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上午6时40分许,在汕头妈屿岛海域,不少游泳爱好者发现了白海豚的踪迹,并用手机拍摄了视频。视频中,两头海豚一会跃出水面,一会钻进水里,为恬静的海湾增添了几分生机。
海豚在汕头海域出现已不是大新闻,近年来,海豚已成为汕头市周边海域的“常客”,许多市民朋友及渔民都能“幸运”地发现海豚的踪迹。不少人感慨:汕头海洋生态环境日益变化,水质变好,所以海豚才频频来到汕头海域。
然而,海豚真的是因为水质变好才来到汕头海域的吗?海豚的出现,和水质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为此,南方+记者采访了汕头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郑锐强博士,而郑博士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意外的答案”。
南方+:市民拍摄的海豚,是白海豚吗?如何辨别的?
郑锐强:是的,市民拍摄的到的正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它还是比较容易辨认的物种,一般来说,中华白海豚会从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为成年的粉红色,视频里的白海豚应该就是近些年大家在汕头海域见到的那些成年的白海豚,但因为视频里拍摄距离有限,暂时无法辨认是哪几只白海豚。
南方+:为什么在汕头海域能够经常性地看到白海豚?
郑锐强:首先白海豚是一种近岸型的物种,在近岸海域会看到海豚并不出奇。过去几十年前,汕头海域经常有人看到白海豚,只不过当时没有手机这么便利的工具,如今人人都有手机,于是经常会有市民拍摄白海豚,倒给人一种白海豚十分常见的感觉。其次,汕头白海豚的栖息地主要集中在沿岸海域,与人类足迹高度重叠,所以市民们能够经常见到白海豚。
南方+:那白海豚多次来汕头海域,是因为汕头水质变好,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原因吗?
郑锐强:不可否认,汕头的海洋生态环境逐渐改善,但这不等同于“白海豚的出现就代表汕头水质变好”,两者不能划上等号,“水质好”跟“海豚出现”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偏概全,看到海豚就说水质变好。
我们所能看到白海豚的地方,都是它觅食的地方。我们应该思考的是,白海豚为什么会距离人类活动领域这么近?这是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近几年,由于海洋渔业资源减少,导致了海豚的食物减少,所以白海豚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只能增大它们的捕食行为和搜索范围。许多市民、渔民反映在南澳海域见到白海豚,那是因为在紫菜季节,容易吸引鱼群,进而吸引了白海豚前来觅食;此外在不少河口地带,正是产鱼卵的地方,也会吸引白海豚来觅食,此次市民拍摄到的视频,正是在海湾大桥的出海口。
南方+:那目前汕头海域监测到的白海豚有多少只?
郑锐强:2012年开始汕头大学照片识别数据库监测到汕头周边水域一共有19只白海豚,但模型分析算出目前研究海域内只有15只海豚,属于小种群,另外4只海豚为何监测不到了?有可能游出监测区域,也有可能死亡了。我们从去年8月到今年3月重新拍摄到的海豚仅有10只。
南方+:那目前这些白海豚情况如何?
郑锐强:目前这些白海豚的情况不容乐观。从收集监测到数据显示,这十几头白海豚都是汕头海域的“常住居民”,汕头的白海豚种群具有较高的恋地性,属于定居型种群,相当于它们把这片海域当作是自己的“家”。
通过模型我们也知道汕头的白海豚属于封闭种群,简言之就是没有外来的海豚进来,这样就会导致它们出现近亲交配繁殖现象,导致基因不会流动,遗传多样性丧失。通俗地讲,会导致白海豚在适应、繁殖或者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从而导致种群灭绝。
而且最重要的是,从2012年的数据显示,当时监测到的白海豚绝大部分已属于中老年,近几年都没有新生个体产生,如今市民们所见到的皮肤颜色为粉红和白色的白海豚,都已是“高龄”海豚。所以汕头海域的白海豚,存在高灭绝风险,当然这是全世界近岸物种都面临的普遍问题,尤其是小种群物种。
南方+:是什么原因导致白海豚出现目前的情况?
郑锐强:简单说,就是因为过度捕捞以及其他高密度的人类活动导致的渔业资源衰减以及栖息地片段化,所以白海豚只能在有鱼的地方觅食,才会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靠近人类生产生活的近岸海域。
南方+:那未来有什么方式可以减缓汕头白海豚种群衰减的速度?
郑锐强:保护区的设立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汕头目前的市级保护区并不能有效覆盖到白海豚的主要栖息地,通过强化保护区管理,同时打击非法捕捞,促进渔业转型,进行合理的养殖规划与海岸开发。另外,对整个沿岸的污染物控制也十分必要,这能够减少对白海豚栖息地乃至沿岸生态系统的影响。
其实,我觉得市民朋友们以及渔民们,都可以成为“公民科学家”,未来我们会建立微信公众号,让大家都能够参与保护白海豚。包括记录目击到白海豚位置,拍摄,甚至是举报非法捕捞等等。
【全媒体记者】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