖永忠后代的来历。他们正在筹编族谱,正在做调查研究工作,相信不久会破解清西廖氏来龙去脉这个谜团。曾担任过清远县委书记、清远地委委员、广州市水务局局长的廖水松是清新龙颈人,他应属明代开国功臣廖永忠的后裔。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