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会发现,当孩子成长到某个阶段,就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在外面被别的小朋友打了或者欺负了,该怎么办?
也许是在午后的小公园里,和邻居家的小朋友推推让让,不小心被推倒大哭;
也许是从幼儿园回来之后,娃一直闷闷不乐,一问才知道被小朋友欺负了;
又或者,是小学时期、甚至中学时期纠缠不清的欺凌和暴力;
……
最近一篇这样的文章火了起来,大概意思便是“孩子,谁打你,你就打回去。”
但是,这种方法真的是 “万能药”吗?动手打回去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切身的问题吗?
其实,在孩子被欺负的背后,有着很多不同的成因,或许是孩子的自信心还未树立,也可能是娃还在摸索着与同伴社交的方式。
在孩子正处在建立秩序和规则的时期,如果父母用简单的“以暴制暴”的思维来过多地干预,反而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孩子自身若是没有出现情绪问题,父母不必干预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时候,偶尔发生争执、打闹,控制不好语气和力度,都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能自己处理好双方的争吵,没有出现情绪上的问题,可能正是ta在逐步学习如何与同伴交往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可以适当地予以关心,了解孩子的情绪状态,借机对孩子进行温和的教育,完全不需要通过暴力的过激手段来介入。
这就要求父母理性地解决孩子的问题,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干预手段。如果一股脑地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可能会产生许多不良的后果:
1、 长期被父母以暴力思想教育的孩子,有可能产生对暴力的认同,遇事就想用拳头来解决。
2、 当遇到比ta体格强壮的对手时,暴力的方法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让孩子遇到不可预知的危险。
3、 在以暴力对抗暴力的过程中,一旦遭受挫折,就可能让孩子完全丧失自信心,更加软弱和逆来顺受。
避免孩子被欺负产生负面影响,该怎么预防?
当孩子因为被打、被欺凌而产生不好的情绪问题,甚至开始闷闷不乐、逆来顺受,产生厌倦社交、厌倦上学等情绪时,父母就不能只充当旁观者了。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应当是一个理性的引导者和坚定的守护者,在给孩子足够安全感的同时,树立孩子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对于这个话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梁欣的观点是,父母亲不妨考虑一下,如果自己被人欺负,会怎么做?推己及人,应该会在如何处理这件事上给孩子更适合的建议。
与此同时,南方健心坊综合了一下父母的观点,大致有以下几点处理方式,供大家参考:
1、“打人是不对的”
父母可以教育孩子,打人的行为首先是不对的,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也不能被别人欺负。当在外面被打的时候,要先明确地告诉对方“你打我是不对的,你不能打我。”这一点是孩子树立自信面对打人者的前提。
2、学会自我保护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在警告对方不能继续之后,要马上进行自我保护,脱离对方的控制,不让自己受到伤害。
3、学会适当地反击
在遇到纠缠和无法摆脱的欺凌时,如果一味地退让,反而可能使某些“小恶霸”得寸进尺。父母也应该理性地告诉孩子,在多次警告不起作用的情况下,要学会适当地反击。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父母的鼓励和引导树立起孩子的勇气和信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寻求大人的帮助
如果敌我实力悬殊,通过自我保护和反击都不能抵挡对方的伤害,那就必须让孩子明白,寻求老师、父母和其他认识的大人的庇护,会比自己压抑痛苦一味忍受更有用。
【记者】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