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用户每订一次外卖,就意味着要将自己的信息上传一次,但这些隐私信息是否安全?
答案是否定的。
新京报调查发现,网上有人叫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美团等外卖平台的客户信息,包括姓名、住址、电话在内的信息,以每万条700到2000元不等的价格被打包出售。就此,各平台纷纷报案,并称外卖配送链条长,涉及平台、商家、三方配送等多个环节,可能有不法分子在其中获取信息。
然而,作为用户数据的存储站点,这丝毫不能减轻平台自身的责任。网络平台的后台漏洞,对第三方合作公司的数据授权尺度太松,对外卖骑手泄露客户隐私缺少黑名单惩罚制度,最终都指向外卖平台自身。
最简单的例子是,诸如滴滴打车等一些软件已经实现“虚拟电话”功能,也就是司机和客户之间沟通时,显示的电话号码经过了“虚拟”处理,交易完成就不能打通。它成立的前提是,基本上所有的隐私泄露问题,都是第三方保存了用户信息却又无法妥善保管引起的。既然个人信息让第三方保管不靠谱,那为什么不让所有信息由一个权威平台来保管和核实,使得第三方无法接触呢?
这一功能很实用,然而却得到了不同平台的区别对待。在打车软件那里,它之所以应用普遍,是因为跟平台的盈利机制息息相关,平台要靠促成交易抽水,因而会竭力避免双方绕过平台私下交易。但在外卖软件这里,这只能算作隐私保护的“锦上添花”,它对于平台实际收入没什么帮助,反而还得浪费一定的研发成本,因而不大有人愿意这样做。
这种区别对待充分说明,平台完全有能力有技术做好基本的隐私保护机制,关键是平台有没有这份责任心,有没有这个意识。从多个平台的表现来看,纵然个别软件出现了这些功能,更多也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 从这一点出发,足见当前互联网界的隐私保护意识,远远跟不上消费者的刚性需求。
就如同“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所揭示的,隐私获取早已经成为赤裸裸的圈地运动。由于信息可以被用来建立用户画像,让平台对用户建立精确认知,进而准确地推送资讯或者商品,导致个人信息成为了互联网商业竞争的武器——谁掌握得多,掌握得全,谁就更有比较竞争优势。这种急功近利的大数据心态,甚至形成“破窗效应”,促使越来越多企业不择手段地加入,肆无忌惮地侵犯公众隐私。
一段时间以来,大数据杀熟等事件的集中爆发,就是对这种发展势态的一种舆论反制。虽然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种种便利,然而它没有边界的索取,以及其中存在的信息泄露风险,如今看来,都到了一种不得不进行反思的地步。
这种反思,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抓几个人出来顶包,或者运用公关技巧等待舆情平息,而是应该从体制机制层面上进行彻底整改。
【校对】梁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