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全国数十万鱼虾健康守护者致敬!
4月12-13日,首届全国渔医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可以说是全国渔药动保行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典,在行业中引起强烈反响——渔医大会整合了全国最知名的渔药研究机构、行业权威顶级专家、行业最优秀的一批企业,以及最接地气最受欢迎的渔医和一线服务群体,搭建起行业第一个渔医交流平台。本次大会主要聚焦以下行业重点问题:
全国动保行业拥有数十万从业者,但一直缺乏一个发声的平台,渔医价值没有得到重视;
2017年水产养殖品种病害死亡损失超500亿元,养殖密度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复杂,病害愈发严重,对动保行业带来全新的挑战与机遇;
现在非药品越来越多,进入门槛非常低,监控处于真空状态,产品五花八门,而且同质化非常明显,大同小异,最后轮为价格战,甚至有经销商表示,产品价格越高越没有优势,行业发展何去何从,如何树立标准?
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公众最关心的话题,每年水产品用药安全问题频发,水产品如何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行业者如何规范养殖,进入绿色健康养殖新时代?
饲料企业做动保,已经是行业不可避免的问题,对动保企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同时,饲料企业通过经销商渠道销售动保产品,对原有渔药经销商也带来巨大的压力,甚至饲料经销商在吞噬渔药经销商的市场,面对行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动保企业和渔医怎么办?
假药坑农现象爆发日益严重,塘头一线服务医患矛盾更加频繁重重,渔医如何选择规避这些问题?行业如何转变?
目前很多动保企业,竞争加剧,很多人非常恐慌,有人担心饲料企业抢饭碗,有人担心人才梯队建设跟不上,有人害怕产品研发无法跟上市场的变化,有人担心利润越来越低等等,行动保行业发展到底是进入“做蛋糕时代”还是“抢蛋糕时代”?
在如今转型变革时代,毫无疑问,动保企业已经来到发展的十字路口,无论对于发展本身,还是对于整个行业变化格局,因为时下很多动保企业经过发展第一阶段后,都或大或小遇到发展瓶颈,比如规模瓶颈、管理瓶颈、技术瓶颈、资金实力瓶颈、渠道瓶颈、经营模式瓶颈等等,这也包括饲料企业在内都会遇到这些问题。
尤其是缺乏标准和辨识度超级模糊的市场,对于优质企业开发市场来说是一个极大跨越门槛。在这样的发展迷局之下,动保行业依然是一个营销空间极大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可能对饲料企业更有优势,目前动保行业仍然是群雄逐鹿阶段,整个市场空间也在变大。
首先是起步阶段。动保产品开始是由渔药企业延伸生产开发的,特别是高档水产品养殖,比如对虾、桂花鱼、海鲈、加州鲈、生鱼、河蟹、海参等等,特别是对虾板块造就了很多动保企业的诞生和辉煌,这是起步阶段,大概在90年代末到2000年前后;
其次是高速发展阶段。2005年后,由于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的改变,养殖密度越来越大,水产品养殖单位亩产量越来越高,这势必增加养殖管理和水质控制难度,调水品和保健品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需求,这是从第二个维度理解动保行业的发展,这个阶段也催发了一批出色的动保领军企业,甚至发生了一轮动保经营模式革命,比如利洋好润直营连锁店模式、渔美康现象、北京渔经互联网模式、卓越聚焦渠道入股模式等等。
在高速发展阶段,有一个被普遍忽略的现象是以海大为代表的饲料企业掀起服务营销高潮,开始布局动保企业;2008年前后通威、海大、粤海、恒兴等核心主流水产企业就拥有自己的动保企业;不过这个阶段,养殖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饲料企业的主要重心还是放于饲料市场的抢夺,动保行业甚至是被很多饲料企业瞧不起的行业,但也是这个时候,动保企业犹如雨后春笋,企业数量高速增长。
第三是饲料企业露狰狞的洗牌阶段。2015年开始,随着养殖行业的暂缓发展,饲料市场萎缩,饲料市场烽火连天,饲料企业一方面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在霸占了稳定的饲料市场份额后,开始寻找新增长点,门槛低,拥有现成经销商和养殖户资源的动保市场无疑是饲料企业延伸产业链最容易的环节,也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环节,而且仍然在发展上升期,加上动保行业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综合实力较弱;因此,从这个角度看,饲料企业延伸产业链进入动保行业是毫无疑问的,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到了大型饲料军团这两年开始在动保市场投下重兵,露出虎牙,比如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进入水产行业3年时间左右,动保销量从0做到6000万元,海大集团动保从1-2亿元快速增长至3-4亿元,通威从3000-4000万元到翻倍增长跨越亿元目标,等等。
