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庙宇、古巷门楼、灰塑砖雕……东莞这个“鱼米之乡”的千年故事,浓缩在这里!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 订阅

广东省第八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

由中堂镇组织策划的《中堂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作品,近日,荣获“广东省第八届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一等奖。这也是中堂镇在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又一作品、成绩斐然,成为中堂镇在文学界内的又一里程碑。

中堂传统村落与

建筑文化

这部《中堂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作品,是中堂镇文广中心与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组织策划,邀请华南农业大学郭靖宇先生和他11个人的团队,在镇文广中心指导下,耗时一年半的田野调查、走访、记录、耙梳、研究、撰写,完成了《岁月留痕——中堂镇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一书的编著出版。

这部书从中堂镇传统村落的建制沿革,到祠堂、庙宇、文塔、和古巷门楼、会堂等处入手,再到农田、水塘及建筑格局、装饰,以及人文故事、传说等细腻细微无不彰显其用心之精之至,给我们详尽描述和展示出一幅岭南传统古老乡村的风土人情画面。

中堂,古称舂堂,北宋初立村,有千年历史。从古舂堂走到现代中堂,从一个江边小村落走到一个岭南水乡重镇,跨过了悠悠千载岁月。中堂这片土地,土沃水丰,田园如画,堪称鱼米之乡,不但孕育了诸如潢涌、凤冲、槎滘等名乡古村,走出了莫登庸、陈伯陶、黎樾廷等名人,还留下了一大批饱历沧桑而又耐人寻味的传统村落与建筑文化遗产。

传统村落与建筑是故土家园,承载着一方族姓、经济、人文和风俗的历史,既有古朴凝重的千年沉淀,更具有蓬勃发展的生机盎然。中堂的老百姓生于斯,长于斯,用勤劳的双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历史……

知多D

中堂传统建筑

祠堂建筑

有着独特地域化特征的祠堂,是广府乡村聚落中建筑等级最高,建筑材质最好,装饰工艺最佳的核心建筑,可谓村落中最为亮丽的建筑景观。祠堂不仅是进行祭祖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村民族人进行节庆聚会、红白喜事、公众活动的地方。

寺庙建筑

庙宇所奉祀神灵多种多样,是广东广府地区常见的现象。在珠三角一带的水泽之乡,民间所崇信诸神中的司水神北帝、天后地位尤为显赫。

天后崇拜起源于福建,为沿海居民所信奉。传说其往来海上,庇护航行,有求必应。唐宋之后由于官方提倡,天后作为负责海上渔民安全的“海神”,其影响逐渐拓展至其他省份的沿海地区。

书塾建筑

东莞自唐代开始施行科举教育,自那时以来,众多的私塾、社学(义学)、书院是启蒙识字、逐步深造乃至开科取士的基础。

中堂居民秉承先辈教谕,古村耕读并重,人文气息浓郁。今天,保存下来的塾馆,数量已然不多,但对研究中堂乃至东莞的古代教育历史,仍然有其重要的价值。

资料来源:水乡中堂、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