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余年育种育才,邓启云如何带领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农财宝典
+ 订阅

导语

他选育的广适性光温敏不育系Y58S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两系不育系,以其为母本配组育成145个杂交水稻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累计推广面积超2.5亿亩,增产粮食125亿公斤,创造经济效益325亿元;他主持选育的品种“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分别率先实现中国超级稻第2、3、4期育种目标……

2018年1月8日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他作为主要带头人之一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这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首次获奖的创新团队……

一系列成果背后,是他对杂交水稻事业的认真与坚持。他就是我们此期“稻人故事”的主人翁,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杂种优势利用方向首席科学家邓启云。

水稻缘,源起安江农校

1983年,21岁的邓启云从湖南农学院(现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现怀化职业技术学院)教书,而安江农校正是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发源地,同时在这里他与袁隆平相识。对于圆了教师梦的邓启云来说,此时的工作是让他愉悦的。

“每年寒暑假里回家,都需要翻越雪峰山”,邓启云回忆道,安江农校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是最大的问题。由于深感出入不太方便,1988年,他决定离开,便联系了袁隆平所在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我当时万万没想到,袁院士听说我要来,立马就派人调了我的档案”,还没反应过来,邓启云就被调到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从此一头扎入了杂交水稻研究,这一干已30余年。

安江农校教书育人的5年,也是邓启云对袁隆平和杂交水稻逐渐熟悉的时光。那时,年轻的他可能也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成为袁院士得意的门生之一,也没预测到自己在杂交水稻领域会取得如此多的收获。

水稻情,三十余年只增不减

1989年,异常的低温导致两系不育系均出现了可育而自花授粉的现象,最为严重的是,广西有20万亩的两系杂交水稻出现问题,这使得当时许多业内人士对两系杂交稻的前景普遍持悲观态度。就是在这危急情况下,袁隆平点名将“光温敏育性稳定性”这个可以说关系到两系生死存亡的研究课题让邓启云负责。这一年邓启云27岁,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工作才1年多时间。

“我很感激袁老师心态如此开放,能把我带进这个迷宫,带进世界先进技术的殿堂,”邓启云没有让袁隆平失望,在由洗拖把的房间改成的简易实验室里,于1992年和1994年,他连续发了多篇光温敏不育系研究的文章,并于1996年,首次提出光温敏不育系的安全起点(临界)温度是23.5℃,这些研究成果为两系法技术的成功与推广夯实了基础。

1997年,认为自己理论水平尚不足的邓启云考上了袁隆平的博士研究生,记忆中那个在安江农校常光着脚于台上讲话的袁老师成为了自己真正的导师。

“博士期间,我本来想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邓启云告诉记者,那年的10月份,袁院士在南京参观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品种时,突然来了灵感,建议他改做“超级稻理想株型研究”的课题。与袁隆平沟通交流多次后,邓启云接受了老师的建议,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的课题研究中。

结合自己对“光温敏”的研究基础,邓启云主持选育的亩产突破800公斤的超级稻“Y两优1号”很快诞生,且于2006年通过湖南省审、2008年通过国审。这个品种的出现意义非凡,因为“Y两优1号”在高产的同时还拥有较好的米质,打破了人们眼中“杂交水稻不好吃”的传统认知。

Y两优1号

“从Y两优1号出来,袁院士只要有客人来了,都要我煮饭给他们吃。2009年,他让我煮了一年的饭,他时刻有客人来,就打电话给我。邓博士,你在哪里?你赶快给我煮点饭。”邓启云毫无怨言且乐在其中,他知道老师的真实用意,那就是:必须在高产的前提下,追求优质。

说到“Y两优1号”,邓启云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故事,“2005年,我在一个农村,碰到一个农民老大爷带着孙子在田里割稻子,割的品种是我的‘Y两优1号’。我就上前问那个老大爷,这个品种好不好,他说好是好,就是划不来。我心想这个种子是免费给他们农技站示范的,是不是有人收了他的钱呢?结果他说不是,而是因为这个米一餐至少要多吃两碗饭,所以‘划不来’,也就是说这个米真的很好吃”。

“Y两优1号”的成功给了邓启云极大的鼓舞,此后,“Y两优2号”、“Y两优900”分别以率先实现中国超级稻第3、4期育种目标的姿态接连问世,“Y两优2号”突破亩产926.6公斤、“Y两优900”突破亩产1026.7公斤,还分别被两院院士评为2011、2014年度“十大科技进展”。

2012年,在十八大提出“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鼓励下,加上自己对科研成果转化加速的期待,邓启云“下海”创立了湖南袁创超级稻技术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公司已发展成为资产近2亿元的大型种企。

一步一个脚印,他始终坚守在杂交水稻领域,砥砺前行。邓启云表示,“一方面是受袁院士以‘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感召和长期在他身边工作受到他大师风范的熏陶,另一方面也是在工作中逐渐产生对中国种业的思考与体会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份责任心和难以割舍的情感,想要为杂交水稻事业做一点贡献。”

水稻梦,种业梦,强国梦

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当前由于受到劳动力减少、机械化增加等引起的农业生产方式改革以及乡村振兴的新需求,杂交稻种子成本又较高,推广面积受到一定程度影响”。邓启云分析认为,整个行业都要在进一步提高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包括直播、施肥方式)等方面下功夫。

“我们整个团队在种业技术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开展研究,开发新品种、新技术,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的全面提质增效”。邓启云所在的“袁隆平杂交水稻创新团队”组建21年来,在两系法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突破性骨干亲本创制、广适型主导品种选育、节氮高效与绿色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五项标志性创新成果。

由于中央支持建设现代民族种业的持续利好政策,中国的民族种业进入了新时代,邓启云告诉记者,“发展杂交水稻、做强民族种业,拓展全球市场、造福世界人民是我对行业的愿景。希望以我国杂交水稻这项国际领先技术为突破口,积极做强做大中国种业”。

回归到个人未来的研究计划,邓启云打算在已有超级稻研发优势的基础上,立足科技前沿、面向生产实际,研发出生育期适中、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广适、优质、高效的超级杂交稻新品种,并努力推进优质超级稻的产业化,愿继续为中国的种业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种业的崛起更需要年轻一代的育种家们持续发力,而认真和坚持是邓启云最想与年轻育种家们分享的经验,“我这几十年如果说取得了一点成绩的话,主要就源于我对任何事情都认真思考、用心做好,并且平心静气、摒弃干扰,几十年坚持在杂交水稻事业上面”。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