在饲料企业加大力度开发动保市场后,未来动保市场的趋势将走向如何?有几个基本面可以分析,其一对虾养殖低迷,市场也在低迷发展之中,无论对于动保企业还是饲料企业,对虾动保依然是核心的板块,但已经遭遇瓶颈转型期,不过饲料企业正在开发功能性饲料,也是从动物保健这个角度解决养虾难问题,这无疑是饲料企业解决对虾动保板块的最差异化板块;其二,生鱼、加州鲈、桂花鱼、黄颡鱼、河蟹、海参等高档水产品的动保市场空间同样巨大,这也是一块核心的动保市场,也是很多为涉足这块的动保企业和饲料企业的最大增长点;第三,普通淡水鱼板块,虽然这块市场使用动保不大,而且非常受制于行业,但是也在缓慢发展,调水保健是不可改变的养殖发展潮流,未来有可能发展成为动保的另一大板块,也是行业最有潜力的板块。
| 嘉宾精彩发言集锦 |
微生态产品的研发路径和发展趋势
汪开毓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
梳理微生态制剂的发展历史以及最新研究:
“好菌与坏菌的对抗”、微生态制剂的分类、水产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丁酸梭菌、双歧杆菌属、硝化细菌、噬菌蛭弧菌、细菌性败血症、EM菌等等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
目标益生菌的分离与筛选,筛选更高效、专一性更强的细菌。
从动物机体、环境的原寄居处分离,根据目的分离。内服是多从动物消化道分离筛选,外用的多从水体,污质、污水、污泥,土壤中分离;或益生菌基因的菌株构建。
不要只注意培养藻相,不管菌相,无论是内服还是用于外泼,菌的数量足够才能发挥出作用。
一是初次投放足够数量(池塘边上进行扩培),二是养殖生态水体系统要适宜投放到池塘内的菌种大量繁殖(培育有益菌相);三是微生态周期一般7-10天,因此,在初次使用微生物制剂过后,需要定期补充,因为细菌不能无限增值,二是经过调整期,快速生长期,稳定的衰亡期。
解码渔美康现象
刘绍春
渔美康集团创始人、总裁
今年到目前为止,公司的销量已经超过5000万元,预计今年要突破1.5亿元,成立5年时间,渔美康从零起步,现在做到8家子公司,养殖场2000多亩,以及一个研究院。销售队伍从3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的销售队伍,生产团队150多人,4个生产基地,后勤管理60多人,员工流失率行业最低。
从表面上看,渔美康和其它公司没什么不同,我们一样在做服务、在开推广会、在讲产品、在做标杆……但是,我们最大的不同,在于人的思维理念、目标和追求。渔美康的团队非常纯粹,我们没有那么多的想法,每天所考虑的就是怎样实现自己的追求。
渔美康起步于华中,在创业的头两年,是华中地区草鱼价格最恶劣的时期,已经到了跌破成本价的状态,但我们始终坚持为养殖户创造价值,现在亏不代表将来也亏,你只要帮助养殖户实现了价值提升,哪怕一时遇到形势不利,但你的口碑已经树立起来了。
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渔美康公司的管理层全部没有工资,包括我自己在内。那时候,我跟团队说,要准备好头三年不赚钱。到了现在,公司中层管理干部的年薪超过30万元、一线管理干部年薪超过15万元。公司每年收到的预付款超过5000万元,员工持股比例已经超过20%。
我们的思维和很多公司不同,我们崇尚精英思维,就是要“争第一”,在此精神之下,我们的团队具有超强的执行力,为了等一个经销商,可以等一整天,谈一个客户,可以谈几天、谈一年两年,直到成功为止。
免疫学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水产疫苗研发新进展
鲁义善
广东海洋大学教授
目前我国的水产免疫应用技术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免疫学诊断可用于早(分)期检测,检测方便、灵敏度高。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如检测的特异性与抗体的质量密切相关。抗体的交叉反应常会造成诊断结果的假阳性。因此选择适合的抗体是关键。检测结果的存在定性和定量问题。缺乏疾病与免疫因子因果关系数据,特定因子检测仅提供辅助。
免疫技术分为免疫预防技术和免疫治疗技术。免疫预防就是人为给集体输入抗原或者抗体,使之获得特定免疫力。免疫治疗就是针对机体免疫力低下或亢进的状态,通过免疫学方法增强或者抑制其免疫功能。目前水产行业存在免疫预防泛滥的情况,在未清楚发病原因的情况下,滥用产品。
目前疫苗的标准化程度不够:
1. 对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
2. 疫苗、冷链和冷链管理
3. 预防接种工作的实施、副反应及处理、预防接种效果监测与评价
4. 接种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控制
5. 人员培训
6. 预防接种信息管理和预防接种工作的督导与考核评价。
| 关于疫苗的建议 |
