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新故事④|新时代的植物医生

南方农村报

人生病要看医生,蔬菜瓜果生病了怎么办?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农田庄稼的守护神,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植物保护的第一线;他们是黄土地上的常客,不管是烈日还是暴雨,只要有病虫害发生的地方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他们不是医生却胜似医生,通过与大自然无声的交流为土地与作物开出良方,解决农户的燃眉之急。

他们就是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下称“植保所”)的科技人员,小至病毒细菌,大到害虫草鼠,都逃不过他们的五指大山。

击退农作物病虫害 为舌尖美味保驾护航

每当农作物拉响警报,植保所总能听到。

“毒菜”事件,即使过去30年,现在听起来仍让人心有余悸。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广东经济飞速发展,广东的蔬菜产业也渐入佳境,出现众多菜场与蔬菜生产基地。然而,大面积的连续种植招致了严重的蔬菜病虫害,生产者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进行应对,滥用农药的行为导致“毒菜”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为保障蔬菜质量安全,植保所在国内率先试验与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蔬菜用农药,研发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并推广应用,全面推动了广东省蔬菜安全生产,成功化解“毒菜”之害。

“植保所蔬菜病虫害研究团队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植保所所长何自福信心满满地介绍,“小菜蛾研究、双生病毒研究……研究所为广东蔬菜从无公害生产向绿色和质量安全生产迈进提供技术支撑,保障广大市民的食菜安全。”

广东省茂名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荔枝生产基地,2016年,茂名市电白区遭遇荔枝假药事件,荔枝大量减产。一边是农药带来的安全危机,一边是荔枝蒂蛀虫的长期困扰,果农们陷入惆怅。

2017年4月,植保所的一群“植保医生”来到电白区驻点帮扶,对荔枝蒂蛀虫进行持续监测,把虫害控制住,给果农们送上一颗“定心丸”。电白区荔枝落果问题、茂南区黄皮虫害问题、高州荔枝蒂蛀虫问题、病虫害防治培训……果农的不少植保问题在专家们的手中得到解决,植保所的徐海明博士欣慰地表示“办了一点事”。

稻瘟病、白叶枯病……就水稻而言,每一个病症的出现与流行,都会启动植保所水稻病害防控研究室的新一轮探索。为了保证水稻产业的产量和质量,植保所选择科学布局抗病品种与综合防控“双管齐下”,重要水稻病害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对抗病基因进行研究,成功育成“美优9822”、“白丝占”等抗病优质新品种,并源源不断地为各育种单位和专家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抗病资源,从源头上解决病害。

在对我国农业来说,病虫害并不是稀有物,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高湿的广东尤其如此。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省常年发生的农业生物灾害种类近400种,造成严重危害的超过60种,如柑橘黄龙病、香蕉枯萎病、作物青枯病、小菜蛾、稗草等重大病虫草害频繁爆发,广东省成为我国农业生物灾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植保所作为广东省植物医生的领头团队,肩负起了守卫农作物健康成长的重任。

植保所作为广东省植物医生的领头团队,肩负起了守卫农作物健康成长的重任。

无论是身处实验室还是田间地头,专家们始终心系农民与大自然,思想和行动往往更为超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区域性小菜蛾抗药性治理策略、香蕉三种重要病毒的快速检测方法……在植保所共有13个研究室,各研究团队根据地方的植保需求,有针对性地研究作物病虫害致害和成灾机理,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和植保新技术研发。

防治病虫害只能依靠农药吗?何自福告诉记者,其实在生产过程中也有许多妙招。有机肥、生物肥、多功能肥的施用,可以增强植物抗性,减少发病几率;雨水浸淋会促进病菌的传播,大棚种植可以避免该问题;诱虫灯、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方式也有很好的防虫效果;轮作、种植抗病虫品种更是事半功倍。

“病害的发生常是毁灭性的,”何自福告诉记者,“植物保护的关键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控,预防的重点是防病虫栽培。过去和现在的需求不一样,品质和安全是第一位,但产量也要权衡。”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助力乡村振兴

继PM2.5后,农业面源污染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热词。很多人都知道面源污染危害环境、污染水质,但对其本质却只是一知半解。农业面源污染究竟是什么?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理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臭水沟、死水河……农业面源污染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严重制约农村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2016年统计数据,由于广东省农作物复种指数高,广东省的化学农药使用强度居全国首位。研究表明,已使用的农药中,有60%左右的药液没有发挥作用,直接流失到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控制面源污染成为当务之急,化学农药的合理使用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举措。

“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成为国内首个利用世行贷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广东农业面源污染引起了多方关注,“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在2012年成为国内首个利用世行贷款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为了使这个投资规模达到13.2亿元的项目发挥最大作用,推进农药和肥料科学使用、加强病虫害管理、有效通过补贴,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品种、配方肥和高效喷雾器,世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首席专家林壁润研究员带领团队,前前后后马不停蹄地做了二十多个方案。通过不断走访,与世界银行专家和农户进行双向沟通,经过反反复复的论证,最终筛选出一套最合适的补贴机制,在全国率先开发全程信息化管理的补贴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配方肥、高效喷雾器;同时在每个村设立了项目技术助理,对技术助理实行绩效评估和激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农药和肥料科学使用技术能够真真正正地落实到田头。

