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坪桃花山,原名旗山,山石嶙峋,桃花如云,风景优美。 |
截至3月底,《河源日报》共刊出《河源名山录》18期,重点介绍了桂山、霍山、九连山(旁涉黄牛石等)、天字嶂、牛峙山、笔架山、梧桐山、越王山(旁涉紫金山)、嶅山、七目嶂、缺牙山、望郎回、圣迹苍岩、紫霞洞、黄龙岩、东山岭、逍遥岩、南山、卓峰山等名山。
由于版面关系,河源尚有很多有名的、风景极佳的山峦未作详尽报道。今日本报将对各县其他风景美、有故事的山略作介绍,作为“河源文史”之《河源名山录》不是终章的终章。
连平:上坪旗山桃花开
每到春天桃花盛开的时候,省内外的游客便纷至沓来,到连平上坪“桃花山”去赏花,看那桃花粉瓣在枝上绽放,欣喜其生命力之蓬勃;又惋惜桃花被风雨簌簌吹落,感叹美之短暂,而愈发珍惜当下。
人们顺着山坡漫步,时有白灰色山石露出,正似宋徽宗爱而难得之名石,与漫山遍野的桃花相映成趣。此时在山上,最宜放下一切,专心赏花。亦可读诗吟赋,耳听鸟鸣,正与诗中莺歌相和;眼前山光,更与诗中岳互映,作读诗人与诗人,此时最是心灵相契。
这“桃花山”,其实叫做旗山。旗山开发了“十里桃花,万亩果园”,自2009年2月举办首届桃花节以来,上坪万亩桃园景区美名远扬。连平县以九连山万亩水蜜桃基地为依托,将自然景观与观光农业完美结合,形成“农旅合一”的鲜明特色,具有观赏、习技、参与、科考等旅游功能,给都市人开辟了一片接近自然、体验农业的乐土,成为连平县对外开放的一张亮丽名片。每年桃花节期间,连平县上坪镇都会吸引数十万游客到此旅游观光。
和平:雪山嶂上雪未消
和平县内山峦众多,海拔1000米以上的就有10座。有名者叫五花嶂,是和平八景之一,亦称“五花毓秀”,海拔1058米;另一和平八景之一——附城“仙女灵石”,海拔858米,峰下有古庙(供奉地母)、清泉、岩洞,每到重阳节,游人络绎不绝。
另有一座山,亦以“仙女”为名,是贝墩镇的仙女嶂,海拔400余米,山上花卉奇树甚佳,奇石遍布,四周是连绵青山,是该县以风景优美著称的胜地之一。山上的紫微帝庙建于清代,旁有华光大帝庙,供奉有华光大帝、关帝、孔子、杨派神位,建筑颇可一观。
优胜、长塘、下车三镇交界处的雪山嶂,是和平人常去的地方。《惠州府志》称,“在县东六十里,形如翠屏,山巅有乘云石,有出谷石,有仙迹石,怪形不一。遇冬积雪,弥月不消。”
雪山嶂上有很多巨石,奇形怪状,颇具观赏性。因其高,又偏于粤赣交界处,气温较寒,山头时有降雪,雪落后,常常一月有余,山头还是白皑皑的。
雪山嶂上有紫微大帝庙,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97平方米,坐北向南,土木砖瓦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院前竖一木质牌坊,与两边分别立于嘉庆六年、九年的石桅杆相呼应。传说这座紫微大帝庙很有灵气,最灵的是求子:“最灵,求嗣者络绎不绝”(民国《和平县志》)。
东源:日久南山是故乡
横跨东源、博罗两县的南山,海拔968米。南山和桂山称姐妹山,都是由八字山发轫而来。在清同治版的《河源县志》里,八字山被称为河源“祖山”。
回龙镇村民世代繁衍,人杰地灵。北宋时的“岭南首第”古成之的家乡,便在回龙乡古岭圩。随着1958年新丰江水库的兴建,古岭圩和其他村民的老家一起沉入水底。当年,库区共有11万村民大迁徙。从回龙家乡迁至现在的新回龙镇,保留了原名,又避开与龙川回龙镇同名,在1985年改名为新回龙镇。离开原回龙乡的移民们,转移到南山一带,在南山的哺育下,继续繁衍生息,以勤劳的双手开创着新丰江水库移民的新生活。
曾有“驴友”徒步攀爬南山,上山4小时,下山亦是4小时。村民曾在南山上修路,用骡马驮着修路的材料上山,艰难地修成了数段山路。在山顶上,有一小块平地,可远眺四周青山和山脚下茫茫的万绿湖水。山上有村民设置“南山阿公”神坛,长年香火缭绕。