1. 自家疫苗、临用疫苗的实施管理。
2. 多联疫苗的研发。
3. 必须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接种模式。
4. 亟需建立特定品种的免疫计划。
5. 重视抗原的变异。
6. 重视品种的差异。
7. 重视免疫系统个体发育。
最新十五大水产养殖品种病害研究
曾令兵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员
2016年,全国监测到发病养殖种类约72个;监测到水产养殖疾病92种;
发病养殖种类中,鱼类45种,甲壳类11种,贝类8种,两爬/两栖类3种,藻类3种;
疾病种类包括:鱼类疾病47种,甲壳类疾病21种,两爬/两栖类疾病12种,贝类疾病5种,藻类疾病4种,海参疾病3种;
其中,病毒病20种,细菌病46种,真菌病4种,寄生虫病22种;
2016年,全国因病害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73亿元;其中,鱼类损失占39.6%,甲壳类占32.4%,贝类占15.2%,其他占12.8%。
病毒学研究的原则
柯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要证明一种疾病是由某一感染因子引起的,必须满足:
(1)这种因子在染病宿主中发现;
(2)能在适当的培养基上培养;
(3)用这种因子的培养物能使实验生物重新发病;
(4)能从人工感染的实验生物中重新分离到这种因子;
草鱼出血病
草鱼呼肠孤病毒, Grass carp reovirus virus, GCRV;
双层衣壳,无囊膜;
二十面体对称, 直径70-80nm;
dsRNA分节段基因组;
最适复制温度25-28℃;
对脂溶剂、酸碱稳定。
主要危害当年和一龄草鱼鱼种(2.5-15cm),近年发现亦危害大规格草鱼鱼种和成鱼;
水温在20℃-33℃时发生流行;
最适流行水温为27-30℃;
主要流行地区在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流行季节长,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诊断方法:
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
根据组织病理变化进行诊断;
电镜观察病毒;
细胞培养分离病毒;
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诊断 ;
注意与细菌性肠炎区分;
防治法
加强饲养管理
清塘消毒;
定期泼洒生石灰;
保持水质优良和水温稳定;
坚持“四定”投饵;
生态防治
草鱼出血病疫苗免疫;
药物防治:采用碘制剂泼洒、中草药内服(大黄、板蓝根、鱼腥草、黄芪等)等措施。
淡水鱼类病毒病防技术和药物研制新进展
王江勇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2016年中国水产品因病害损失超过20万吨,其中广东因病害损失超过3万吨。
海水鱼的烂身病主要是弧菌引起的,90%以上由哈维弧菌引起,近几年在各养殖区比较多见,还有美人鱼发光杆菌病,会在鱼的内脏器官上形成典型病症。另外,诺卡式菌病发生也非常多,不仅是海水鱼,各种淡水鱼也越来越多,这种病潜伏期厂,病情发展缓慢,发病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可达到50%-60%,目前还没有很好的防治方法,前期采用抗生素会有一定疗效,到了疾病后期效果不理想。
链球菌病,目前主要的病原是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主要病症是鳃盖基部出血,肠道出血、炎症,链球菌急性感染可以引起短期内爆发性死亡,在3-7天内,死亡率可以高达50%以上,缓慢型的发病时间可以持续数月,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的治疗手段。
贝类方面,主要有方斑东风螺肿吻病,吻部红肿、伸出,逐步衰竭而死,在病螺中可以检测到哈维弧菌。皱纹盘鲍有脓疱病,足部出现白点,逐渐增大形成脓包,鉴定病原为哈维弧菌。
近年来,病原菌的耐药性非常显著,例如嗜水气单胞菌,对多种药物耐药性显著增强,在现实中我们发现,这种菌发病为害的情况也非常普遍。
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技术在水产疫苗上的应用前景
赵 锋
西安斯凯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经理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经济总量大,2016年直接经济产值超过3100亿元,成为海洋农业的领军产业;现有疾病种类超过400种,粗略统计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约20%,个别单品种发病率超过50%,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病害研究存在和产业脱节的现象,多数的新理论、新发现和新技术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并未走向产业应用,实用化技术是产业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的病害频发,防控技术落后,乱用药物现象普遍、药物使用量大;近年的“多宝鱼”、“海参”等药残事件屡次成为社会焦点,养殖水产品消费存在信任危机;大量化学类药物投放,对近海环境危害极大,导致环境水质恶化、药物残留、细菌耐药以及微生态结构失衡,又反过来引起疾病发生,形成恶性循环。
