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行河长制?惠州西枝江有了专门的方案!

惠州河长
+ 订阅

惠州颁发西枝江“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图为西枝江。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西枝江,是东江的一级支流,也是惠州市最重要的河流之一。

此前,为推行河长制,惠州决定对全市85条主要河流制定“一河一策”实施方案。在市一级,针对西枝江制定“一河一策”,就是一项重要工作。

“‘一河一策’,是要让每一条河的治理保护都有针对性的方案。”惠州市河长办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加快推进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全市生态环境整体改善和河湖健康发展的有效举措。

那么,传说已久的“一河一策”,终于出炉啦!近日,惠州市下发了《惠州市西枝江推行河长制“一河一策”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西枝江“一河一策”方案》)。

水质只能更好,不能变坏

几乎每天早上,家住金山湖公园旁方直珑湖湾的刘大叔,都要到公园或者西枝江沿江的步道散散步,锻炼身体。对于附近的西枝江,他再熟悉不过。“总体水质还好,但希望能看到水更清、岸更绿。”他说。

实际上,这些年来,随着人口激增、城镇化加快,废水排放量和治污压力在增大,西枝江部分河段水质有恶化趋向。保护好这条东江在惠州的一级支流,不仅能为沿岸百姓带来更宜居的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关系着母亲河东江的保护。

“水质只能更好,不能变坏。”惠州市政府负责人提到,改善水质目标是导向,要严格落实河长制,狠抓污染防治和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让西枝江水更清,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西枝江“一河一策”方案》的出台,就是将保护西枝江系统化,保护范围囊括了全流域。

惠州市河长办负责人对记者解释,接下来主要从治理和管控两方面入手,重点做好西枝江水生态的保护工作。《西枝江“一河一策”方案》已经明确了2020年前的任务实施安排,并落实责任分工。

记者了解到,该方案在前期摸底调查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考核,从水资源、水安全、水污染、水环境、水生态、水域岸线管理以及执法监督等方面,系统分析问题,确定了治理保护目标任务,提出治理保护对策措施,为全面推行河长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

2020年底前消除黑臭水体

“治理大江大河,其实对那些小河涌小支流的治理很关键,因为污染往往就是来自于那些小河流。”惠城区河南岸街道党工委委员、河桥水河长陈振孔对记者解释。

对于西枝江来说,流域内的河涌整治,也是一项重点工作。

《西枝江“一河一策”方案》就专门提到,要按照“先急后缓、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分期分批对流经西枝江流域的6条河涌进行水环境综合治理,将防洪排涝问题较为突出的莲塘布河、冷水坑河、河桥水等河涌优先安排整治。

对于白花河、黄竹沥、黄排河等3条劣Ⅴ类水质河涌,要落实“河段长制”,实行目标责任制,以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大力推进河流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水体水质。

据介绍,河涌整治包括河涌整治工程、水质改善工程、景观美化工程、沿河交通工程等四部分。

河涌整治工程,主要是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通过一系列整治措施,使河涌既满足过20年一遇防洪的要求,又满足河道内生态的要求。

水质改善工程,主要有截污工程、底泥置换工程、补水工程等项目。就拿截污工程来说,在两岸铺设截污管,把排污口和市政排污总管连通,再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如此实现雨污分流。而在水质恶化的河涌,因为污染物已沉淀到河涌淤泥中,所以需要通过置换污泥的办法,达到保护河涌水质的目的。

改善水质的同时,也需要对两岸景观进行设计。

在西枝江两岸,根据市区规划建设指引,福溪河和马安河两条河道,将要打造成集自然生态、地域人文特色、户外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景观带;文华河、文秀河和莲塘布河三条河道,则要打造集科普、文化、艺术特色为一体的景观带。由此,将为市民提供一个新的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不容忽视的是,城市建成区的黑臭水体,是影响水质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流域内黑臭水体的治理显得至关重要。

西枝江流域的黑臭水体,主要有河桥水(马庄村-冷水坑段)、冷水坑水(冷水坑村-金山湖段)、大湖溪(水口合三门堤-文头岭排涝站段)。如何治理?该市接下来将重点推动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

按计划,到2020年底前,要全面完成辖区内的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消除黑臭水体。

动员各方力量全民治河

巡查,是河长的日常工作。每月至少巡河两次,每次至少花半天时间——这是陈振孔作为镇级河长巡查河桥水的工作安排。“每次巡河,看到哪里有排污口、哪里有垃圾水浮莲等,都要及时解决问题。”他说。

惠州市政府要求,要在完善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的基础上,将河长职责向村小组延伸,将巡河和治理工作有机结合。

对于西枝江的保护,惠州市政府负责人强调,要构筑共治格局,“落实好政府主体责任,发动企业力量,鼓励市民开展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治河’的格局”。

值得借鉴的是,深圳、珠海、江门等城市,就发展了一批“民间河长”,成为政府落实河长制的一个重要补充力量。

对此,《西枝江“一河一策”方案》也考虑到这一点,提出要加强治水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与机制,充分发动和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河长制工作。具体而言,包括聘专家“指导员”出谋划策、聘社会“监督员”全面监督、聘环保“关口员”强化监管、聘校园“先锋员”先锋示范、聘企业“治水员”严把源头,等等。

由于治水工作具有专业性,涉及面较广,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请治水专家担任治水“指导员”全程参与治水,全面了解治水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治水方案,将显著提高治水效率。而通过向行政村、重点企业派驻治水工作指导员,也能推动河长制各项工作任务落实。

监督,光靠政府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因此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惠州提出,要聘请环保“监督员”,组建治水义务监督队,开展监督活动。同时发挥网络曝光台、微信红黑榜、手机随手拍、环保微博等平台作用,拓宽河长制舆论监督渠道。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河长制监督,设置“曝光台”,保持持续高压态势倒逼相关企业治理好污水排放。

“充分利用各方力量共同治水、监督,不仅将形成全方位的治水护水格局,而且也能进一步激发全社会治水护水的意识,为惠州水生态文明建设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惠州市河长办负责人说。

【记者】叶石界

【摄影】王昌辉

编辑 糜朝霞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