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礼祭祖寄乡愁,珠海“民国第一村”上演最复古清明

南方+ 记者

“有酒在樽,有肴在旁,以妥以情,我享我将,佑及子孙,繁盛炽昌……”

会同村莫氏大宗祠的古祠堂下,一段深情的祭祖辞,一群身着传统汉服的祭拜者,时光仿佛一下被拉回了百年前。

4月5日,正值清明。在会同莫氏宗亲、会同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下简称“北师珠传统文化研究院”)的协助下,会同村恢复了中断近50年的传统祭祖仪式,回归到莫氏族人的生活中。昨天南方+也对这场祭祖仪式做了现场直播,回顾请戳链接☞☞☞涨姿势!古礼祭祖全套礼节,珠海“民国第一村”为你呈现

着汉服、作揖礼,失传祭礼再现

清明一早,会同村村长莫朝荣像往年一样早早拜完了山,但不同的是,今年他将以“族长”的身份,回到莫氏大宗祠,恢复一场原滋原味的古礼祭祀。

穿上传统爵弁服(祭祀服),备好香猪、茶酒、果蔬等供品,击鼓、鸣炮、鞠躬九十度行揖礼……和莫朝晖一样,村里所有的老人也都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祭祖仪式,感到熟悉又陌生。

“请执事者奉上香柱,由主祭者发放香柱。”在司仪指引下,六十余位莫姓乡民手持香柱,排队依次在祖灵前敬香,无论是耄耋老者还是身着T恤的青年,神情都庄严而凝重。

程序繁复、且门槛不低的古代祭礼,恢复起来确实不容易。由于年代久远,不少乡民早已定居海外,会同村的祭礼基本已失传。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调研和文献查阅,北师珠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与会同书院、会同莫氏宗亲共同还原了古礼的祭祖礼仪。

依照古代祭礼中的出主、参神、降神、初献、亚献、终献、辞神、送祖等环节,这次祭祖仪式还原了古代祭礼8个核心环节,并根据会同村的现状做了调整和简化。

北师珠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张明远认为,古代祭礼和现代祭礼最大的不同是,古代祭礼把祖先当作神来供。“现代人祭祖的方式大多烧纸钱、烧些吃穿用的供品,这也是孝心,但实质上是把祖先当作供养的对象,地位比在世人要低一些。今天我们复原的古礼,第一步程序就是迎神,把祖先当作神,这样祖先就在后代之上了。”他说。

为何要费劲周折恢复古礼?张明远解释,对于后代来讲,祭祖不仅仅向祖先祈福,对自身也带着一种鞭策和激励。后辈若无德行、功绩去光宗耀祖,同样无颜“见”祖先。之所以要恢复这样的古礼,一方面是要培育现代人的孝道、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为社会建设礼仪规范提供重要伦理依据。

传统文化延续“第一村”辉煌

当然,恢复古礼对于会同村的意义又更为特殊。这既是会同莫氏宗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表现,也是会同村民希望依照古礼祭祖来弘扬莫家文化和团结莫氏宗亲、传承传统文化的体现。

会同村是珠海保存最完好的近代村落,享有“民国第一村”之誉,村内保留了大量精美的岭南古民居。家家灰瓦、青砖、飞檐,建筑布局整齐,外形色调一致。碉楼、莫氏大祠堂、栖霞仙馆等是其标志性建筑,被称为“岭南民居的活化石”。

会同村的辉煌与莫氏不无关系。文献记载,莫氏是会同村最大的一族,其中莫仕扬祖孙三代在香港执掌太古洋行总买办,帮助不少族人赴香港、广州谋得生计,不少人因此衣锦还乡,会同村也因此走向辉煌,被誉为“小香港”。“莫氏大宗祠”也叫“莫氏合族祠堂”,是旧时会同村莫姓村民祭祖议事的场所,现在作为会同村村史馆开放。

祭祖礼的消息发出后,不少莫姓族人特地从海外、港澳归来,并表示以后的祭祖礼都会归来。张明远也对这次复原古礼非常满意:“礼坚持下去才是礼,不然就成为表演了。”未来,会同村的古礼祭祖也将成为村里的固定活动延续下去。

让优秀传统文化变成行为和习惯,这是张明远和他的传统文化研究院一直致力于实现的目标。自2016年以来,北师珠传统文化研究院多次联合会同村为“国际青年领袖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计划未来英国-英国大学生来华实习项目”等中外国学生举办传统成人礼、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学子入泮礼活动,力图通过恢复传统古代礼仪来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以达到把会同古村建设成为会同书院村的目标。

编辑 文秋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