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蕉岭县三圳镇卫生院中医馆前,古色古香的中式装饰、外墙上粘贴着的中医经络图、空气中弥漫的浓郁中药味,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大医馆中。虽然面积不足卫生院三分之一,但却“五脏俱全”:中医康复室、诊疗室、理疗室……“感觉全身无力,来中医馆针灸,在镇卫生院就可以扎针。”正在中医馆接受针灸的曾女士说。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财富。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视,梅州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2017年,梅州市中医类门诊就医患者诊疗量占诊疗总数的4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持续居全省前列;每万人中医床位数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张。在日前召开的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上,梅州是唯一作工作经验交流发言的地级市。
此外,梅州中医药产业也在悄然布局中。梅片树、仙草、岗梅等本地特色的中药材深受欢迎;依托中医药文化建立的养生基地、度假村等蓬勃发展。
去年中医药门诊诊疗近900万人次
每周一下午,梅州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杨新运都要到特需医疗服务中心坐诊。门诊还未正式开始,候诊区已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他们从各地慕名前来。“我在深圳工作,听朋友说梅州中医发展比较好,有一位老中医对治疗糜烂性胃炎比较专业,我就预约了老中医的特色门诊号。”正在候诊的温先生说。与他一起候诊的还有来自河源、汕头,甚至四川的病人。
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来到梅州看中医的病例并非个例。省名中医、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副院长、针灸主任医师温乃元的门诊里,时常有华侨打“飞的”前来看病,印尼华侨黄耀先就是其中之一。黄耀先因2015年患上面瘫,在当地接受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而经亲戚介绍,来温乃元处求医,并逐渐康复。此后,黄耀先每次回到梅州都要到温乃元的诊室里接受针灸治疗。“中医‘治未病’,预防疾病发生,对身体有好处。”黄耀先说。
客家人从中原迁徙而来,也将中原古风及中原民间医药和保健的精华带到了南方地区,千百年来一直保存着中医药养生的习惯。不仅对中医药治疗接受程度较高,饮食上,客家人也有将一些中药材用作食材的习惯。
据梅州市卫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梅州市中医药门诊诊疗897万人次,占总数的4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持续居于全省前列;目前该市每万人口中医床位数达5.5张,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张。群众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可见一斑。
取得如此成绩,除了因为梅州市民保持有中医药治疗的习惯外,也与近年来梅州市加大中医药各种工作的力度有关。2017年,梅州市印发了《梅州市加快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同时出台了《梅州市“十三五”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梅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服务能力再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
依照上述实施方案,梅州市积极推动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医医院提升改造、“中医馆”建设提档升级等。目前,梅州市各级各类中医医疗卫生机构近2000个。其中中医医院9间,实现了市、县中医医院全覆盖;中医类别(含中西医结合)村卫生室1705个;基层“中医馆”133个,覆盖了所有建制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让中医药诊疗在群众中得到更广泛的宣传,为中医药事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去年,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达到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标准,成为梅州市首个获得“三甲”称号的中医医院。五华县、平远县也在去年成功创建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在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去年,梅州市按照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将中医药服务项目价格调整的幅度适当提高(如中医外治、中医骨伤、针刺、中医奇特疗法、中医综合提高20%;炙法、中医肛肠提高30%;推拿疗法提高40%),以扶持并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梅州具有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明显优势,这里中医药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群众基础深厚。”梅州市卫计局相关负责人说,中医药经过几千年生生不息,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将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供重要保障。
每万人口拥有中医师数居全省前列
梁文胜现在的身份是梅江区城北镇杨文村卫生站的主治医师,从前他只是村里的一名“赤脚医生”。这一身份的转变,梁文胜花了20余年。
出生于中药世家,长大后继承了父母的事业,成为村卫生站的一名乡村医生。虽然干了一辈子中医,积累了很多实用经验,在当地也小有名气,但梁文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无证行医的尴尬局面。近年来,政府对乡村医生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在梅州市卫计局的统一组织下,梁文胜参与了培训和考试,并顺利拿到证书,获得光明正大行医的资格。
与梁文胜一样,参加培训并通过从业合格证考试的民间中医还有许多。
与西医为学校教育培养不同,中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属于民间拜师学艺培养后继人才的形式,民间散布着许多中医药大师。为更好地利用民间资源,挖掘民间中医药人才,梅州市认真落实《中医药法》,积极组织中医药有一技之长、师承和传统医学确有专长人员参加资格考试,2015—2017年共有131人通过考试获得资格证书。
梅州市十分注重各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梅州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人才发展的意见》,将中医药人才列入培养计划,积极培育高层次中医药人才。该市先后在北京和广州高等院校举办了两期中医药业务管理骨干培训班,全市近100人参加培训。梅州市中医医院1人参加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
2017年,梅州市有10人参加为期3年的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63人取得省规培合格证;114名非中医类别医师参加广州中医药大学为期1年半的“西学中”培训班。
同时,梅州市建立了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省名中医师承项目9个,培养继承人30多人。