鉴于目前的行业现状,斯凯达应用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技术研发出鱼乐疫苗。该疫苗由三种海水鱼重要病菌:溶藻弧菌、鳗弧菌、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独特型抗体混合而成的多联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疫苗,用以接种免疫海水养殖鱼,以预防海水养殖鱼这三种重要流行病的爆发。该疫苗技术国内外首创,第一且唯一运用抗独特型抗体技术。具有创新、安全、高效、便捷四大优势。注射、浸泡 接种方式,操作便捷简单。
中国水产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邹国忠
上海泓宝绿色水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民的健康与幸福、生命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目标。如果从生命质量和健康来看,其面临的主要矛盾有:
一是消费过剩造成诸多的现代慢性病;
二是食品不安全形成对生命健康的威胁,例如:癌症、慢性病甚至精神病的高发;
三是精神消费严重短缺,按照中医理论属于情志致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日益增长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问题就是生命和健康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到天,关乎到地,关乎到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大问题。从时代背景看,要解决这个问题,涉及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生命观、哲学观与科技观。
从中医的思维看,一尾斑点叉尾鮰出现一侧或双侧眼球突出,往往不是单纯的眼球问题,这尾鱼可能是感染了斑点叉尾鮰病毒病(CCVD),也可能得了由嗜水气单孢菌感染引起的斑点叉尾鮰出血性腐败症,眼球是肝脏的表象,这类鱼进一步检查就会发现肝脏都会有问题,肝脏灰白、肿大,甚至带有小的出血点。
未来农业(水产)科技的发展方向,是从“天人对立”的化学农业(水产)向“天人合一”的生态农业(水产)转型,从转基因技术的科学革命向微生物技术的生态革命转型,从实验室的农业科技向民间乡土科技转型。研究农业的科学家要回归大地,回归乡村。
改革开放时代让人们涌向城市,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我们回归乡村。未来的农业是一种智慧农业,也叫六农农业,即:农耕,农工,农商,农艺,农礼,农禅的农业。未来的乡村是第一产业加第二产业加第三产业的田园综合体乡村,也叫第六产业乡村。 未来农业(水产)是先义后利的产业。 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领军产业。
水产病害流行趋势判断及渔药使用现状分析
陈昌福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我国水产养殖养殖病害防治形势依旧严峻,直接经济损失可能达到500亿元以上,有全国1万多个采样点测报,水产病害发生超过70种,其中以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为主。例如鲤春病毒病,这是水产病害中,唯一被农业部定为一类病害,目前已经在全国蔓延,还有鲫疱疹病毒病,传播非常迅速,造成巨大损失,现在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病害情况也在发生巨变。例如嗜水气单胞菌,在早年有著名的水产专家证明这是无害菌,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发现了这个菌是引发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经过十多年的论证,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公认。这个事情说明了什么?环境剧烈变化,病害的情况也在变化。
通常来说,病害防控有以下三条途径,但现在情况都不理想。1、生态防控,难点在于社会相互信任度低,优质优价机制尚未建立,即使是优质产品也难得到优价;2、免疫防控,问题在于农业部管理措施欠科学,一种疫苗用遍中国,允许“自家疫苗”是唯一出路;3、药物防控,目前缺乏科学用药的基础,盲目用药是我国渔药使用的普遍现象,假冒伪劣的产品盛行。
利用疫苗免疫是未来必然的方向,从实践来看,目前利用疫苗免疫预防在实践中仍有以下问题:1、养殖环境差;2、病原的感染对象多;3、养殖从业者专业知识不足;4、大部分养殖对象价格低廉;4、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
