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茂名 | 北宋史学家范祖禹被贬化州

茂名政协
+ 订阅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人,北宋中期著名史学家。据说出生时,其母亲梦见一伟丈夫被金甲入寝室,曰:吾汉将军邓禹。由此取名为范祖禹。

从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与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人修撰《神宗实录》。著《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仁宗政典》六卷;而《唐鉴》深明唐三百年治乱,学者尊之,颂为唐鉴公。《宋史本传》又著文集五十五卷,《宋史艺文志》并行于世。1098年被奸臣所陷贬至化州,病故于化州城西狮子岭南山寺中。

被奸臣所陷贬至化州

范祖禹为官刚直不阿,常犯颜直谏,因而得罪奸臣而连遭贬谪。蔡京镇蜀,祖禹说他“非端良之士”,后遭蔡京排斥。哲宗性好色,常常逃学,范祖禹便上书给皇帝和太后,指责他沉迷女色,忽视学业,皇帝大为不满。哲宗绍圣年间,章惇执掌朝政,有意恢复王安石、吕惠卿时期颁行的新法,范祖禹挺身上奏,指责他们借新政之名而行私欲,故使章惇等对他恨之入骨。

不久,章惇、蔡卞等指使人从《神宗实录》中摘引了1000多条材料,罗织成“诋毁先帝神宗”的罪名,对范祖禹在奏谏宫中雇奶妈一事攻击哲宗皇帝,把他连贬为武安军(今湖南长沙)节度副使、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别驾,安置永州(今湖南零陵)、流放宾州(今广西宾阳县北)。元符元年(1098)徙迁化州。由于长途跋涉,心力交瘁染病,到化州后住进南山寺。

按史籍的记载是“乾旨严峻、郡官不敢相闻”,但范祖禹关心化州百姓生产生活情况,与当地文人相处融洽,深得化州人民敬重。据说,他居南山寺期间,不仅研究佛学,还将中原文化向僧人和当地文化人传播。他对化州橘红给予很高的评价,当地流传着“范公识橘”的故事。他58岁在城西狮子岭南山寺病逝。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追复他为龙图阁学士。

 

化州狮子岭南坡的范公墓

范祖禹病逝后初葬化州。后人在他的墓地扩址建祠,立碑修亭。据载范公陵墓方圆一亩有余,规模端庄威仪,数百年来一直是化州最为显赫的人文景观。《化州县志》在“范公墓遗址”的词条下有如下百字记述:“位于城西石牛岭(现化州狮子岭)南麓,是宋代名臣范祖禹茔墓。

范祖禹因直谏,屡遭贬黜。宋元符元年(1098)迁谪化州,未几卒,葬城西石牛岭。葬后一年,归葬四川,此为衣冠冢。此墓迭经修葺,最后一次重修为民国23年(1934),树有‘宋翰林学士之墓’墓碑,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墓与亭均毁于1958年。”

 据史料记载的范公墓建于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6年),碑额书“龙学范公墓”,因范祖禹曾以龙图阁学士出任陕州太守而得名。然范公墓一度被毁, 碑石全无。明清以来,曾先后六次改建扩建。它背依化州八景之一的龙冈盘石,面向教育路、凤泉区,为土筑园墓,砖砌墓环,占地200多平方米。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建玉光亭于墓左,一座三间,红墙纱瓦,四面回廊,重檐翘角,亭堂华丽,四周树木葱茏,占地600平方米,景色幽雅。该墓于清乾隆乙未(1739年)由知州李祖旦重修墓地,道光乙酉(1825年)由知州黄锡宝置栅栏。

民国23年,化县县长梁庆翔及社会绅士捐资重修范公墓,墓前建有玉光亭一座,并刻碑歌颂,春秋两季组织县城官员、学校师生到此举行扫墓活动。可惜这座经历八百多年历史的陵墓,于1958年因建体育场被夷为平地。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