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杯“南王北柳”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业设计”?

南方+ 记者

由汕头市政府、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和广东省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主办,汕头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汕头市工业设计协会具体承办的汕头市第二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汕头市工业设计中心举行。

据介绍,中国现代设计是1970年代后期、1980年代初期开始在国内崛起的,当时国内有个讲法,叫做“南王北柳”,“柳”就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柳冠中,“王”就是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受之。

此次,南方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两位专家,探秘到底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工业设计?

 “北柳”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柳冠中

对于工业设计大赛,柳冠中指出,目前大家对工业设计有误解。在他看来,工业设计被外界普遍认为只是外观造型的改变。

“但是工业设计是可以带来生产力的改变的,其价值绝不仅仅是设计出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柳冠中告诉记者,工业设计代表整个国家产业转型的方向。

柳贯中。

那中国要需要什么样的工业设计呢?在柳冠中看来,工业设计应该是创造一种更合理更健康的生存方式。——换句话说,工业设计就是解决中国人到底要怎么生活的问题。

“走外国人的路是不可取的,我们永远在后面追,中国的工业设计之路如何走,这就要靠我们转换思路,来解决‘中国到底要的是什么样的工业设计’这个问题。而工业设计之梦也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不仅仅是发财梦,而是找到适合中国自己的经济模式。”在柳冠中看来,“工业设计就要实事求是。”

“我们不能只想着眼前的业绩。”柳冠中从自身参加多次“省长杯”的经验看来,工业设计不是单单凭产品的转变来获得改革的动力,而是要凭新的产业诞生新的商业模式,而这个转变是十分重要的。

柳贯中对此次比赛寄予厚望,“现在国内对产品的认识参差不齐。虽然汕头是第二届举办工业设计大赛,但是汕头对于工业设计的认识应该有所提升,不能仅仅停留在群众‘看到’这一个表层,而是要挖掘工业设计内涵。”

“耳听就真的为虚?眼见就真的为实吗?”在柳贯中看来,要知其所以然,才是工业设计的关键。

“工业设计就是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命力,未来的新兴产业的诞生核心所在。”柳冠中说。

“南王”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受之

在王受之看来,现在工业设计的方向正吻合当前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经济发展方向。没有设计就没有创造,汕头市非常敏锐,这两年一届又一届举办工业大赛,对于促进汕头市产业转型,走向创新自主方向,最后创造美好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接力点。

王受之。

“像汕头这样的城市坚持举办工业设计大赛非常难得,工业设计协会有一个不太一样的特点——纵观全国,参赛者都是设计师,但是汕头主要是企业家。设计师参赛,却常常不能主持或者改变产品命运。若是谈到产品的落地,那设计师手中的产品可能不会被生产出来,而只能永远成为一个得奖作品。”王受之告诉记者,“在汕头,工业设计协会的会员都是企业家,而参赛的人员也有很多企业家,那么这就意味着,在汕头参加比赛得奖的作品,未来变成产品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对于第二届市长杯的期望,王受之认为,以前汕头的传统产业多生产加工型的产品,产品设计上新花样的比较多,好的工业产品首先要具有创意性的,然后才是好看的产品。

“我希望看到更多的是技术含量和创意含量更多的产品。”王受之说。

王受之认为,创意分几个方面,一种是完全技术创新,另一种是在原有的层面上做出改善,而往往后者比较多。

他向记者介绍道:“汕头大学长江艺术学院便设立工业设计专业。该专业也是汕头大学唯一一个跨三个学科——包括商学院、工学院和设计学院的专业。”

据介绍,该专业旨在为汕头未来的工业设计师作学生储备,提供新鲜血液。王受之认为,这次“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应该会给学生带来启发。”

【链接】“故港——潮汕工夫茶盘”为首届“市长杯”金奖作品

获汕头市首届“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概念组金奖的是汕头大学长江工业设计中心的黄诗表,他设计的“故港——潮汕工夫茶盘”是以潮汕华侨过番谋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进行创作的文化创意产品,作品选用红头船和海洋作为造型元素,以潮汕工夫茶具这一潮汕家庭必备的产品作为设计内容,探索以潮汕文化为载体的“潮汕设计”。

“故港——潮汕工夫茶盘”通过波浪曲线将茶盘划分为三个区域——茶杯放置区、茶水倾倒区、茶碗放置区,如此区分,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实用。黄诗表告诉记者,希望通过这种设计,让潮汕文化能够在新时代下得以创新和传播。

文/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丛升


编辑 陈圆圆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