2017年,实施项目的县达到28个,实施项目的镇达到101个,项目区推广面积达到76万亩,参加项目的农户达到31547户,农民人数达到15万。项目区减排控污效果明显,农田减施农药20%以上,减施化肥14%以上,农作物产量不降反增,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与农业结合,更多适合未来农业的植保技术将被开发应用。项目区的农田里,“鱼虾戏于稻苗下,泥鳅蚯蚓泥里爬”的场景已经不再陌生,不时重现“惊起一滩鸥鹭”的美景。

作为世界银行贷款广东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首席专家,林壁润认为,治理的关键在于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研究制定农药安全合理使用标准与农产品安全生产规程。事实上,这正是植保所专家努力开展的工作。

害虫天敌引进来 入侵生物多设防

害虫越来越难治?不妨试试天敌昆虫“以虫治虫”。

荔枝园中,不少散发着难闻气味的虫子停留在荔枝树上,专家把一张粘满虫卵的小卡片挂到树上,那些虫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天敌——平腹小蜂在靠近。

专家手中的小卡片是植保所研发的“平腹小蜂释放卡”,专门对付荔枝和龙眼的害虫——荔枝蝽。荔枝蝽也称“臭屁虫”,专门吸食荔枝和龙眼的嫩芽、花穗和幼果汁液,导致落花落果,许多果农对此表示很头疼。

用农药防治害虫,会杀死正在采蜜的蜜蜂。所以不妨试试天敌昆虫“以虫治虫”。

“如果用农药防治,这个时间会杀死正在采蜜的蜜蜂,而且一个月要喷洒几次,会严重破坏环境,同时也杀死别的益虫。”植保所生物防治专家李敦松研究员告诉记者,“平腹小蜂是荔枝蝽的天敌,作为卵寄生蜂,它将卵产于害虫卵内,使其无法繁殖下一代,这样就能达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目的,是有机荔枝生产的配套技术。”

植保所在生物防治研究领域已深耕数十载,其前身是广东省农业试验场。当时“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教授任场长,在甘蔗虫害猖獗、农药缺乏的情况下,蒲教授带头开展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效果显著。如今,这些天敌的引入,不仅对害虫的数量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其安全无污染的特性也对环境表达着莫大的善意。

除害虫天敌外,入侵生物也是植保所专家们研究重点之一。

植保所入侵昆虫防控专家吕利华研究员向记者解释道,“所谓入侵生物,就是因特定原因从原环境被引入到新环境的外来物种。它们在新环境中迅速发展繁衍,抢夺食物和空间,造成本地生物的减少甚至灭绝,导致生态失衡,给社会经济和人类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吕利华表示,生物入侵团队成立于10年前,当时我国的生物入侵已日渐严重,广东省因进出口贸易发达且邻近东盟各国,成为全国入侵种类最多、频率最高的省份。植保所成立东盟协作组,并牵头与广西、海南及东盟4国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建科技合作平台,立足华南,监控到东南亚,为解决广东省及东盟各国生物入侵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预防生物入侵的途径主要是口岸检疫,在进出口检验检疫局的检验过程中,不免会有“漏网之鱼”,国内各地的检验检疫局需要共享名单,并且对外公开名录,使生物入侵做到疫情根除,在政府支持和调控下,发挥可持续控制作用。在防治体系构建方面,植保所也交出了成绩单——“防控东盟农业有害生物入侵的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获广东省2014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

福寿螺、烟粉虱、实蝇……随着防治技术的推进,这些入侵生物想顺利进入我国境内,必先迈过“安全关”。

人物

何自福:脑海里有一幅植保地图

在采访过程中,何自福分享了自己从“农村小子”逐步成长为植保专家的经历。出生于安徽农村的他,从小耳濡目染,脑海里萌生出探索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新出路的想法。完成大学课程之后,何自福到基层工作了3年,包括作物病虫害测报在内的大量实践经验使他迅速成长。后来,热爱植保的他考取硕士、博士,最后进入广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工作。

谈到植保困扰、防治新技术,何自福总能信手拈来,他的脑海里仿佛有一幅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植保地图。他常常强调,要做好科普工作,服务三农,解决农业、农民和相关企业的问题,必须深入到农村和农民当中去,而不是坐在办公室将技术束之高阁。

何自福爱给植物看病,还爱科普。前年入夏,受高温和雷雨天气的影响,广州市花都区文二村槟榔香芋种植基地的芋头出现霉斑和腐烂等现象,经过基地负责人与镇农业部门多次联合诊治,病虫害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何自福一行前往基地查看病虫害情况,除了收集病苗、分析芋头生长态势、提出详细解决方案,还指导农户如何防治和合理用药,为农户上了一堂特别实用的课。

“不要扩大农药使用范围和提高施用浓度,采摘前7—10天要停止用药……”,这位认真的植保专家到哪都要传播合理用药和科学用药等知识,用他的责任意识感染了不少人。多年前,台山地区种植的蔬菜病虫害问题严重,农民求助于当地的农药经销商,但不见疗效。针对这个情况,何自福特地去“打了个转”,发现一些农药经销商误诊乱治,导致菜农用药多、乱用药现象,在此后为农民举办培训讲座时,他都会一再向农民强调道德良知和责任意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谈起所里的13个研究团队,何自福如数家珍。未来,他希望有更多的有为年轻力量加入到植保领域,为缤纷多彩的植物界和舌尖美味保驾护航。

策划:陈永 何秀古  胡念飞  钟小雄

统筹:喻淑琴  邹文平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 喻淑琴  实习生 郭海欣  范平珊


编辑 陈振兴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