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茶:“甘醇香韵”并举 “情美理趣”兼收

南方+ 记者

在潮汕,时常听到一句话“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同样,有潮人的地方就有“潮茶”。潮汕人热情好客,不管是否相熟都大方招呼来人坐下喝茶,几杯单丛茶入口,主客之间的距离便拉近了许多。三两茶友凑在一起品评一泡好茶,更为人生一大乐趣。

《闻道凤凰茶》《潮茶108问》的作者王维毅,同样是这样一位爱茶者。不过,他却是一位来自天津的“非潮汕人”。从改革开放初期分配到潮汕地区工作后,王维毅就开启了他的茶味生活。从欣赏凤凰茶和工夫茶的味道之美,逐渐到爱上中国茶文化,尤其对潮人食茶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萌发了弘扬这一优秀文化的冲动。于是,他辞去公职,花十年时间撰写了这两本潮茶文化著作。

近期,在经过两三年的反复推敲、印证、丰富后,王维毅将《闻道凤凰茶》再版付梓。这位“津籍潮人”眼中的潮茶文化是什么样的?且听王维毅娓娓道来。

王维毅为爱茶者解析潮茶文化。受访者供图

茶文化是“小树叶形成的大文化”

“茶文化,自遥远的从前而来,向更远的未来而去,而我们,很荣幸能成为茶文化的传人。”王维毅在书中写道。

相传,在神农时期有一位脚蹬木屐、头戴草帽的白须长者,他偶然中发现了一种既可清心神,又可做饮品的植物叶子。反复饮之,倍感其益。于是,这位长者便指着自己的屐帽与人说道,“上草,下木,人于其中,是为茶。”从此,茶就以一种完整的个性化的形态,走入了人的世界。

王维毅说,茶圣陆羽把茶定义为“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茶,在饱经搓揉、曝焙、煎熬之后,非但未以大苦示人,反倒成了人类的口腹之饮和精神之饮。

“由一片小树叶形成的大文化,于千年之前迈出第一步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跨越了人类社会的所有疆界,包括地域、民族、阶级和时空。”王维毅说。

王维毅认为,茶文化的精神本原,是品茶的人对茶的解悟,以及对茶的美和理的发现。而茶文化的内核,是雅致,是源于俗而超于俗的高格调的雅。茶文化的外延,是茶与人、人与茶之间,大自然的物与人之间的精神的交融。

辞去公职后,王维毅花十年时间撰写了《闻道凤凰茶》《潮茶108问》这两本潮茶文化著作。受访者供图

“没有凤凰茶也许就没有潮茶文化”

潮汕地区作为食茶之乡,从不缺少嗜茶如命的工夫茶民,有些茶民,不仅每天要喝茶,清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食茶,王维毅说,“且不论这样的方法好与不好,足可说明在这些爱茶者中,有些人嗜茶的程度确实很高。”

除此之外,以茶为食,日必数饮,形成了风俗,也形成了习惯。以至于一些人在一天中少喝一泡茶就浑身不自在,出差在外办事或旅游,行囊中也背上轻便型的工夫茶具,可见“宁可三餐无鱼肉,不可一天无茶食”所言非虚。

在王维毅眼中,凤凰茶和工夫茶,是潮汕地区茶文化的两大物质基础。没有凤凰茶,也许就不会有潮茶文化。因此,潮茶文化应当是凤凰茶文化和工夫茶文化的总和。

而从潮茶文化与国饮文化的关系上看,不论历史长度,还是文化厚度,以及规制形式和基因特质等,都有明确的从属体现。

“假如把中国茶文化比作浩瀚的江海,那么,潮茶就像远山深处的一溪清流,饮之甘醇,品之有味,悟之有道。”王维毅说,凤凰茶虽与潮州工夫茶齐名,但相对覆盖面小,影响力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凤凰茶真正为世人所认知,也不过是近些年的事。

“比较遗憾的是,由于缺少必要的历史记载,潮茶的茶事最早始于哪个年代,工夫茶与凤凰茶最早匹配于何时,至今仍无定论。由于潮州工夫茶本身也存在不少盲点,比如历史源头、内涵的表达,包括一些名字的写法、叫法等,在文化上仍然缺少一个能够被广泛认可的完整而系统的规制。好在国家已经将潮州工夫茶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举对勘正潮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该是一个极好的历史机缘。”王维毅如是说。

从天津来到潮汕后,王维毅就开启了他的“茶味人生”。受访者供图

潮茶是潮人文化和智慧的结晶

凤凰茶产于闽粤相交的凤凰山。茶因山而得名,山因茶而见胜。王维毅在书中写道,据民间传说,潮州的凤凰茶,最早出现在南宋末期,虽比《茶经》问世晚上好几百年,却特质鲜明,“异香殊韵”,“好像一渊深潭,莫测其底;又堪比峰出云际,诡谲多般”。

已经有超过十个甲子历史的潮州工夫茶,“不论它的存世时间和存在形式,都能显现出一种工夫茶先祖的遗风。潮字头的工夫茶,既有完整的程式,又有独特的方法,还有很高的文化地位。”

书中提到,古人王汉曾留下一句存诗“茶灶香龛平”,以当时地方管理者的角度记录下了潮人的食茶风尚与祭祀神明同等重要的情态,“这句存诗,虽不是史书,也不涉及工夫茶的起始,但它完全可以揭示出潮人食茶历史久远,以及北宋时代潮辖领地以茶为用的民俗民风。”

