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踏青扫墓,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祭祀活动。
那么,肇庆人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祭祀祖先的?
清明祭祀
人们把清明节扫墓叫做“行清”或拜山。“行正清”就是在清明节当天祭祀祖先,一般拜祭最老的太公。
按照传统风俗,清明节当天,同宗族的人在祠堂汇集。先在祠堂祭拜祖先,一些宗族还会请来八音队,吹笛打鼓然后奉上“金猪”祭品。礼毕后,男女老少带上工具,抬着水果、香烛和“金猪”等祭品结队上山。
到了祖坟,族人双手合十虔诚鞠躬,一名德高望重的族人奏乐读祭文并讲述祖先功德,忆述先辈艰苦创业的历史以教育激励后人。然后再行礼、鸣炮、点元宝、纸钱、培土、插柳枝等,祈求祖先庇护。
祭祖的最后是“太公分猪肉”,指的是所有“行清”人员平均分配“金猪”,喻意不管本族人贫富大小,祖宗都一样保佑,不偏心。但传统的吃凉食已改为热食。
在清明节,
肇庆人还有哪些特有习俗?
▼
肇庆特有习俗
1.吃荞菜
清明节吃荞菜是肇庆人的老习俗,“荞”的粤语发音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有些人还将祭祖的猪肉配上荞菜烹炒,或者用鸡蛋烧肉丝炸春卷,直至吃完全部菜肉,当年“行清”才算过完。
2.吃甘蔗
清明节肇庆还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3.做发较糍(音)
在怀集,按照习俗,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做发较糍,用糯米加上米粉用水调成迷糊,加上芝麻,花生米放在“铜托”里面蒸,有甜和咸这两种口味,沾沾的糯米混着满口的芝麻,花生香味,十分有嚼头。
也有不少人做油炸锅的糯米糍,圆形的大糍泡(也叫“大金球”)。以往,拜完祖先这些美食就会分点给小孩吃,寓意着保佑孩子们健康快高长大。
4.蒸发糕、包粽子
在广宁县,粽子和发糕是当地祭奠祖先必不可少的食品,“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而“发糕”则是寓意先人保佑后代发达。
5.插柳枝
清明前,有些街坊还会买来新鲜的柳枝,插在门上,寓意趋吉避灾。
6.博“头彩”
广宁人称拜山扫墓为“修清”,有“修葺”的意思,指为先人墓地除草平整,拜祭祖先。“修太公清”人人都想搏“头彩”,哪怕是共一个太公的后人,谁家抢先“修得太公清”,谁家就先得到太公祖的保佑,为一年的工作生活开了好头。
四会发布编辑整理
资料来源:肇庆发布
供稿邮箱:sihuifab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