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患者心腔内放入一双“火眼金睛”,医生精准除“心病”!

南方+ 记者

4个月前,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黄女士在活动后出现心悸的情况,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每周甚至每天都会数次发作,后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服用多种药物均不见好转,需要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律失常治疗团队在黄女士心腔内放入了一个超声装置,清晰获取了她心脏的结构图像,精准解决了黄女士的“心病”。据介绍,这是该院首例经心腔内超声(ICE)指导下的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

这种“心病”用常规方式难“看清”

这一“心病”困扰黄女士许久,最主要的原因是“室性早搏”位置比较特殊。体表心电图提示,她的早搏起源于左室乳头肌。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内科主任王景峰介绍,治疗心律失常通常采用射频消融术。这一手术是将心导管定位于心律失常发作的部位,利用射频电流能量转换为热能,引起心肌细胞电生理学改变,因此可以根治心律失常。

要进行射频,就要精准定位目标部位。但对于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如果用常规的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进行标测,比较困难。这一标测系统不能充分显示乳头肌结构,而且乳头肌本身结构复杂,毗邻组织较多,射频导管难以准确到位和稳定贴靠,容易损伤毗邻组织,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为突破这一技术难点,王景峰团队决定利用ICE来对黄女士进行治疗。

ICE给医生戴上一双“火眼金睛”

ICE是一项与心导管检查相结合的超声心动图诊断新技术,它通过放置于心腔内部的超声显像装置来精确获取心脏的完整解剖结构信息,并可以同步显示心脏血流动力学、实时动态评估局部心肌和整体心脏功能。

利用刚刚从美国进修学习的ICE技术,中大孙逸仙纪念医院心律失常专科主任谢双伦将黄女士的左心室和前后两组乳头肌清晰地实时重建,联合心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精准定位病灶,指导射频消融导管到位、贴靠并释放能量。

开始释放能量仅数秒钟,室性早搏便完全消失,经巩固消融后,黄女士的室性早搏无法再次诱发,实现了根治目标。

王景峰介绍,ICE操作简便,能实时准确地了解心腔内的各个结构,这犹如给术者一双“火眼金睛”,帮助术者快速精准地定位目标,有的放矢,极大地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室性早搏患者应查清病因

室性早搏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时会引起心悸、胸闷,严重者可能会诱发室速、室颤,导致一过性黑曚、晕厥甚至猝死。

谢双伦指出,室性早搏又分为良性室性早搏和器质性室性早搏,前者多见于年轻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后者多见于冠心病和心肌病,因此如患者患有室性早搏,应该要就诊后完善相关检查,并仔细评估病因。

其中,良性室早一般不致命,但值得注意的是,焦虑、紧张、失眠、吸烟、饮酒、喝浓茶和咖啡会诱发病情,因此,患者应该尽量避免上述情况,也可以选择先服药治疗。

如果良性室早每天次数大于1万个或大于10%总心搏数,引起明显症状影响工作和生活,服药后效果不佳,或出现了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等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表现,应选择进行射频消融术。如果是器质性室性早搏,建议在心内科专业医生指导下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避免贻误病情。

【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刘文琴 陈煜阳 林伟吟

【校对】符如瑜

编辑 唐嘉欣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