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和独特的华侨文化。
江门各市(区)更是红色侨乡,
革命遗址数量可观,种类丰富,
居珠三角之首。
近日,“革命大讲堂——社科专家话江门红色文化名片”活动在江门市举行,活动旨在发掘红色文化,激发地方红色文化活力,提升地方文化竞争力,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发掘红色文化,弘扬“红船精神”。
活动由省社科联、省委党史研究室、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江门市委党史研究室、江门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系“革命历史大讲堂——社科专家话广东红色文化名片”系列活动的首场。此次活动全江门市共推荐出了10张红色文化名片,其中包括有革命人物名片5张,历史遗迹名片5张,涵盖了江门各个时期的革命事迹,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其中,台山的林基路烈士入选革命人物名片。
林基路
林基路,1916年出生于广东台山市都斛镇大纲村,乳名福照,学名为樑。1934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东京支部书记,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林基路毅然回国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受中共中央委派赴新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为了时刻提醒自己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办事,林为樑改名为林基路。林基路历任新疆学院教务长、阿克苏专区教育局局长、库车县县长、乌什县县长等职,任期内勤政俭朴,为群众修桥筑坝、整治风气、惩治恶霸,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却引起了新疆军阀盛世才的不满。1943年2月,林基路与陈潭秋、毛泽民被军阀盛世才逮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下气壮山河的《囚徒歌》,同年9月,与陈潭秋、毛泽民一起在新疆被秘密杀害,年仅27岁。1983年,邓小平同志曾为烈士们题词:“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烈士永垂不朽。”
(更多关于林基路烈士的事迹,请点击阅读《 林基路短暂但传奇的一生》一文)
周文雍、陈铁军
周文雍(1905—1928年),江门开平市百合镇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陈铁军(1904—1928年),原名陈燮军,生于广东佛山,原籍台山市三合镇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临刑前,周文雍与陈铁军于牢房铁窗前合影)
1927年10月,周文雍被选为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同时担任广州起义工人赤卫队总指挥,组织工人秘密武装。陈铁军受党的派遣,给周文雍当助手。为避免怀疑,周文雍与陈铁军以“夫妻”名义开始建立秘密联络机关,筹备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1928年1月,组织决定由周文雍化装成华侨商人,与陈铁军再次假扮夫妻,重返广州,重建党的组织。同年1月27日,由于叛徒出卖,周文雍和陈铁军同时被捕。在狱中,敌人以高官厚禄诱惑,他们不为所动。敌人无计可施,遂将周文雍和陈铁军押赴红花岗刑场。
周文雍和陈铁军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了爱情,但为了革命事业,他们将爱情一直埋藏在心底。在为党的事业献身的最后时刻,他们决定将埋藏心底的爱情公布于众。2月6日,周文雍与陈铁军在广州红花岗从容就义。
镬盖山六壮士
镬盖山战斗是解放战争后期粤中人民解放军阻击国民党军的一场壮烈战斗,在粤中军分委副主席欧初、广阳支队五团团长马平的指挥下,粤中人民解放军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为掩护战友撤退,吴宽带领战士关森(候补党员)、谭植、吴浓、关华、苏宙共六人,坚守断后,战至弹尽援绝。
他们视死如归,用石头砸烂枪支,同声高呼“为革命尽忠到底!”“中国共产党万岁!”除关华负重伤获救外,其余5人壮烈牺牲。英雄的壮举,被人们誉为“镬盖山六壮士”。
开平南楼
1945年7月16日,日军为了打通雷州半岛至广州的水上撤退路线,兵分三路直扑开平赤坎镇,国民党军队闻风而逃,司徒四乡自卫队的勇士们凭据南楼抗击日军,击沉了三艘敌艇,溺毙日伪军百余人。
南楼七壮士坚守南楼十天, 7月25日,灭绝人性的日军用毒瓦斯炮弹炮轰南楼致使七壮士中毒昏迷被捕。后被日军残忍杀害,肢解尸体后抛尸于潭江河。
后来,5位烈士的遗体被乡民打捞起来隆重安葬,司徒煦和司徒丙的遗体却永远留在了潭江。抗战胜利后,人们将烈士的灵位安放在三灵宫,并将三灵宫易名为“七烈祠”。
谢创
谢创(1905- 1995年),江门开平市塘口镇人。他18岁赴美国,跟随父亲做生意,但是却志在革命。他在美国的九年时间里,组织各种工人斗争,曾因此两次入狱,最后被驱逐出境。在美国共产党的保送下,谢创赴莫斯科的列宁学院学习。
谢创1935年回国后,由于环境恶劣,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于是他返回家乡开平,联系和组织各界进步青年,先后建立了“学联”、“青联”、“妇联”、“抗先队”、“抗日自卫队”等抗日组织,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他联络到开平地区失去组织联系的党员,在1937年春成立中共开平特别支部,开展党的活动。同年秋,上级组织找到了谢创等人,中共开平特支归属上级党组织,谢创也终于回到党的怀抱。
