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姓的主源,出自商汤的后代。西周初年,商汤的裔孙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建立宋国,数传至宋桓公时,有子名敖,任职于晋国。后来,敖的孙子伯宗任晋国大夫,因忠直敢言而得罪执政的卻氏,遭到杀害。伯宗之子州犁出奔楚国,仕于楚,官至太宰,食邑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子孙遂以钟离为姓。秦朝末年,州犁的裔孙钟离昧随项羽起兵反秦,成为名将。项羽失败后,他遭刘邦追杀,自刎而死。其子钟离接为避父难,迁居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改姓钟,史称钟接。他成为当今大多数钟姓人所尊奉的始祖。
除此之外,钟姓还有其他一些来源,但以钟接这一支影响最大,其所居住的颍川也被尊为钟姓人的唯一郡望。西晋末年,颍川钟氏一支,因避“五胡之乱”渡江南下,后定居在今福建长汀和广东梅州等地,使钟姓人很早就播迁到南方。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钟姓名列第56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9%,分布上以广东、江西、四川、广西、湖南、浙江等南方省份为多,这6省区钟姓约占全国汉族钟姓人口的83%。
钟姓移居清远,始于宋而盛于明清。现有5.2万人,在市内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21位,分布以英德为多(1.7万人),清城次之(9200人),佛冈又次之(6700人)。
清远钟氏族群中,后裔最旺的是观寿公支派。据英德桥头鱼梁头村《钟氏族谱》记载,钟观寿于明宣德二年(1427)由福建上杭迁居广东翁源鲁溪开枝发族,生德明、德成、德尚三子。他们的后裔散布翁源、英德、新丰、佛冈、阳山等地,数以万计。其中,次子德成生七子,其后裔分迁英东桥头的潭坑、东田、大坪、鱼梁头和黄陂、白沙、鱼湾、大镇、青塘等地;季子德尚的后裔分迁佛冈高岗、迳头和英德沙口冬瓜铺等地。据说英德沙口冬瓜铺原名钟家铺,1945年设车站时误将站名写成冬瓜铺,现冬瓜铺全体钟姓人要求改回原名钟家铺。但在佛冈钟氏族群中,主体族支是明后期直接从翁源迁来的,这支钟氏多达5000人,主要聚居于县城所在的石角镇。其开基祖为康养、胜养两兄弟。观寿公的长子德明留居翁源,康养兄弟俩当是德明的后裔。
观寿公在阳山的后裔,主要聚居于阳山青莲镇,开基祖钟廷永是观寿公的13世孙,是从英东桥头鱼梁头村分迁去的。其后裔主要聚居于青莲南塘的塘边自然村。
如上所述,观寿公支派是清远钟氏人口最多的一支,但不是最早入境的一支。据英德石牯塘镇党政办提供的资料说,英西地区早在北宋治平元年(1064)就有钟氏出现。是年,原居南雄珠玑巷的钟秀金举家迁至当时浛洸县的塔塘陂下村(今英德市浛洸镇丰收村)开创基业,是为今英西钟姓人的肇基始祖。据传,今浛洸丰收村还有他的墓茔,每年春分之日,英西数镇钟氏后裔都派出代表前往祭拜,场面甚为壮观。钟秀金一家在新居地浛洸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的农耕生活,历宋元至明初,家族已发展到300余众,于是开始分枝散叶,一部迁往今石牯塘镇三联黄泥塘自然村,一部移居今波罗镇乌田村。至清中叶,石牯塘黄泥塘村又分出一支返迁浛洸,定居今浛洸三江村;另一支则移居今九龙镇金鸡村。经过900多年的繁衍发展,钟秀金的后裔在最初落居地丰收村已扩展到13个自然村,2500多人,返迁浛洸三江的一支也发展到1100人;在石牯塘发展到900多人,在波罗镇发展到500多人,在九龙镇发展到400多人,成为一支拥有5000多人口的大家族。
英德钟氏除上述两大支派外,境内沙口还有另一支钟氏,其先祖原居福建长汀濯田镇,元末,族人钟允昌由长汀迁居广东始兴县南坑村,其后裔显三郎于明成化元年(1465)迁来英德,居今沙口高桥。显三郎的裔孙散布今沙口高桥、江溪、石坑等村,1200余众。
