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卖书不赚钱书店为何能越开越大?它们的小秘密在这里

南方+ 记者

这个周五,每年只开三天就关闭的“书店”——“72小时书店”,又将如期而至。这个诞生于4年前、旨在拯救中山一个传统书店的创意活动,今年已经被复制到全国10多个城市,社会反响持续发酵。

民间读书会、72小时书店、阅读机器人体验坊、朗读中山……顺应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当前正在中山自发兴起的各种“阅读+”探索,使得“书香中山”的氛围更加浓郁。

4月13日,2018年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在杭州开幕,中山继2015、2016年度之后再次获得“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荣誉。组委会对中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中山这座充满书香气息的城市,各种新型阅读体验形式遍地开花,阅读俨然已经成为一道文化风景。”

阅读+分享

蓬勃发展的民间读书会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如何做自己的思想力主宰者?”

4月16日,Sunday 阅读沙龙微信公众号发出的一则以“走出思维迷宫”为主题的活动预告,获得了许多书友的支持,短短几个小时已有40人报名。

作为中山最早的民间读书会之一,自2012年成立以来,Sunday 阅读沙龙已经坚持了6年,举办过的读书活动将近一百场。

或三五人,或几十人,因为相近的阅读兴趣、阅读目标而常常相聚在一起分享阅读,他们可能是成功的企业家,也可能是某个行业的精英白领,还可能是带着幼儿的妈妈或还在学校里读书的学生。当前,这种自发组织的民间读书会,正在中山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但在Sunday 阅读沙龙创办的2012年,中山的民间读书会还是一片空白。“短短几年,民间自发组织的读书会不断增多,这说明中山全民阅读氛围越来越浓,‘阅读+分享’这种方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Sunday 阅读沙龙创始人阿文评价道。

在阿文看来,一个成年人怎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是一门大学问。读书并参加读书会,就是高质量业余娱乐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经济投入最小、精神回报最大的休闲娱乐社交方式。

“群体阅读是一个相互激发和成长的过程,就像爱因斯坦年轻时每周末都要与朋友聚会讨论物理问题,奥地利经济学派最初就是由读书会演变而来。”中山市聚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睿经常参加各种读书会活动。他也认为,相比个人阅读,群体阅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山,群体阅读的氛围十分浓郁。

阿文与刘睿的感受,也与中山最近再度获得的荣誉——“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十分吻合。此次评选中,中山的分数由数字阅读渗透率、图书馆浏览量、人均付费数、人均阅读天数、人均在读数字阅读图书本数加权计算得出。值得一提的是,中山人在人均数字阅读天数、读数字图书本数等各项指标均表现均衡,在阅读渗透力指数这一指标中位列全国第四。

当然,发展到如今,读书会已经不算新鲜事物。但阿文明显感受到,借助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各种读书会开始有了新的特点。在阿文的微信中,就有各种各样的读书群。每天,她都能在这些群里看到各路书友“打卡”、分享读书心得。群里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线下读书会,她在空闲之余也会参加这些活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行线上阅读。接下来Sunday 阅读沙龙也将往这一方面发展,争取不断提升读书会的活力。”阿文展望道。

阅读+休闲

卖书不赚钱书店却越开越大

如果说,民间读书会是对“阅读+分享”这种组合的探索,那“逆袭而来”的大型书店,则是对“阅读+休闲”的探索。

再过几天,位于岐江河畔的瑞德购书中心即将开业满一周年。从光明市场旁的一间小书店,发展成为面积近5000方的大型书店,瑞德购书中心在进入图书行业近20年后进行了一次华丽的升级。按照目前的规模,瑞德购书中心已经算得上是中山最大的书店之一。

规模虽大,但瑞德购书中心的定位不仅仅是销售图书。瑞德购书中心总经理助理余莹丽告诉记者,在该购物中心的收入构成中,图书的比例只占了一半,工艺品、儿童用品等经营业态也占了一半。

“我们希望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而不是简单的阅读。比如,我们近期举办的儿童讲故事比赛,就吸引了100多个小朋友报名。”余莹丽坦言,通过“阅读+休闲”的运营模式,瑞德购书中心希望发展成为“社区居民的书房”。

实体书店,是观察一座城市阅读情况的重要窗口。几年前,在电商的冲击下,中山许多实体书店遭遇经营“寒潮”。卖书不赚钱,这让经营书店越来越像件带有公益色彩的事。但自去年开始,实体书店回暖的速度却令人惊叹。在中山,新开张的实体书店不仅面积越来越大,地段也越来越好。

