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记者从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获悉,3天前,该所科研人员在广东南澎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附近海域进行鲸豚基线调查时,发现大群正在觅食的长吻真海豚,数量约为500到600头之间。
(文章末尾有视频彩蛋!)
从研究所提供的视频中可看到,一群皮肤呈灰色的海豚竞相跳跃出海面,与科考船“竞速”。
“长吻真海豚是比较亲近人类的,它这样是在炫耀它们的跳跃能力。”据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郑锐强博士介绍,长吻真海豚与中华白海豚不同,它们是离岸性海豚,主要以聚群性鱼类、鱿鱼为食,目前是鱿鱼洄游的季节,因此海豚也会洄游到汕头附近海域。
4月14日是世界海豚日,你们对海豚及其生活的环境了解有多少?南方+记者专访了郑锐强博士,听听他们这一次出海的研究发现!
南方+:为什么这一次能看到这么多海豚?
郑锐强:饵料鱼类的季节性分布也会影响到海豚的分布,通俗来讲,哪里有吃的,海豚就去哪里;哪里吃的多,哪里海豚就常去。
另一层原因,是由于保护区的边缘溢出效应。保护区属于海洋与海岸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中的潮间带生态系统、岛屿生态系统和大陆架浅海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它的设立具有积极的边缘溢出效应,为周边物种、栖息地、生态系统提供了保护作用,南澎列岛周边海域也成为国内鲸豚类分布品种较多、数量较多的海域之一。
此外,保护区保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也进一步为物种提供优质的栖息地,好的栖息地自然也会让物种繁衍生息。
南方+:你们为什么会开展对鲸豚类的研究?
郑锐强: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最早在2008年就开展了对鲸豚类生物的研究。作为海洋食物链顶端的鲸豚类,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之一,鲸豚类的生存状况也反映出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
如果我们要保护好海洋,需要更好的去了解近岸以及远岸的鲸豚类,其中就包括近岸的中华白海豚以及远岸的江豚以及真海豚等其他鲸豚类。我们不仅仅只保护鲸豚类,我们也希望通过保护鲸豚,可以更好的保护整个栖息地以及背后的生态系统,也就是保护整个海洋环境。
南方+:目前汕头海域附近的鲸豚类生存状况如何?
郑锐强:五、六百头海豚的数量,咋一听似乎有很多,但目前我国对除了中华白海豚、长江江豚之外的其他鲸豚类了解并不多,此次的考察也进一步增加了我们对于中国沿岸鲸豚类的了解。
长吻真海豚光顾汕头海域,其中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南澎列岛保护区的溢出效应,保护区为鱼类提供了庇护所;而背后的原因更多是因为其他非保护海域的过度捕捞问题,导致海豚只能前往食物较多的保护区周边海域进行觅食。作为栖息地使用范围较大的长吻真海豚,渔业资源衰减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他们栖息地质量以及营养需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方面,近岸的环境污染也会影响到远岸生态系统的物种,污染物随着生物链累积,从水里传递到浮游生物,然后被鱼类富集起来,而以海洋鱼类为主要食物的长吻真海豚的健康也会受到这些污染物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也体现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上,近岸的海洋工程会改变局部海洋环境,进而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在缺乏物种-栖息地-生态系统数据的前提下,人类活动对于远岸鲸豚类的影响,很难被直接观察到。
南方+:我们在保护鲸豚上还需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郑锐强:汕头大学从去年开始进行汕头沿岸海域以及南澎列岛海域的鲸豚基线考察,主要针对近岸以及远岸鲸豚类的生态分布以及种群调查。南澎列岛保护区海域特有的海洋条件,有助于我们开展系统性的鲸豚基线调查,进一步为保护国内的近岸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在未来我们也会继续进行更为系统的鲸豚基线调查。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实现蓝色经济,就需要更多公众关心海洋生态,更多企业了解生产与生态的关系,更多保育工作者投身海洋保育研究,更多保育管理人员落实保育管理。
在未来的经济开发以及环境管理上,我们需要进一步借鉴、推广以及坚强海洋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同时更好的考虑到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在进行相关海域开发的同时,我们需要建立长效的保育机制,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同时,进一步开展社区保育以及科学保育研究,在让人民幸福的同时,也能像生命一样去保护我们的海洋生态。
与保护汕头沿岸海域的中华白海豚一样,我们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公民科学家,一起参与到海洋保育中;通过海洋保育孵化器,与不同的技能孵化团队一起,孵化更多的海洋保育团队,针对相关的海洋保育议题探讨解决方案;同时建立公共物种数据-栖息地-生态系统平台,保证保育研究连贯性与优先性,为社区保育提供管理建议。
▼郑锐强博士在南澎列岛海域拍摄到的长吻真海豚。
【全媒体记者】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