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琴远远地走过来,仿佛带来了一缕春风。她身着黑色套装,外披深色羊绒大衣,大方得体,神采奕奕,一看就是那种干练率真、极具观众缘的演员。
1972年,陈素琴出生于太行山区的一户贫困人家。受父辈影响,陈素琴从小热爱戏曲,12岁考入山西省高平艺校,主攻旦角,兼及青衣,毕业后进入高平市人民剧团。1988年,陈素琴参加山西省首届艺术新秀选拔赛获演员一等奖,小荷已露尖尖角。2000年,陈素琴在上党梆子新编历史剧《陈圆圆》中担当主演,一鸣惊人,获第六届“映山红”民间戏曲节表演第一名。2002年,上党梆子《陈圆圆》《杀妻》进京展演,陈素琴凭借精湛的演技蟾宫折桂,摘取了当年的梅花奖。从此,陈素琴一发而不可收,《西沟女儿》中的申纪兰、《太行娘亲》中的赵氏、《深山腊梅》中的兰英、《红腰带》中的杏花……让她在中国戏曲舞台上绽放出夺目光彩。
陈素琴
“上党梆子是我心中的歌,不唱我会窒息。” 陈素琴说。
2014年,陈素琴临危受命,调任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在此之前,她已在高平市人民剧团做了15年“掌柜”,把一个濒临倒闭的团搞得风生水起、光彩夺目。
走乡村、住窝铺、进山区、访农家,陈素琴的足迹遍及太行山的沟沟壑壑。据不完全统计,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每年有280多天坚持下乡演出,年演出场次达350余场。陈素琴除了开会出差,几乎从不缺场。
没戏就“没戏”,舞台上没有作品不行。作为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陈素琴把艺术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去抓。3年多来,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先后创作排演了《程颢书院》《太行娘亲》《郝经》3部大戏,改编上演了《梁红玉》《哑女告状》两部名剧,继承复排了《忠烈千秋》《闯幽州》《白蛇传》等优秀传统戏,初步形成了“新创剧目打局面,移植剧目闯市场,传统剧目练队伍”的可喜局面。2016年、2017年,晋城市上党梆子剧团还连续两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新年戏曲晚会,使上党梆子的影响力日益提升。
陈素琴
演员这一行,拼功夫、拼技巧,拼到最后是演员的修养和对人生的感悟。陈素琴提倡、支持、鼓励甚至“强迫”演员多读书、读好书,她给每个演职人员发放了图书馆阅读卡,在剧团的四楼开设了阅览室。在她的提议下,剧团开展了“以老带新”,剧团领导和资深演员“一带一”培养年轻演员;“以演带培”,把实际排练演出当做培养人才的过程;“以会代训”,利用总结会、讲评会、研讨会和剧情、角色专题分析会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春华秋实,一大批中青年演员迅速成长起来。如今,剧团形成了以中青年演员为主、行当齐全、角色整齐的演出阵容,深受观众的喜爱。
面对荣耀,有人劝陈素琴可以“放手等退休”了。“不是没想过。特别是有时遇到重大困难与挑战,真想撂挑子不干了。”陈素琴坦言。可冷静下来,陈素琴还是不能这样做——想到是党和人民把自己培养成人,给了自己那么多荣誉,想到组织上对自己的殷切期望,想到剧团里跟她同呼吸共命运的队友,想到舞台下观众热切又渴望的眼神……陈素琴便又精神抖擞。
陈素琴曾在微博中写道:“上党梆子,这戏有魅力,一听就着迷,那高亢明亮、粗犷朴实的声腔里,有上党地区千姿百态的历史风云。那些孝勇忠义、家国情怀、生死别离、恩爱情仇化作诗文,成为人们耳熟能详、能哼能唱的曲调,这戏里的唱念做打都有乾坤。听多了上党梆子才懂得,那是上党人的精气神儿。”
编辑:晓余
图文:杨渊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