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首例!18岁小伙突然脑出血,医生成功实施脑血管复合手术

南方+

日前,宝医(集团)脑科中心在深圳各大医院神经外科引起不小的震动——实施了第一例高难度的复合手术,即“脑血管介入治疗”同台联合“开颅显微镜下切除”术。据悉,此前深圳市还没有此类手术案例的报道。

医生为患者做了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后,立即又为他在同一张手术床上进行显微镜下的血肿清除+动静脉畸形切除术。

患者是一位18岁的小伙子,因为突然昏迷,被老师和同学送到宝医(集团)一院,诊断为脑血管畸形破裂所致脑出血,出血量大,约有50—60毫升。经过医护人员初步抢救,患者意识部分恢复,但语言和运动功能出现障碍,不能说话,右手右脚也动弹不了,这是脑出血常见的症状。

从3月19日凌晨由该院神经外科的江先福医生接诊开始,医院迅速为患者完成针对性的检验检查评估,包括头颅CT扫描、核磁共振神经纤维束检查、CT下颅内血肿定位。从患者入院至送进复合手术室,短短28小时,所有相关术前准备,包括确定介入治疗入路以及开颅手术入路等手术预案都已完成。

3月20日上午10点到晚上9点30分,复合手术室里紧张而有序。复合手术的介入手术阶段,在大平板DSA设备引导下,医生使用现有最精细的介入微导丝(直径只有0.2毫米),通过导丝、导管,把栓塞材料送进如同蜘蛛网一样的畸形血管巢团内,对出血部位进行精准栓塞止血。

开颅手术阶段,在高端精密手术显微镜下,医生使用显微手术器械,将畸形血管巢团从正常脑组织中精细分离,再如同蚂蚁啃食一样,将畸形血管巢团逐步切除。

手术后,这位患者进入神经外科ICU监护室,意识清醒,能说些简单语句,手脚能够活动。不过,由于之前脑出血量多,脑功能受损较重,目前他的四肢肌力还没恢复到正常水平。神经重症护理团队开始为患者进行床边康复治疗。

手术后连续两天的CT复查证实,颅内没有新的神经血管损伤出现,这标志着首例复杂脑血管复合手术成功了。

深圳首例

复合手术这么牛

你以为复合手术就是简单的“1+1”吗?不是的,给大家科普一下。

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手术过程中,医生在准备微导管及微导丝。

复合手术室是一种专门手术间,面积比普通手术室大多了,无菌要求达到百级层流,配置的大平板DSA、高端手术显微镜以及配套吊塔等设备是上千万元的“高精尖”,至今深圳建造了复合手术室的医院仅有3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教授在他去年底发表的《复合手术在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要解决的问题》中指出,复合手术室的出现为脑血管病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式。它强调不同技术的优势互补,而不是简单的叠加。部分脑血管病,尤其是复杂脑血管病,在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模式下其治疗效果仍然不理想,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复合手术室提供的新平台,对复杂脑血管病治疗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复合手术室需要特殊的医疗团队,主要包括神经外科医生和介入治疗医生,另外还包括麻醉医生、神经电生理医生,团队之间在手术过程中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实施。

这例脑血管畸形的介入治疗和开颅手术都是风险级别最高的4级手术。患者在复合手术室,经过DSA造影确诊病灶→畸形血管团介入栓塞治疗→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切除血管巢团→再次造影、残余畸形血管巢定位→再次切除巢团→最后造影,明确巢团完全切除。其难度可见一斑,这一台复合手术已经将四五台高难度的多次、多台手术融为一体。从而避免了从病房到介入治疗室,再到手术室,再到病房,再到介入治疗室,再到手术室的繁杂程序,特别是避免了重症脑出血病人在不同手术室、检查治疗室之间的来回搬动,避免了不同手术床、检查治疗床之间上下挪移,实施手术的效果更精准、更安全。复合手术实现了病人躺在同一张手术台上不动,而手术抢救人员以及各种抢救手术设备围着病人动。

为了在手术台周围使麻醉机、吊塔、移动平板DSA、显微镜等变换位置时顺利,各岗位的人员站位无缝衔接。神经外科脑血管手术团队、麻醉科医师、介入室护士与技师、手术室护士们已经一起演练了很多遍。

该院脑科中心副主任叶华卫教授介绍说,这台复合手术术前还得到了神经影像科专家的支持,临床和医技科室协作,共同对病灶和病情进行了准确判断;手术时,脑血管手术医生要同时掌握介入治疗技术和开颅显微技术,两手都要硬,复合手术才能精准实施完成。

叶华卫教授表示,动静脉畸形发病的患者常常是20岁上下的年轻人,发病急、重,致死、致残率高,手术处理困难,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治疗。复合手术在脑血管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还包括:一是治疗颅内动脉瘤;二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这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技术,目前国内报道较少;三是治疗复杂、串联的颅内动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

【撰文】穆玉洁

【通讯员】吴晓文

编辑 祁觊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