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产剧《热血军旗》荣获第31届 “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大奖!主创揭秘幕后创作故事

珏嘉秀
+ 订阅

粤产剧《热血军旗》荣获飞天奖

4月3日于浙江宁波举行的第31届“飞天奖”颁奖典礼上,广东广播电视台旗下南方领航公司和广视传媒公司共有《热血军旗》、《我的1997》、《秋收起义》和《小镇大法官》4部剧目获得优秀电视剧大奖提名,其中《热血军旗》最终获优秀电视剧大奖殊荣。

 获得优秀电视剧大奖的《热血军旗》出品方代表在颁奖典礼上

 “飞天奖”是中国电视剧政府奖,始评于1981年;“星光奖”是中国电视文艺政府奖,创办于1987年。从2005年起,两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本届“飞天奖”颁奖典礼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宁波博地影秀城等单位承办。

据介绍,本届“飞天奖”和“星光奖”的评奖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标准,保证了评选工作的正确导向和公平公正。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本届“飞天奖”共评选出了优秀电视剧大奖16部、优秀电视剧提名作品32部。其中,革命历史题材优秀电视剧大奖颁给了《热血军旗》等6部作品。此外,申捷凭借《鸡毛飞上天》《白鹿原》获优秀编剧奖;陈力凭借《海棠依旧》获优秀导演奖;80后男演员张桐凭借《绝命后卫师》获优秀男演员奖;孙俪获优秀女演员奖;《辉煌中国》、《筑梦路上》、《长征》等获“星光奖”特别奖。

自2017年以来,结合“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庆祝建军90周年”和“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等重大宣传主题,南方领航公司集中推出了《热血军旗》、《我的1997》和《秋收起义》电视剧“红色三部曲”,并于当年6、7、8三个月在央视一套和主要卫视连续密集播出,在党的十九大前夕为广东发出了响亮的声音,被业界誉为“领航现象”,受到了各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高度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年初,南方领航出品的《热血军旗》与《我的1997》同时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7中国电视剧选集”,本次“飞天奖”《热血军旗》再获殊荣,再次擦亮粤产剧品牌。

 

【获奖佳作】

《热血军旗》由南方领航领衔拍摄,去年8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重磅播出。该剧讲述了192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创建人民军队的探索和实践的光辉历史。真实再现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三河坝阻击战以及井冈山会师、古田会议等观众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事件。《热血军旗》凭借着对恢弘历史的再现、紧凑看点不断的剧情以及众演员极富带入感的演绎获得口碑和收视双丰收。

该剧由著名导演张多福亲自操刀,黄海冰、郭广平和周惠林多位老戏骨同台“飙戏”,2017年热播的大剧《人民的名义》中“陈海”的饰演者黄俊鹏以及“巨贪处长”侯勇的加盟,让不少影迷大呼过瘾。

据悉,《热血军旗》的剧本打磨多年,编剧团队五易其稿,剧本最终入选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剧本扶持项目。该剧自2016年9月开机,历时一百多个工作日,拍摄取景辗转多地。据统计,全剧有1300个场景,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

南方+记者此前专访了该剧的项目统筹、编剧陈学军,揭秘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

 

谈选角: 演员的形象气质符合角色是首要

南方+: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热血军旗》中的群像人物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您在选角时有什么样的标准?

陈学军:首先是演员的形象气质符合角色要求,表演能力可以完成角色甚至出彩的;其次是行业知名度、以往的表演经验。当然,片酬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这个剧的角色太多,整体的艺术风格要统一,演员们的水平也不能相差太多。

南方+:在选角时有考虑邀请年轻的人气偶像出演吗? 

陈学军:从演员年龄段来说,剧中徐向前、刘伯承、林彪、还有陈赓、张子清、伍中豪、周逸群、毛泽覃、卢德铭等都是“小鲜肉”。如果是IP改编、一个明星就要几千万,形象年轻但演技有限这样的“小鲜肉”,我们还真没想过。一方面是这部剧的场景和演员数量是普通电视剧的三倍左右,我们必须把艺术质量放在首位,不能把有限的经费砸在一两个“小鲜肉”身上。另外,让这些小鲜肉讨论中国农民问题、革命的方向和前途,从他们自己相信到让观众相信,这样过程可能比更称职的年轻演员要长得多吧?

 

南方+:现在有一种说法,很多历史伟人二十多岁就去参军,所以演员要找一些年龄相仿的。您赞同这种说法吗?

陈学军:演员的形象气质第一,化装造型毕竟是辅助手段。不过每一部戏的艺术追求都一不样,也不是所有的历史剧都能列入重大革命历史,列入重大革命历史的影视剧也未必都奔着“革命史诗”去。另外,有了艺术上的定位,主创团队能不能把它落实,也取决于很多因素。

南方+:为什么会想到邀请黄海冰出演这部剧?