随着养殖方式的变化和养殖环境恶化,未来病毒病将趋于严重,尊重科学、环境友好型的水产养殖业是未来的方向。科学预防、诊断、治疗水产动物疾病正在被认可。疫苗、免疫增强剂和微生态制剂在行业中将得到越来越广的应用。
重大疫病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病原多样性及其防控技术
王印庚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是自对虾白斑病以来最严重的一个病害,它小名叫“偷死病”,在养殖早期、中期、后期都能发生。
1996年,泰国、马来西亚发生白便病,2008年-2009年山东、辽宁暴发此病,其趋势从南向北。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性疾病,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它的症状主要患病对虾再水体上层慢游,体色转为暗红,空肠空胃,时有白便。发病初期,病虾肝胰腺肿大,柔嫩易碎,发病后期肝胰腺逐渐变暗红、萎缩、纤维化病变。其病原具有多样性,如副溶血弧菌、野田村病毒、蓝藻毒素、以及其他环节因子如亚硝酸盐等的影响都会导致该疾病的发生。由于其病原的复杂性,治疗起来很困难。某种方法在一个地区有治疗效果,但在其他地区就可能没效果。目前,学术界对AHPND发病原因有副溶血弧菌、哈维氏弧菌、溶藻弧菌、坎贝氏弧菌、野田村病毒。
面对复杂的病原和疾病环境。首先要选择抗逆性强的虾苗,选苗时要通过检查手段预防病原携带;其次是水质调控。水质调控是养殖成功的基础,通过正确使用微生态制剂有良好的效果。微生态制剂的用量要求10³cell/ml,每10天添加一次,此外要避免长时间单一使用一种益生菌。第三、切断饵料来源以及其他的病原传播途径。第四、做到早期诊断、对症下药。可以通过机构、科研院所对样品进行检测,确诊病因。
以下为4月12日嘉宾精彩发言回顾
↓↓↓
| 感受一下现场 |
主办单位: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承办单位:
南方农村报社、农财宝典、新渔网
特别赞助单位:
北京渔美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
广州精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泓宝绿色水产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坤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奥可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江苏好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山西康洁药业有限公司
上海泰缘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西安斯凯达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河南安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
厦门市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绿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科宏达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根源生物集团
佛山市顺德区活宝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顺德区广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粤晋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四川创美克科技有限公司
佛山市百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广西芳草安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远大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茂名市电白区亚伯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无锡中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绿百多生物开发有限公司
佛山市顺德区渔东伽渔业物资有限公司
广州双螺旋基因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粤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清远海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