王维毅告诉记者,由凤凰茶和工夫茶所构成的潮茶,它的味“甘醇香韵”并举,它的道“情美理趣”兼收。其中,“情”可生和,“美”可悦目,“趣”可赏心,“理”可成事。

“甘即回甘力强,醇是醇润醇爽,香为香型多元,韵是两韵叠加。情代表茶情味和人情味,美即形式美和味道美,理则是三杯当前礼敬为先,趣是趣味、情趣、理趣和乐趣。这是潮人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构成潮茶味道与文化的一个大圆。”王维毅说。

 《闻道凤凰茶》的修订再版,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详细而丰满地解读潮人食茶的特点、特性、方法与文化。受访者供图

“愿潮茶文化为更多世人所乐道”

进入21世纪后,具有全新时代特色的茶文化,犹如巨大的浪潮,在国内、国际上,呈席天卷地之势,上海、北京、广州、杭州、信阳等地,相继举办以茶文化为主题的各类活动,不断推陈出新,弘扬茶是,如火如荼。

据王维毅介绍,2006年10月,“世界茶联合会”(英文简称“WTU”)在香港成立,来自全球五大洲的会员,共同举起了传播和弘扬茶文化的大旗。“这一举动明确地向世人昭示了茶文化已经从东半球,大跨步走向了整个地球的四洋五洲,至此,茶文化全面兴盛的大景观已经形成了。”

王维毅表示,随着茶文化大时代的到来,潮茶产业和潮茶文化都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历史性的机遇面前,其实每一个茶叶主产区都在抢占文化高地。随着凤凰茶整体规模的大幅放量,覆盖能力明显趋强,工夫茶和凤凰茶的文化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在这一轮浪潮中,有着资源独特性和人文符号性的凤凰茶和工夫茶,尤其需要添加和提振文化自信的活力与动力。

“《闻道凤凰茶》一书,收窄立题,不求大全,观宏察微,亦茶亦道。倘能或多或少有助于钟爱凤凰茶和工夫茶的人,更好地品其味道、赏其情趣,足矣。愿潮茶文化日臻完美,并为更多的世人所乐道。”王维毅说。

作者简介

王维毅

现受聘为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广东省粤东技师学院科研导师、粤东技师学院国家级茶艺大师工作室成员

█方家评说

“好茶喝过还想喝;好书读完可再读”

“一杯好茶,喝过之后还想再喝。一本好书,读完之后仍可再读。”是广东省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陈传誉对《闻道凤凰茶》的评价。

陈传誉说:“客观地说,写茶文化的书不在少数。然而,写潮茶文化的书,那就是凤毛麟角了。此书的看点,不仅是形成了潮茶文化主张,而且它还融潮茶于国饮,汇国饮于潮茶,读之有物,回嚼有味。于中,我们所看到的是作者缜密的感性、悟性和茶性,以及他在此中所倾注的拳拳之心。”

《闻道凤凰茶》的修订再版,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详细而丰满地解读潮人食茶的特点、特性、方法与文化。据悉,新书再版得到广东澄宇生态伦理研究院的重视和支持,该机构还将此版纳入生态伦理研究院的系列丛书。

记者注意到,修订版的《闻道凤凰茶》,不仅采用了全新的版式设计,而且在内容丰富度上也有较大的提升。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凤凰茶、工夫茶的美,读懂潮茶在国饮文化中的共性与个性,这是作者写进再版概述中的初心和愿望。

此外,还有几位业界资深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给予此书评价。

当代著名茶文化学者、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王旭烽说,潮州工夫茶的极致,要以潮州凤凰茶来担当;而潮州凤凰茶的品性,离不开潮州工夫茶的根本诠释。一款茶,有着与其相配套的冲泡品饮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又流布于全世界,这是很独特的。了解潮茶的习俗,潮茶的美感,乃至潮茶的味道和文化,不妨细细品读此书,诚如细细品饮好茶。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头工夫茶艺》(省级)代表传承人、汕头市惠丰茶叶研究院院长郑惠丰评道:“我与茶交道了几十年,深感凤凰单丛茶品质的优秀,同时也明显感觉到潮茶文化发展的迟滞。当我看过了《闻道凤凰茶》的书稿之后,第一感受就是以闻道切题,能够更好地沏出潮茶的味性。其次是跳出潮茶写潮茶,从更高的维度,将潮人食茶的味道和潮汕的人文特点写了出来。在作者的笔下,凤凰茶的形、神、气、味,工夫茶的情、美、理、趣,兼有浓郁的个性化展现。”

“这本浓汤厚味的潮茶著述,更大的价值是它着力于丰富和发展了潮茶文化的内涵。作为一名潮汕茶人,在为潮茶文化的传承有继而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作者甘于为茶的精神所打动。我以为,潮茶从来都不缺‘内香’,缺的只是文化的‘复焙’。而这本书的力道,恰是在于它‘焙’出了潮茶文化的底蕴。”郑惠丰说。

资深茶人、旅游专家谢鸿洲则说,终于有人较为如实、系统地写出了这本关于潮茶的《闻道凤凰茶》。“闻”的是凤凰茶之古今,“道”的是潮茶道之路径,其导引和丰富的重点,是潮州茶文化的内涵。尤其可喜和难得的是,书中有作者独到的见解与声音,这是对一种文化的真正传承与发展。

他认为,潮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闻道凤凰茶》的问世,对弘扬潮州茶之道、传扬民族茶文化,都将是一次有影响力的建树。作为茶文化的爱好者,深感佩服和欣慰。

已故汕头大学教授、著名潮人文化学者隗芾也曾评价此书:“有了凤凰茶,便丰富了茶人的口味。有了《闻道凤凰茶》,则坐实了潮人与茶的艺术生命组合。食茶,是潮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很乐于食茶,也很乐意为潮茶文化的发展点赞。”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宋芾


编辑 陈圆圆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