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将至,不少前往桑浦山祭拜的汕头市民们发现,刚被山火烧过的山坡上,突然冒出了一株株小树苗。在满坡灰烬之上,这80多株树苗补上了一抹缺失的绿色。
这些小树苗,是汕头大学《走向山林》公益课师生和志愿者携手种下的。 4月1日下午,这支由不同国籍、不同年龄者组成的植树队伍,一人抱着一两棵树苗,在互助友爱中上山。
来自本土或是海外 此时都是植树人
山坡道上满是沙土,非常滑,众人携带树苗不易下行。铁林寺的两位僧人——慧定和慧戒,受方丈海慧师傅所托,带着工具来支援。他们熟练地拿着铲子在坡上挖出落脚处,方便后面的人行走。
来自美国的外教Christine今年66岁,她也参与了此次活动,跟随大家爬上山。尽管自己累得满头大汗,Christine仍精神抖擞地招呼大家喝水。
此次将近60人的植树队伍里,大部分人是第一次植树。文学院外教James来自美国,曾当过海外志愿者,在加拿大种了将近2万棵树,种树经验十分丰富。
金平区农林水务局副局长肖师林同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种树者,他在鮀浦地区出生长大,早在1982年就和同仁在汕大水库旁边的山坡种下松树,如今那一带已经葱郁成林。
植树现场,大家热情高涨,情绪高昂,干劲十足。山上的土质十分坚硬,普通的铲子根本挖不动,一用力就折了,于是大家分享挖坑的工具,用牢固的铁锹一点一点地刨坑,将树苗种下。
随后大家从山间取来泉水,用自带的水壶提着,浇灌自己种下的小苗。“50多岁的肖局长蹲下来,端着水瓶,和年轻的同学们一起,给一棵刚种下的树浇水。这个场景,印在我心里。”樊老师在朋友圈记述道。
来自保加利亚的留学生Buba,在亲手种下人生第一棵树后,满是爱意地说,“This is my baby. (这是我的宝宝)”,她说以后还会上山看它。汕大16级新闻专业学生郁娟,也是人生第一次植树,她脸上沾着黑色的山灰,说很开心和有成就感。
“回想昨日那么多人,聚在一起种树的场景,真是心生感动……不管来自本土还是海外、来自政府还是民间、来自大学还是寺庙——在那里,我们都是种树的人。单纯而友爱,发自内心地行动。”樊林君老师说。
一门公益课发起植树召集令 响应者云集
这次植树活动,由汕头大学《走向山林》这门公益课发起。这是汕大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樊林君和John Noonan老师今年春季新开设的课,通过带领学生在校园周边的山林行走,以身示范,并集思广益,向周边的居民传播环保理念和知识。
此前几周,两位老师带着学生们上桑浦山捡垃圾,张贴告示,记录毁林造坟的现象。本周,两位老师想到去被山火烧毁的地方植树,他们发出“召集令”,很快得到响应,除了课程师生外,还来了30余位志愿者,其中有8名外籍老师和留学生。
“几天前跟John策划这次活动时,我根本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当时甚至买树苗都成问题,学生跑了多处地方都说没有卖。”樊老师随即多处打听。金平区政府了解情况后,迅速联系了区农林水务局,该局无偿提供了80多株树苗,并派了多位工作人员与师生一起上山植树。
此外,鮀江街道、居委等工作人员也参与了此次义务植树活动。最终,在几十平米的山坡上,大家种下了80多株小树苗,为金平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份贡献。
保护山林,他们不是孤军奋战
印度国父甘地有这么一句名言:You must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樊老师很是认同这句话,她理解这句话的涵义是 “你希望这个世界改变,你就得成为改变的力量。”
樊老师说,比起单纯在山林里粘贴告示和标语,植树是一个更有价值的活动。于学生而言,他们真切地看到、体验到自己的点滴行动带来的力量。于公众而言,他们会知道在汕大有这样一群人,不管来自中国、美国,本土或外地,都在去做这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受到启发感染,自发加入活动。“有了这么多乐意种树的人,这山林的青翠,迟早会恢复的。”她说。
种树次日,金平区区长林锡波向樊老师发来消息,将交代人员近期专门浇水,确保所栽树苗成活,不让师生们心血白费。
“保护山林,孤军奋战不行,只有聚合力量才能带来改变。我们很感动,因为我们的行动带来了更多人对桑浦山的关注,这就是改变的力量。”樊老师说,接下来课程还会不断探索,汇聚善念。她相信将来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山林、爱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中来。
清明节将至,“走向山林”公益课全体师生在此呼吁:“一树一木,来自天地造化,守护着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福祉,请您一起来呵护。我们用心种下树苗,请一起来呵护这一点青翠。希望您祭拜祖先时,看管好火苗,别让山火再起,谢谢!”
【全媒体记者】余丹
【实习生】戴纳 董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