清城石角钟氏在当地颇有名气。其先祖世居福建,后分枝广东潮州揭阳。揭阳钟氏又分枝江西赣州,后再徙居广东南雄。至清乾隆五年(1740),族裔钟子齐兄弟四人又由南雄迁来清远,在石角马头石开创基业,至今已传10余代,族属2000余众。这支钟氏在马头石建造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族居,俗称“九厅十八井”。该族居建筑群坐北朝南,由主体建筑、厢房建筑、后寨碉楼和四周围墙构成,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据说建村耗时10多年,仅夯围墙就花了9年时间。主建者钟声亮父子,从事耕作、烧炭、经商等多种行业,家底殷富,又有子孙在政界为官者,可谓有财有势,因而才有如此大的气魄建造家族豪宅。现该族居被清城区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开辟为旅游观光景点。
清新钟氏以太平镇为多,2800余人,主体族支于清代从梅县迁来,主要分布在该镇白沙的阉鸡寮、金塘、白沙,龙湾的冷水坑、上龙屋、黄皮塘,小秦的松树脚、坑尾、麻竹脚、双马石、头路水,马岳的四石、佛仔和金门的金鸡寮等自然村。
阳山现有5400钟姓人,除青莲钟氏于明代由英东迁来外,还有清代迁来的几支:钟有星由福建迁入阳山秤架大坳,至今已传10代;钟定阳由惠州迁居凤埠沙冲,至今已传8代;钟强由广州迁居凤埠大塘,亦传承到第8代。阳山籍钟华英担任过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职务。
连南钟姓人主要聚居于寨岗和县城三江。其中,寨岗钟氏的开基祖来自梅县石岗圩,入迁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其后裔主要聚居于寨岗的湾角村,县城三江钟姓来自始兴县,其先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随始兴营来三江驻防,遂在三江落籍,至今已传12代,主要聚居于县城西郊。
连州有4600钟姓人,先祖分别来自梅州、阳山和湖南宁远,入迁于清中期或晚期,最早的传承到第10代,最晚的一支才传承到第4代。族众主要分布在连州、西岸、龙坪、星子等镇。
历史上的清远钟氏,曾因明朝的“二万”而颇增荣耀。所谓“二万”,即钟万春、钟万禄两位名人也。他们都是清远县人。钟万春,明万历七年(1579)举人,历经福建邵武同知、湖北襄阳同知、广西思恩府太守,并有著述行世。他的一首《凤凰台》诗,有力地催育了清城的凤文化情韵,成为数百年清邑民众传颂不衰的作品。钟万禄,明万历十四年进士,初授福建民乐知县,万历十六年乡试任同考官。后历任江西德兴、万载知县。为官廉洁奉公,深得邑民拥戴。再擢户部主事、武选郎中,最后出任临清道(今山东一带)佥事。在临清道任上,他经过调查研究,采取有力措施,整顿军队,疏竣河道,洗刷冤案,抑制买卖垄断,减少豪绅和过兵的苛扰,较有成效地稳定了临清道的社会秩序,使乡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卸任离临清时,商民挽留,哭声震野。钟万禄以后曾遭奸人诬告而落职,但不久又起为户部主事、郎中,拜宁福道佥事。其父钟于田以恩贡任永州别驾,曾于万历十三年倡建鳌头塔(今飞水塔),颇得乡民好感。钟万禄致仕后,清城父老曾为他及父于田、兄万春立“世荷天宠坊”于清城南门内,借以表彰他们3人的功德。这是清远钟氏获得的一个骄人的历史荣耀。
在过去的革命战争年代,清远钟氏也有闪光的表现,英德鱼湾钟恩树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钟恩树早在1926年就参加了农会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先后参加了鸡嫲湖暴动和鱼湾暴动。暴动失败后,他与部分农军转入观音山、三山一带坚持斗争。敌人悬赏缉拿他,钟恩树转移到福建龙岩,后到时驻福州的第19路军第369团当兵。1937年7月返回家乡,经组织审查后,恢复党的组织关系。抗日战争时期,钟恩树奉命开展地下交通工作,为党搜集和及时传递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情报。1947年冬,钟恩树率领手枪队在鱼湾与进剿的国民党正规军展开激战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42岁。
清远建市后,清新籍钟日初曾担任第三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
【史志园地】 英清阳边族众多的黎姓友
【史志动态】 安徽池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到清远交流党史工作
【史志园地】 阳山清新族众多的欧姓
感谢关注史志清远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