陈学军:有一种说法把演员分为两类,一种是本色演员、一种是性格演员;多数情况下演员都是被动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到和自己形象气质、或者表演方式反差较大的角色;也不是所有的遇到这样机会的演员都能够把握这样的机会。毛泽东对黄海冰以往的古装戏大侠角色就是一种拓展。

我们分析角色,毛泽东是什么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又是诗人,又是军事家。所谓“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洲风云,笔下有雷声。”表现在剧情和人物的基调上,一定是大开大合指点江山为主的。黄海冰身上有这种东西。

南方+:黄海冰近期也出演了《青云志》《幻城》等影视剧,塑造的不同类型的角色,会不会担心观众跳戏?

陈学军:不会。曹磊还演出《军师联盟》里的郭嘉,黄俊鹏也客串了《军师联盟》,剧的类型完全不一样。

南方+:黄俊鹏凭借《人民的名义》中陈海一角走红,很多网友看《热血军旗》时还调侃他走错了剧组,您怎么看观众的这种联想?

陈学军:《人民的名义》让更多的观众记住了黄俊鹏。不过《热血军旗》他的戏份可比《人民的名义》多。让观众认识和记住他的机会也更多。

谈创作: 历史人物的定位不能颠覆

南方+:现在很多历史题材剧都会对反派群体和代表人物的刻画出现弱化倾向,但剧中一些反派角色也同样出彩,在人物定位方面是如何考虑的?

陈学军:我们作剧本的时候,例如描写蒋介石的性格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黄埔军校创建阶段他是孙中山先生最信任的人之一,但通过军校掌握党军并以此为筹码逐步掌握国民党军政大权,蒋介石在这两个起止点之间是有变化的。剧中侯勇扮演的廖仲恺遇剌,这个案件就是蒋介石“上位”的重要事件。 《热血军旗》这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对主要历史人物是有既定定位的,这个尺度不能颠覆。无论是题材选择、剧本创作还是完成片审查,作为投资方和主创,对这个尺度始终要心里有数。

南方+:以往抗战剧往往给人留下了强烈的刻板印象,但《热血军旗》在剧情叙述上有叙述上有不少突破,力求生动。在拍摄过程中是如何克服历史题材剧流水账、编年史式叙事的弊病呢?

陈学军:讲述《热血军旗》故事之时,抗战还没开始。不过你说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是很多历史正剧,特别是重大革命题材作品创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热血军旗》的创作,是紧扣“建军”这条主线来的,像炸麻花一样,所有人物和情节都往这条主线上拧。实际上从52集剪成30集,这条主线更加突出了,一开场就是周恩来建议孙中山改造大元帅府铁甲车队,东征之后马上叶挺独立团在肇庆成立,然后就是北伐,我党这边对农民运动和军事斗争存在争论,但蒋介石、汪精卫那边对与共产党的合作前景,对工农运动也有自己的算盘,到江西事件、“四一二”、“七一五”冲突全面爆发,后面就是南昌、秋收、广州等一系列起义,前半部是我们党对军事的认识过程,后半段主要是通过武装暴动进行实践,在整个探索过程中有思想脉络在里边。另外,就是在组织情节和塑造人物方面,突出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这三位主要人物了。

谈主旋律剧作:

主旋律作品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

南方+:近期爱国题材的《战狼2》等多部影视作品大热,您认为在当下的影视行业,主旋律作品具有怎样的地位和意义?

陈学军:《战狼2》和《热血军旗》都是立足于主流价值观,按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不同的是电视剧塑造了革命英雄的群像,电影更突出个人。

这些作品是主流播出平台需要的,播出往往也是重大节庆的宣传任务。主旋律作品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对宣传继承革命传统也有独特价值。另外,无论是民主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和建党以来的历史中还是有大量的题材可供开发。但是主旋律作品的创作和运作中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一是主体完全交给市场,就是在播出审查前责任和风险全由影视公司承担,二是审查和播出环节强调导向,未能平衡投资方同时还有市场诉求。这两者间的矛盾不解决,不光会影响这类作品的“可持续开发”,就是作品的艺术质量恐怕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南方+:与同档主旋律作品相比,您认为《热血军旗》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陈学军:《热血军旗》应该是第一次系统梳理了我党创建人民军队的认识和实践,并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建军”“如何建军”和“建一支什么样的军队”这三大问题。主题鲜明,人物生动,情节集中、精彩,另外,制作讲究,艺术品质高。当然,在主流播台及合适的时机播出,也是这个项目的优势。

 

记者  毕嘉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