1937年与关山重建中国共产党开平党组织,主要精力放在共产党的地方组织工作上。建国前他曾任中国共产党开平特别支部书记﹑四邑工委书记﹑开平县委书记、珠江三角洲工委委员、广东省区党委驻粤中联络员、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统战部华侨工作组组长、粤中特委书记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建国后曾任三埠地区军管会主任、粤中地委副书记、粤中专署专员、广州卫生局、侨务局局长、中共广州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广州市参事室主任;一九八三年秋离休时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州市委员会副主席。
恩平“三老”
冯燊(1898—1970),江门恩平市圣堂镇天村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建了中共恩平县工委,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奉命撤离粤中疏散隐蔽,转移到上海“海委”工作,先后作为中国职工代表团成员之一,出席了1930年8月在莫斯科召开的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以及1931年2月在德国汉堡召开的国际海员码头工人代表会议。1934年10月参加红军长征,任兴国师组织科长。1946年6月,广东中共武装人员北撤后,冯燊继续留在香港坚持隐蔽斗争。进入大搞武装斗争阶段后,被调往广东南路,任粤桂边区党委委员。1948年3、4月间,返抵粤中,任中共广南分委书记、广南军分委正主席,以加强广南地区党对武装工作的领导。1949年7月,任粤中临时区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政委。
禤荣(1893—1986),原名禤全光,江门恩平市圣堂镇隔巷村人,出生于香港一个木工家庭,恩平农民运动领袖。于1922年和1925年参加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和省港大罢工。1926年6月,参与组织建立了恩平最早的农民协会——长安村农民协会,并组建了恩平第一支党领导的农民武装。
1927年,禤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组织农民运动。1938年,他在香港接待安置来华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的加拿大著名医生白求恩大夫。1940年,接受党组织的派遣赴上海开展党的地下交通联络站工作。1948年6月30日,由于叛徒出卖,被国民党逮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49年,被调任中国海员工会筹委。
吴有恒(1913-1994),江门恩平沙湖镇上凯岗村人。193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先后担任中共香港市工委、市委书记,中共广州市委学生工委书记,中共粤东南特委委员、组织部长,中共广东省委港澳地区特派员等职。
1939年冬,被推选为中共“七大”代表,赴延安参加会议,参会期间曾在中共中央党务研究室工作。1946年5月,被调派到广东南路地区搞武装斗争,先后任中共南路副特派员、特派员,中共粤桂边地委副书记,粤桂边人民解放军代司令员。1948年3月底,返抵粤中,任中共广南分委常务委员、广南军分委第一副主席、中共粤中临时区党委常务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司令员等职。
鹤山雅瑶宋氏大宗祠
1924年11月中旬,经过中共广东区委批准,中共鹤山县支部于雅瑶昆东乡宋氏大宗祠宣布成立。中共鹤山县支部隶属中共广东区委,邱鉴志任支部书记,党员3人。随即,中共鹤山县支部在鹤山开展革命活动,领导农民运动。
1927年12月13日,按照中共五邑地委的部署,吕棠、施展等人组织赤卫队和昆东等地农民,在平冈乡宋氏大宗祠举行大会,公开宣告鹤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推举宋森为主席,吕棠、施展、彭干廷、钟以篁为委员,并公布了对工人、农民、兵士和一般劳苦贫民的4个政治纲领和对外纲领。
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旧址
1944 年11月,中区纵队挺进鹤山宅梧。以皂幕山区为中心,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建立活动基地,为继续向西发展打下基础。在这里,中区纵队与地方武装相结合,于1945年1月在此成立了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这是我军部队历史上最早使用人民解放军称谓的部队,后发展至1400余人,牵制日军兵力5000余人,成为粤中抗战的一面旗帜。
1945年10月上旬,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奉命在恩平朗底一带驻训,司令部驻扎在励英学校。10月22日,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在朗底驻地一带,遭到国民党军合围进攻。突出重围后,部队分别向台、开、恩边界以及新、恩边界岑洞一带转移,部队进入分散坚持的斗争阶段。
1946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和粤中党组织,抽调105名领导、干部,随东江纵队北撤山东烟台解放区。部队其余人员大部分安排复员,留下140多名武装骨干,在粤中各地坚持分散隐蔽斗争。他们经受了极其艰难的考验,保存了粤中人民革命斗争的火种,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
东湖公园英雄山革命烈士陵园
英雄山原名牛山,1964年,大革命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胡华(水南乡农民自卫军副队长)的遗骨迁葬到此,并立碑纪念,遂改名为英雄山。之后,革命烈士谭枝、彭业权、戴怀珍及革命前辈、中共七大代表何潮的遗骨也陆续迁葬于此。
林锵云故居及故居展览室
位于新会区罗坑镇下沙村大来里,一房一厅约30多平方米,是清朝时期的大合园建筑民居群,共用屋内的大厅,住所分户居住,墙身主要由青砖砌筑,屋顶是横梁砖瓦。
2014年,下沙村委会多方集资28万多元,把原下沙村大来里生产队队址翻新改造为林锵云故居展览室,并组织人员到顺德、中山、南海等林锵云进行革命活动的地方,寻找有关资料。现展览室内陈列了林锵云同志领导珠江三角洲武装部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