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姓的来源较为复杂,可考的有10支之多。早在远古部落首领燧人氏时就有名臣成博,应算是第一个在名字中有成字的人。此后,颛顼时期有名臣成邑;三苗中有成驹。至西周时期,宋国开国君主微子的后代中有人姓成,另外又有苦成子分出成姓;吴国公族的后代也有成姓;周文王第五子叔武在武王建国后受封于郕(今山东宁阳东北),周成王也封王亲成员季载于郕(今河南范县濮城一带),二人的后代中都有人以成为姓。春秋时期,楚国君主若敖有子名成虎,有孙名得臣,字子玉,为令尹,封于成;在晋、秦、齐等国,也有一批以成为姓的人,血统溯源各自独立,互不统属。
上述出自先秦时期各地的成姓,在后来的发展中,以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叔武之后的成姓影响最大,发展成为成姓中国人的主体,故后世的中国成姓人多称“系承叔武,源出成国”。成姓得姓以后,在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一带)形成望族,使“上谷”成为成氏的品牌郡望,故后来的成姓人多奉“上谷”为堂号。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成姓名列第165位,分布广泛,而以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等省区较多。在清远,成姓的名次较前,居第22位,5.09万人,分布以连州居多,清新次之。
清远成姓族群来龙去脉甚为清晰,主要有英德九龙永珍公家族、连州山塘富缘公家族和连州大路边吉进公家族。
英德九龙乌泥村是成永珍家族的发祥地。成永珍原居浙江钱塘,元末动乱之际,他携妻南迁,曾在南雄府黄石寨暂居,难以谋生,乃辗转迁徙到英德九龙乌石村,见此地人口稀少,土地广阔,便盖起茅棚,开荒种地,维持生计。永珍公生育9子1女,女儿因招赘陈氏,后裔亦从成姓,故有“九子十房”之称。这个家族繁衍迅速,瓜瓞绵绵,后裔分布很广,今英德、阳山、清新、清城、佛冈等5个县城的成姓人,多为其裔;并有分支移居到连州朱岗沣水、丰阳沙铺、清水石马和连山太保等地。其在清远市境的族裔逾3万之众。人口逾千的永珍公后裔的乡镇,清新有石潭、浸潭、沙河、三坑;英德有九龙、石牯塘;阳山有太平、杜步、阳城、黎埠。其中,尤以石潭、浸潭、九龙为盛,3镇成姓人口逾1.2万人。
居住在清远境内的永珍公后裔,大多世代务农,默默耕耘,甚少显山露水者,但不乏闪光的风采。如清代连山人成文蔚,出身贫寒,他在县衙当差40年,因办事稳妥而为历任县令所看重。生平事母至孝,乐善不倦,人缘甚好。年七十,独资筑建枫树脚、牛唇带、拱桥冲3座石桥,便利乡民往来,为时人赞之。又如,英德石牯塘的成氏族人,他们在解放战争中,先后有成达福、成明根、成炳华、成炳桂、成炳光、成炳才、成保容、成锡荣、成汝智、成观许、成廷金、成达杰、成伟、成亚石、成达新、成亚永、成庚水、成细灶等18人为革命捐躯。当代的永珍公后裔中,阳山籍成学勇曾当选为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
连州山塘成氏源于江西省吉水县。这支成氏的开基祖成富缘,族谱载是南宋初年安庆节度使成闵的第10代孙。他于元朝末年担任江西吉水县令。当明兴元亡之际,他主动挂冠为民,率家眷及3个兄弟迁来广东连州隐居。富缘定居山塘马占,至今已传28代,后裔衍居山塘的马占、山洲、大坳、河佳汉、榜水、荒塘、顺泉、黄滴冲等地,计有4000余众。随他而来的3个兄弟分别择居潭源洞(今星子潭岭),大路边旱冲、大梓堂,各自开支发族,也发展到4000余人。
也许有家学渊源的影响,在清代,连州山塘成氏出了一个钦赐八品顶戴的成金度,恩赐进士的成兆熊、成淳五;在当代,出了一个名载《中国当代地球科学家大辞典》的成盛景和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文艺创作奖项的作家成春。
清远三大成氏家族,最早迁来的是大路边成吉进家族。这是一个很有来历的家族,成吉进的湖南先祖成景隽是北魏尚书成淹的后裔。成景隽生活于梁武帝时期,奉命平息湖南郴州寇乱,事毕,择居今湖南蓝山富阳。吉进的曾祖父系成景隽的第30代孙,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出任岭南香山(今中山市)县令,因携眷客居香山。元大德二年(1298),成吉进决定搬回湖南蓝山祖居,在途径连州大路边时,见该地山清水秀,是振拓家业的宝地,遂定居于此,开村建院,命名为“策玉村”,即今大路边村。历700余年,传承25代,裔孙逾万,主要分布在大路边各村及星子、连州镇等地的30多条自然村。其中,发祥地大路边村逾7000丁口。
在现代史上,大路边成氏是一个闪光的家族,人才迭出。民国时期,成应万曾任连县第一届议会议长和连州中学校长;成符孟当过广东惠来、台山两县县长;成宪孟当过连县县长、国民革命军独立三师办事处主任、二十四军军法处长、四川省建设厅工程处专员;成仕选当过国民党连县党部书记长。最值得骄傲的是该族父老乡亲对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该村革命先行者成崇正(新中国成立初期,曾任连县副县长、连南工委书记兼县长)于1938年秋参加了中共组织,翌年奉命回村组建了中共大路边党支部。从那以后直到解放战争,大路边村成了党开展革命斗争活动的红色堡垒。解放战争期间,大路边党支部先后动员了300余人(90%为成氏族人)参加党领导的游击队。1949年夏,敌人两次重兵围攻大路边村,该村成氏子女众志成城,使用土枪土炮,凭借村墙炮楼等地形地物优势,粉碎了敌人的围攻。1949年秋,国民党交通警察17总队1000余人再次开到大路边村,该村游击队与常备民兵配合南下大军奋战一天两夜,击毙击伤国民党军3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60多挺和弹药一批,取得了重大胜利。在解放战争和1950年的剿匪斗争中,该村先后有16位成氏族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连县人民政府为表彰大路边村对革命作出的重大贡献,特授该村“光荣之村”的荣誉称号。大路边成氏因此而远播芳名,清远市域成氏族群也因大路边族支的功绩而增添风采。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史志动态】 清远市召开《全粤村情》文稿第六批次终审验收会议
【史志园地】 明有“二万”耀族史的钟姓
【史志园地】 英清阳边族众多的黎姓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