在高等中医药教育方面,梅州市高等医学院校嘉应学院医学院设立了中医教研室。在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分别开设有《方剂学》《客家中草药临床应用》《中医学基础》《中医养生学》等中医药相关课程。
与此同时,梅州市还积极鼓励中医药人才进行科技创新。近年来,梅州市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先后有30多项中医药项目获得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在中医药科技成果评价与转化应用方面,中医药项目申报市科技奖项目共22项,其中涉及中草药种植13项。中医药产业升级转型方面,2013年以来,梅州市通过广东省“扬帆计划”引进有关中医药的省创业创新团队3项。
振兴中医,关键是人才。通过统筹“民间派”和“学院派”中医药人才共同发展,抓高层次人才、抓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梅州中医“名医”建设和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得到全面加强。
目前,梅州市拥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470人,占人员总数的22%。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中医药人员155人,正高职称22人。每万常住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人,居全省前列。近5年内,该市有温乃元等4人获“省名中医”荣誉称号,1人获南粤“最美中医”称号,3人获“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荣誉称号等。
致力打造医养结合旅游示范基地
春日阳光下,在平远县石正镇石马村里,凌长新望着眼前140亩郁郁葱葱的梅片树,喜上眉梢。“去年进入采摘期,除去成本,一年收入20多万元。”凌长新2014年辞去在外的工作回到石马村,并将家里的140亩荒山全部种上梅片树。
梅片树学名为天然右旋龙脑,是一种名贵珍稀药材、高级香料和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和透过血脑屏障的作用,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丹、双料喉风散等均含此成分。
近年来,由梅片树种植而延伸的产业正在梅州快速发展,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还引领山区群众耕山致富,成为梅州林业经济的一个亮点。
从中原迁徙来的过程中,客家人将中药材种植的传统也带来了南方。而梅州拥有农业生产所需的光、温、水、气、土壤等极佳条件,是南药生产的理想基地。除了梅片树外,梅州还种植了仙草、岗梅等特色中药材品种,以及金银花、淮山、青蒿、佛手、菊花等传统中药材品种。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9.1万亩,产值19.71亿元。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平远、梅县、丰顺。
借助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梅县区南寿峰健康园建立了中药博览园,园内展示近千种南药种植资源和北药标本。同时梅州市还拥有市级标准园(桑蚕)、省级良种良法示范基地(石斛)等。丰顺县文发农林有限公司建立黄栀子种苗基地,年生产优质种苗25万株。
中医药制造业方面,梅州市规模以上中医药制造业总产值5.54亿元,占规模以上医药工业总产值的68.1%。中医药生产企业主要有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有限公司等7家。产品主要有新南方青蒿药业的青蒿素哌喹片、嘉应制药的双料喉风散和重感灵片。
但目前而言,梅州市还存在缺乏标准化的中药材生产基地,种植产量、品质和效益不佳,中药材生产和加工企业力量薄弱,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中医药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梅州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广东恒祥医药有限公司计划在梅州开展种植中药材约1万亩,同时升级改造中药饮片加工车间与仓储车间;梅州市葛洪中医药研究院计划开展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梅州市杉维种养科技有限公司规划种植南药3000亩;广东参之源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建立现代饮片加工厂,计划加大投入生产名贵中药材。
除此之外,依托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养生资源,梅州积极创建省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梅州市南寿峰健康产业园、梅县雁鸣湖旅游度假村、丰顺县留隍鹿湖温泉度假村等在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方面初具规模。广东恒祥医药有限公司拟建设医养结合旅游示范区。
梅县区水车产业园规划13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生物岛项目,重点发展生物科技、医疗保健、生态休闲等主导产业。丰顺县积极发展青蒿种植生产基地,逐渐形成青蒿资源研究、南药种植以及中药饮片、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为一体的主导现代化大型医药基地。
“中医讲究‘治未病’,在亚健康不断威胁着人类健康的今天,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空间很大。我们希望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梅州中医药资源,打造中医药全产业链条。”梅州市南药协会会长张京维说。
数说
五组数据看梅州中医药事业发展
◉梅州市各级各类中医医疗卫生机构1918个。中医医院9间,其中:“三甲”中医医院1间,“二甲”中医医院6间;中医类别门诊、诊所机构204个;中医类别(含中西医结合)村卫生室1705个;建制镇乡镇卫生院104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间,建设基层“中医馆”133个。
◉全市中医床位总数2430张,占总床位数的13.7%。其中:中医医院床位2203张,综合医院中医科床位89张;平均每万人口拥有中医床位5.5张,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张。
◉全市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2470人,占人员总数的22%。其中中医人员1950人,中药人员520人;副高及以上职称中医药人员155人,其中正高职称22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19%。全市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776人,占总数的18.6%,每万常住人口拥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人,位于全省前列。
◉2017年中医药门诊诊疗897万人次,占总数的42%,持续多年位于全省前列,其中中医医院门诊人次135万人次,占医院总数23.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中医住院人数7.4万人,占医院总数17.7%;93%的基层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全市中医医院门诊患者次均诊疗费用比全市医院平均水平低5.4%,住院病人人均费用低于全市医院平均水平7.9%。
注:以上数据来源于梅州市发改、经信、科技、农业、林业、卫计等部门,与全省数字对比依据《广东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徐晓丹 廖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