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主流电影”系列报道①
2018年春天,整个中国影坛讨论热度最高的两部电影,莫过于《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前者作为体现中国当代军人英雄气概的军事动作片,配合中国电影业不太擅长的重工业风格,让观众热血沸腾;后者尽管是一部主题严肃宏大的纪录电影,却也引发了不俗的社会反响,目前票房超4亿元,刷新国产纪录电影票房纪录。
曾几何时,国产主旋律电影因相对固定的叙事模式,人物又常被塑造得“高大全”,难免给观众留下刻板生硬的印象。如今,“主旋律影片”正在发生变化,不断进行美学升级,被学界称作“新主流电影”。
南方艺见今起推出《聚焦“新主流电影”》系列报道,深入采访创作者和观察者,分析“新主流电影”为何成为电影市场新热点,梳理创作经验,展望未来挖掘空间。
在过去1个多月里,《红海行动》走出了一条漂亮的“逆袭”曲线。
截至4月8日16时,影片票房达到36.26亿元,位居内地影史票房亚军。“有点对不起春节档的那几部,但我也不是有意来砸场子的……”面对媒体,博纳影业CEO于冬略带抱歉地喊话。
这已经不是首部引起广泛关注的“现象级”新主流电影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博纳的《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中影的“建国三部曲”、《厉害了,我的国》,以及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排行榜的《战狼2》。
与“流量明星+大IP”模式渐显失灵形成对照,主旋律影片以“新主流电影”的全新面貌,从市场边缘迈向舞台中央。诸多成功的案例,让业界惊叹:“新式主旋律电影正在全面崛起!”
于冬却不奇怪:“在大国崛起的背景下,今天的主流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希望在银幕上看到中国的当代英雄。”
在艳羡新主流电影强大吸金能力的同时,电影从业者们也在寻找着它们脱颖而出的原因和规律。
01
‖击中“00后”:
“新主流电影”风靡中国正当时
2017年7月,《红海行动》杀青。在导演林超贤位于香港的办公室里,于冬作为该片的第一位观众,观看了三个多小时的粗剪片。
当时的版本略显粗糙,声音、特效都没有。于冬却清楚地记得观看过程中,他“激动得无以言表”的感受,电影一放完,他就忍不住拥抱了林超贤,并说:“这个电影成功了,一定特别受欢迎!”
于冬形容之后的自己就像“中了魔咒”一样,不断跟身边人讲,“一定很厉害,一定的”,“不管放在哪个档期都是的”,他对南方日报记者回忆。
可当影片定档春节时,周围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原因显而易见。春节档作为全年最热门的档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合家欢喜剧的天下,观众在春节走进影院,大都是“图个热闹和喜庆”;而《红海行动》主旋律+军事动作的类型,以及少儿不宜的部分血腥镜头,怎么看都不像是讨喜的题材。
因此,在春节档“开战”之前,当于冬抛出该片“30亿起步”的市场预期时,大多数人都不以为然。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看好该片。此前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负责人谢世明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便坚持认为《红海行动》会成同档期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最终,正如于冬和谢世明所预想的,《红海行动》在强片林立的春节档完成了一次“逆袭”,其中口碑起到了关键作用。“你可以把它想象为东方面孔为主角的好莱坞战争片,”一位网友的评价很有代表性。
大年初二,演员杜江带着DV来到电影院,采访从影厅中走出来的观众的观影感受。很多人说,“很燃,很激动”,也有人提到,“感受到和平的可贵和祖国的强大。”
同在初二,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与女儿一同观看了这部电影。让他颇感意外的是,片中的情节和内容能赢得“00后”的共鸣。“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靠弱化敌人来凸显自己……真是太喜欢了。”在一次研讨会上,饶曙光现场读了女儿对该片的评价,“没想到‘00后’观众会喜欢这部电影,这表达了年轻一代观众对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及电影美学水平非常强烈的追捧。”
新主流电影备受“90后”甚至“00后”喜爱,这在《厉害了,我的国》身上也得以体现。据猫眼想看用户画像显示,30岁以下的观众为其贡献了59.4%的票房。“此生无悔入华夏,来生愿在种花家”,“这是一部从1921年开始筹备的电影”……众多网友以颇具“网感”的方式为其点赞。
《厉害了,我的国》撰稿陈昌业对南方日报记者分析,主流价值观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上的回归,本就是现实的一种反映。
他认为:“过去五年国力的发展,各方面的成就让人民看到了国家的新面貌,民族自豪感也重新在主流舆论场里越来越大声。”
02
‖理念的变化:
“类型美学+年轻语境”是受欢迎法宝
《红海行动》和《厉害了,我的国》在市场上的不俗表现,让业界人士感叹新主流电影的力量,也将“新时代如何拍摄主旋律题材”的命题摆在大家的面前。
“将类型化推向了极致”,是多位专家在谈及《红海行动》时给出的评价,他们几乎一致认为,这是新主流电影必须具备的内在品质之一。
而关于此,绕不开的是“博纳式主旋律”的探索。2009年的《十月围城》,算是国内民营电影公司将主旋律题材和商业美学相结合的一次初探。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906年的香港,讲述了仁人志士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谈及为何套入“保护伟人”的主题,于冬说,“能让影片从纯粹的打斗片中跳脱出来,赋予舍生取义的灵魂,和舍小家保大家的基调。”其实此种操作方式在好莱坞十分常见。“放到印度可以保护甘地,放到美国可以保护林肯……最后观众会被这些小人物的牺牲所感动。”
身为“70后”,于冬在年少时深受《林海雪原》的影响,他想不明白:“那些曾经感动我的英雄人物,为什么今天的年轻人会不接受呢?”据他分析,过去的主旋律电影与当下的年轻人之间似乎隔了一道墙,电影创作者要做的,是将这堵墙拆除,“首先它是一部好看的情节片、动作片。”于是徐克版《智取威虎山》呼之欲出,并被称作红色经典现代改编的经典案例。