这种看似矛盾的变化,在刘睿看来,其实是市场需求出现了新变化——“阅读+休闲”正在逐渐成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模式。越来越多的书店,也通过这样的方式回到市中心。

比瑞德购书中心晚开业3个月的求索书苑,就坐落在地段繁华的益华百货。在这里,图书与文创产品、咖啡、乐器的巧妙混搭颇具“文艺范儿”,令人耳目一新。位于大信溢彩荟的新华集团四阅书店,同样也是一扫传统书店四平八稳、古板老旧的店面形象,图书精品区、亲子阅读区、文化休闲互动区、艺术培训区以及轻餐区五大功能区域清晰划分。最近,这里还新增了一个红酒品酒区。

“过去,人们在咖啡馆里看书。现在,人们在书店里喝咖啡。逛书店正成为许多年轻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读书、看电影、逛展览、听讲座。”刘睿认为,这种变化,实质上可能是情感归宿的新需求,或者说是对阅读空间的新需求。比如,你会更专注书店里某个复古摆设,也会愿意坐在书店喝着拿铁放松发呆——这都是舒适的睡袍和忙碌的工作中得不到的东西。 

对此,博雅书店有着深刻的体会。作为中山最早探索多元化运营的书店,目前博雅书店的业态已经被分为三个板块,一类是图书,一类是文创,一类是艺术教育,这三个板块的比例是四比三比三。

“事实上,阅读是多元的。当阅读跟音乐、书画或其他业态相结合时,会迸发出新的活力,这也是博雅书店转型的主要方向。”博雅书店总经理助理张丽婷深有感触地说道。

阅读+社交

“72小时书店”走向全国

中山能连续三年获评“中国十大数字阅读城市”,最打动组委会的因素之一,是包括72小时书店、阅读机器人体验坊等在内的新型阅读体验形式的兴起。

这些遍地开花的新模式,让阅读俨然已经成为中山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值得一提的是,它们不仅仅改变了中山,还在改变着越来越多的城市。

这个周末,每年只开三天就关闭的“书店”——“72小时书店”,又将如期而至。

“72小时书店”源于4年前的一次“拯救行动”。

2014年3月,位于东区的万有引力书店传出要结业的消息。媒体人谢拉姆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决定要为这个书店做点事情。在书店搞露营、看电影、开分享会……在谢拉姆的建议下,书店同意了举办“72小时书店”的想法。

虽然没有资金支持,谢拉姆和朋友们还是自掏腰包现场搞义卖筹集活动费用。在电台朋友的帮助下,他们还请来了当时在中山颇有知名度的乐队“南方公园”。仅仅三天,作为中山首个通宵营业的书店,万有引力书店就吸引了一万多人前来参加活动。最高峰时,书店小小的露台上挤进了200多个人。

这家书店最终还是保留了下来,不过,曾以人文气质取胜的它已经转手给了其他经营团队。但机遇巧合下诞生的“72小时书店”却火了,这样一坚持就是四年。今年,这帮志愿者的年龄结构,已经从70后、80后、90后延伸到了00后,当中有几个志愿者还是从佛山、桂林等城市专程过来。

多个年龄阶层的认可,是“72小时书店”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谢拉姆告诉记者,去年在荒岛图书馆发起人刘琼雄的建议下,他们发起了“全国联动”,把“72小时书店”的VI和操作流程做成一个工具包,免费授权给全国各地的青年团队使用。今年4月,预计全国将有10多个城市开起“72小时书店”,包括深圳、广州、青岛等大城市,以及桂林、潮州等三线城市。

一间每年只开三天就关闭的“书店”,是如何坚持做了五年?为何这种模式能够被复制到其他城市?

“城市在发展,各种新的东西不断涌现。对于我们而言,‘72小时书店’倡导的不仅仅是阅读,而是‘阅读+社交’。自然教育、真人图书、城市展览、文化保育……我们力争搭建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舞台,来展现青年人的不同生活方式。”谢拉姆总结道。

兴奋、焦虑、着急、开心……谢拉姆笑言,每年的3—4月,是她一年中心情最跌宕起伏的时候。每当有人问起坚持的原因,她们都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唯一能想到的是:我们热爱做这样一件事情。

2018 “72小时书店”活动报名表

【南方+记者】黄煜升  

【摄影】王云

编辑 卢子衡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