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打通城市交通“任督二脉”

南方+ 记者

在汕头市南岸海湾隧道围堰,西线盾构机刀盘已经顺利吊装下井,众多的工人正在井下进行相应的联调联试工作,为正式掘进作最后的冲刺。

在汕湛高速公路项目练江特大桥施工现场,最后一片预制箱梁已经铺设完毕,练江特大桥从开工建设到主体建成仅用1年左右的时间。

汕头市的东边,粤东首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汕头市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工程试验段也已顺利完成首桩,随着机器轰鸣,该工程试验段主体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之一,通常被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当前,汕头各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快步伐稳步推进。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汕头市交通“任督二脉”逐渐打通,必将助推汕头走在全省新一轮发展前列,为汕头的高质量发展添上重要一笔。

当前,海湾隧道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

海湾隧道西线

盾构机刀盘顺利吊装下井

近日,由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汕头海湾隧道工程西线盾构机刀盘顺利吊装下井,标志着西线盾构机组装工作取得了阶段胜利,为下步即将开展的联调联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湾隧道掘进在即,工人在井下进行联调联试。

据介绍,海湾隧道西线盾构机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机,刀盘直径15.03米,总重量达到570吨,相当于五层楼高。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市苏埃通道项目部为快速完成西线盾构机刀盘焊接工作,今年春节期间,焊接人员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机会,奋战苏埃海湾。刀盘焊接从2月8日开始,克服了众多困难,采取了多种办法,建立了刀盘焊接车间,实行封闭管理,独立作业。

在海湾隧道南岸围堰,西线盾构机刀盘吊装下井。

“刀盘属超重、超大部件,吊装下井工作难度大,安全风险高,项目部和工区认真组织、精心筹划,编制了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专家评审和论证,开始吊装前对作业人员进行了安全培训和技术交底。3月20日13时开始刀盘吊装翻身和下井,目前正在为后续工作进行各种调试。”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汕头市苏埃通道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说。

历时一年建设,练江特大桥顺利贯通。

练江特大桥

从开工到主体建成仅用1年时间

随着汕湛高速公路项目练江特大桥最后一片预制箱梁缓缓落入桥墩预定位置,历时一年建设的练江特大桥顺利贯通。该大桥也是汕湛高速汕头段首座贯通的特大桥。

据中铁八局汕揭高速公路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陈忠介绍,练江特大桥是汕湛高速公路的全线重点控制工程,起于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草尾村,跨练江,终点位于潮南区峡山街道溪南村,长度1391米,共计55个墩台,桥跨长度为25米和30米,桥梁总宽度33.9米,分左右幅车道。

练江特大桥贯通后,工人们正加紧进行桥面部分的工作。

陈忠告诉记者,本桥桩基较深,大部分为60至80米的深桩,由于位于练江河道中,施工中需要同时保证河道通航、防洪、水中墩施工、跨河交通等问题,是施工难点较多的控制性工程。

“练江特大桥在施工过程中进展顺利,优先交地,各级领导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为项目排忧解难,保障了该桥在施工过程中顺利进行。”陈忠给记者介绍道,汕湛高速全线征地仅用2个月完成,5万多平方米房屋拆迁和1.5万多穴坟墓迁移工作,在去年8月份基本完成,创造了汕头速度,展现了汕头效率。练江特大桥从开工建设到主体建成仅用1年左右的时间。

汕湛高速汕头段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

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

顺利完成首桩,标志工程启动

近日,粤东首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汕头市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工程试验段顺利完成首桩,标志该工程试验段主体工程启动建设。本次启动的试验段位于新溪片区,主线长约661米,工期约5个月。

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工程位于东海岸新城新溪、塔岗围片区,拟新建综合管廊约22.64公里。其中:新溪片区敷设干线管廊12.75公里,过街管廊2.8公里;塔岗围片区敷设干线管廊5.88公里,过街管廊1.21公里;同时每个片区各设监控中心一座。

中交汕头城市综合管廊投资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洪建告诉记者,项目采用三舱的设计方案,电力、通讯、给水、燃气管线入廊,项目建设总投资约26.49亿元。据悉,此前国内在填海造陆区建设城市综合管廊方面缺少实例,在软基处理、基坑止水等方面具有较大施工难度。

杨洪建也表示,地下综合管廊作为集约化、科学化、综合化的城市市政管线,可有效解决空中“蜘蛛网”及路面“马路拉链”等城市管理难题,大幅提高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现代化程度和建设标准,保证管线布局合理、维护便捷、运转高效,节省城市空间,增强管线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和使用寿命。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丛升

图/南方日报汕头全媒体记者 杨立轩


编辑 陈圆圆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