南山下的东星村曾有一个“囤水大王”神坛,这位神祇的尊名,竟然也遇到沉湖境遇,成了茫茫万绿湖湖底的一部分。
龙川:卓峰山上故事多
卓峰山位于龙川县老隆镇东部,北起东江,南至老虎坑,西与官坑相接,东临官坑三丫水,面积3700亩。峰顶呈桌子形状,平坦能摆数桌,故名。山体由花岗岩组成,主峰高341米。有森林面积3500亩,盛产药材。山上有狐狸、山羊等野生动物。山中蕴藏有金矿,山南谷地有泉水,为县城数万人提供生活饮水和工业用水(据《广东省惠阳地区地名志》,1988年)。
卓峰山顶的四周,残存着数米野战壕沟,据传说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时所挖的战壕。再久远些,此山曾是保卫古城老隆的外围军事要塞。从1933年左右拍摄的老照片来看,处于县城东隅的卓峰山,可居高临下,县城一览无遗。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解放军的根据地之一。
卓峰之巅的建筑,传说是老隆对面、东江河西岸水贝村的乡绅黄柳棠建造的。清光绪年间,黄柳棠请来风水先生卜地建宅,其宅大门向正南,南面山峰有9个小山头,8个小山坳,风水先生称之为“笔架山”,斗门向东南,其坐向右侧有山似印山。风水先生叫黄柳棠,在山巅坪上垒筑成“印柄”状。也不知是巧合还是真的灵验,他的三个儿子,其中两个中了清末同科秀才,民国时曾任龙川、和平县长,其孙黄强,更是有名的十九路军中将参谋长;其曾孙黄西平曾任美国旧金山汇丰银行经理。于是这个填土造峰“寻龙取穴”的传说,一直流传到现在(据《龙川文史》第27辑)。
1949年后,卓峰山与附近羊山岌诸山,同被列入龙川县城园林总体规划,政府组织民众年年植树造林,1979年明令封山,并在卓峰顶上建起三层楼房的护林瞭望哨所。登楼可望下半县7个镇的50多万亩山林。每逢节假日,不少人来此登山游览。
1998年9月,水坑生态旅游体闲娱乐区开发建设,1999年1月建成开放。2002年,该景区被评为国家AA级风景区。从景区内的一条长廊再登高约1500米,便可到达卓峰山顶。
紫金:大小武顿山色好
武顿山处在紫金、惠东、海丰、陆河、四县交界处,四县共拥一山,各地对其称呼不尽相同,紫金、惠东等地居民称其为武顿山,陆河一带称此山为乌凸山。
武顿山是紫金第一高峰,分为大、小武顿二山,小武顿秀,大武顿雄。主峰大武顿海拔1233米,小武顿海拔1208米,属莲花山脉中南段,大部分峰脊海拔700米以上,是韩江上游琴江的发源地。
这两座高山,自古以来就有“武顿岩石,离天三尺,人过低头,马过甩鞍”的说法。二山与文笔峰相邻,古人认为,有了文峰,便该有练武之人用的“武顿”,便以武顿命名此山。
从紫金南岭礤头村尾开始上山,要跨过一条小河,上游建有一座水库。河对岸有一棵700岁的古枫树,高大青翠。武顿山山体为花岗岩石,山上有摇剑石、磨子石、鸡啼石、狗头石、蜡烛石,山腰有“画眉磜”瀑布等景观。覆盖着山体的,是南方草甸土、黄壤、红壤等土壤。山上植被丰茂,山顶部分除西北坡海拔近100米处有一小片天然草甸外,均以芒草、杜鹃及茶科等灌木丛为主。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及沟谷地带以杉、松、毛竹和其他杂树为主,半山腰间有小片的次生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分布,山上有野猪、狐狸、山羊等动物出没。山顶有一小片天然草场,据说为明代“牛牯都”屯兵之所。
登上大武顿峰顶,东有五马归槽,北有小武顿、文笔嶂诸峰,西、南面各有诸多秀耸山峰,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是观赏日出的好地方。
本报记者 凌丽 /文 冯晓铭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