一部部作品,让博纳总结出了一套主旋律电影创新的方法论:为电影加入“燃”的元素,用当下观众的语境和现代的技术手段来拍摄。
如果说博纳摸索的是“商业类型片的主旋律化”这一路径,那么身为国企的中影则一直在尝试“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此前中影出品的《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所采取的“数星星”方式,为其获得了商业的成功,到了“建国三部曲”第三部《建军大业》,更是与博纳合作,邀请创作过《无间道》系列等经典影片的香港导演刘伟强执导,并选择众多年轻演员扮演领袖人物。
中影的《厉害了,我的国》同样强调“年轻化表达”。影片撰稿陈昌业举例说,将政论的严肃标题改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厉害了,我的xx”这一口头禅,即为吸引“网生代”观众的方式之一。
而在个体人物的呈现上,也突出了年轻奋斗者的故事:电影里,我国重大基础科研团队平均年龄不足40岁;在特高压电缆上工作的工人也多为年轻人。
“他们的喜怒哀乐与我们很接近。在城市中生活的我们被工作、结婚等问题困扰的时候,他们在为什么奋斗?”陈昌业认为,这些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既能让观众从中看到自己,也能带给大家一些反思。
相比去年暑期同期上映的《战狼2》,《建军大业》的4亿票房并没有那么亮眼。于冬却坚持认为,《建军大业》拍得很成功,认为其改变了主旋律领袖题材的表达方式。
“因为李易峰,大家知道了‘何长工’;因为张艺兴,大家知道了‘陆德明’……”于冬说,“年轻人通过点赞偶像,知道了这些革命历史人物,这是‘博物馆讲解’等枯燥的方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而种种案例,也足以给电影创作者以启发——要做到主旋律电影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按电影创作生产的基本规律,如艺术生产规律、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进行综合创新。”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明振江说。
03
‖市场在转向:
从“流量为王”到“内容为王”
《十月围城》的定位是动作片,《智取威虎山》被包装为“贺岁战争传奇巨制”,其实两部电影在宣传时都刻意避免贴上“主旋律”标签。“那时我们都怕提‘主旋律’,”做电影发行起家的于冬很清楚,若不把这个标签撕掉,很可能会让主流观众敬而远之。
不过,到《湄公河行动》上映时,片方开始有意强调“主旋律”的基调。海报上大字写着:“血性报国”。
《红海行动》更是从一开始就向观众传递这样的信息:这是关于中国“强军梦”的大片。
事实上,中国电影人对“主旋律”二字态度的转变,折射出主旋律电影在市场上境遇的变化。
前几年,“IP”一词成为电影界人士挂在嘴边的时髦词汇,有了大IP的加持,再搭配热门偶像明星,似乎就能成为“票房灵药”。
因此,2016年国庆节,外界的焦点更多放在明星云集的IP改编电影《爵迹》和《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身上。最终脱颖而出、赢得近12亿票房的却是《湄公河行动》——这也被视为风靡多年的“大IP+流量明星”模式真正开始退烧的关键节点。
“流量为王”的法则不再受用,新式主旋律电影即新主流电影日渐成为“香饽饽”,突然间,市场的需求风向变了。
2016年10月15日,第13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颁奖礼上达成了“长春共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为“质量是电影的生命线”。
而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分析,近来,电影市场呈现电影表达向主流价值观靠拢、IP退潮及市场更呼唤优质创作等特点。这些特点背后所指向的是,中国电影市场的中心从市场向创作转移。
“你会发现,‘长春共识’之后,那些三五天拍成的流量IP电影不好使了。”于冬提醒道,反倒是酝酿了多年的电影开始在市场上发力,如“行动”系列、陈凯歌的《妖猫传》,以及定档2018年暑期的姜文、张艺谋、宁浩的新片。
剧作家、评论家赵葆华对南方日报记者分析,电影市场的娱乐化风潮后,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也想换换口味,在银幕上观看属于中国的英雄人物。“此类英雄并非拔刀相助式的,而是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的大国英雄。此类英雄也不仅仅是匡扶正义,而是展现了大国精神、大国形象。”赵葆华说。
另一方面,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国产电影票房比重始终占53%以上,其中新主流电影更是频频“逆袭”,占据票房高地。明振江认为:“这说明主旋律题材电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饶曙光甚至预测:“当中国电影与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建立起信任关系,好莱坞大片再想要在中国影市赢得不俗票房,会很困难了。”
“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出境人次的猛增,中国人在海外的故事或将成为电影人聚焦的一大题材。”于冬认为,未来国内将掀起新主流电影创作的潮流。
此外,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身为中国经济奇迹参与者的中国企业家,其创业故事也有创作空间。
最近,在和于冬聊天时,京东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刘强东分享了当年从宿迁带着50个鸡蛋来北京闯荡的故事。“他觉得这50个鸡蛋吃完了,可能就要回去了,”于冬感慨,“刘强东的故事太生动、太感人了!雷军的故事也可以拍成电影”。“很多年轻人在创业,而当创业者的故事以电影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时候,会更具感染力,甚至会影响你的未来。”
“电影最重要的是社会责任的表达,”于冬说。
撰文: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策划统筹:郁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