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圣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至今仍然有很高的价值。孔子思想中有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
一、仁:从爱父母到爱天地万物
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是孔子对“仁”的最重要的解释。“爱人”,是一种普遍的爱。孔子又强调这种爱“必由亲始”,也就是说,“爱人”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必须由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孔子不相信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能去爱普天下的人。所以,孔子说“孝悌”是“仁之本”。
孔子多次提到子女对父母应该有爱心。例如,他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子女不能远走高飞,即使要跑出去,也要有限度。这句话的实质,并不是限制子女的活动,而是希望子女要懂得父母的心,不要使父母对自己过分思念和牵挂。因为子女如果远走高飞、没有音讯,父母就会思念和牵挂。子女应该以父母之心为心,这就是孝。孔子又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就是说,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常常想到,一方面为父母健康长寿而庆幸,另一方面又为父母逐渐年老体衰而忧虑。这也是说,子女对父母应该有一种出自内心深处的爱。孔子的“仁”,就是由“亲亲”出发,推广为普遍的爱,实现的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我自己有什么欲求,要想着别人也有这样的欲求,在满足自己的欲求的时候,要想着使别人这样的欲求也能得到满足。“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我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我也不要这样对待别人。
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就是从爱父母开始,一直推广到爱天地万物,这就是“仁”。
今天,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守的“黄金规则”,而写进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1993)。
二、礼: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
“礼”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其中孔子最重视的是丧礼和祭礼。丧礼、祭礼就是孔子的一位学生说的“慎终”(慎重送别死去的父母)、“追远”(追怀自己的祖先)。孔子认为这是从人的情感产生的。他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意思是说,子女生下来,要3年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因此子女对父母自然有一种爱慕之情;父母死了,这种爱慕之情和思念之情就表现为子女为父母服丧3年的礼。所以,“礼”是出于人“亲亲”的真实情感。
孔子重视“礼”,首先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孔子的一位学生说的话,但它是孔子的思想。“礼”的作用,就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保持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孔子重视“礼”,还有一种哲学的味道,那就是要使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的无限和永恒的追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世界是无限的、永恒的。人通过父母与子女世代相续,生命得到绵延,个人有限的生命就和自然界无限的生命联系在了一起,从而实现了个体的人对于生命永恒的追求。丧礼、祭礼可以使人真切地体验到人的生命的这种永恒延续的过程,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得到一种形而上的慰藉。
来源:京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