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沥竟藏了条900年古村!耕读传家,文化古迹熠熠生辉!

南海大沥
+ 订阅

在大沥镇盐步地区东部,有条东秀村,南面濒佛山水道,东接广州荔湾区,隔江对岸就是芳村地区的海北村和龙溪村,历来是广佛通衢的重要交通枢纽。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东秀村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竟可上溯到900多年前——以最早打鱼为业的古代越人时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千年古村!

据一部完全由当地村民采写,同时也是佛山首批村志之一的《东秀村志》记载:东秀村的亨漖村是东秀地区最古老的自然村,从公元1083年开始开村已经已900多年。

《东秀村志》记录了东秀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耕读传家的兴学之风

东秀地区自古人才辈出,单说东秀下辖的亨漖村,据《东秀村志》记载,在宋、明、清三个朝代,村里走出了近60名中举人士,分布在全国各地为官,为地方百姓造福。在近现代,这片地区也涌现出了如冯镜如、冯自由、冯乃超等近代民主革命人士,以及陈顺南为代表的众多抗日英烈。

冯镜如先生

东秀高村人。中日甲午战争后,冯镜如剪辫易服,以示反清革命之志,成为我国旅日华侨剪辫第一人。随后,他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并多次资助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冯乃超先生

东秀高村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曾任国家代表团副秘书长。还曾历任中山大学副校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及广东省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务,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东秀碧华村里,还有一座三层五米高的文昌塔,相传代表着文曲星宿,文昌星宿主管着天下的功名、禄位大权,也象征着学业有成,旺文启智,现在东秀地区的儿童读书初开学都要先来这里拜祭文昌塔,祈望孩子成为有才华之人,也保佑村中文化昌盛,多出功名,多出人才。

底蕴深厚,文化古迹众多

在碧华村村后西街22号,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主帅庙(又称康公古庙),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面积约六十平方米,庙内正中供奉着三尊神像:康公大元帅、观音菩萨和吕纯阳祖师,是典型“佛道一体”的庙宇。

主帅庙是碧华村重要的文物古迹,曾于一九九五年集资重修。在庙门口有石刻对联,上联为“玉阙荣封万顷烟花成道果”,下联为“金锤威振干寻壁水涌恩波”,在重修之时与庙前两座钟鼓楼均保留了下来。庙门横额“乡约”二字,据村中长者介绍:碧华村开村后未建有祠堂,先有主帅庙,当时村中已有几姓人存在,如果需要商议共处事宜,就会相约在主帅庙,因此横额上“乡约”有如此的来源。

而位于亨漖村潜龙陈公祠则初建于民国六年,灰砖绿瓦,屋檐下精美的雕饰,高大的镬耳墙上嵌有栩栩如生的陶狮,祠堂内院雍容大方,砖雕木刻疏朗淡雅,彰显出主人造工考究,古朴典雅的品味,当时珠三角民间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浓郁的岭南建筑风格。

“凤翔宗毓秀,鹤顶发呈祥”,潜龙陈公祠前门上对联虽只有简略十字,但已把陈氏入粤始祖陈軝的一生和亨漖村的起源概括其中。亨漖村开村历史要溯源至凤翔陈氏。根据亨漖村《陈氏族谱》记载,“因以軝公定居凤翔社为凤翔陈氏,由上古黄帝到北宋軝公共115世。又以軝入粤定居凤翔,为开派凤翔一世。”

更多文化古迹↓

碧华村伯详冯公祠

高村古民居

聚龙书室

清涌碑记

五眼桥车站

玄武庙

张王爷坊

东秀地区的文化古迹熠熠生辉,不胜枚举,我们慕名走进东秀,犹如拜访一位底蕴丰厚的山中智者,犹如翻阅一轴厚重的历史画卷。一路风尘万种,一路沧桑须臾,九百年水乡春秋,东秀村就在广佛中间,改过姓改过名,始终不改的是东秀古朴醇厚的气质,还有那历久弥新的神韵和娓娓动听的故事……

你和东秀村有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动人故事呢?来评论区和沥仔分享吧~

素材来源:掌上大沥,撰文/李艺

编辑:佛山新闻网 林燊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