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伯被诊断为脊柱肿瘤,回家等死半年后才发现是诊断错了……

南方+ 记者

“医生,我已经在家等死半年多了,但感觉我的病又好像没有那么糟糕……”3月中旬,著名脊柱肿瘤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主任沈慧勇教授的诊室,来了一个患者,开口第一句话就这样说。

这位患者名叫老谭,6个月前因腰背痛被医生诊断为脊柱肿瘤,回家等死半年后觉得不对劲,又鼓起勇气“来大医院碰碰运气”。最后,经沈慧勇教授诊断,原来老谭患的是脊柱结核,并不是脊柱肿瘤!

不典型结核患者常被误诊

6个月前,老谭因为腰背痛,到医院做了磁共振检查,医生判断他是可能患了脊柱肿瘤。医生告诉他,骨头有转移都是癌症晚期,无法治愈。再加上无法承受治疗脊柱肿瘤的巨额费用,老谭便与家人商量好放弃治疗,“回家等死”。

然而,虽然一直腰痛,但疼痛并没有进一步加重,更没有医生说的其他严重症状,老谭动摇了,抱着一丝希望向沈慧勇教授求诊。果然,经过沈慧勇及其团队的详细检查,最后老谭被确诊为脊柱结核。

目前,老谭正在家中进行抗结核治疗,大约两周后将回到医院接受手术。

沈慧勇介绍,虽然目前我国的结核防控体系健全,结核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明显下降,但近几年的结核病的发病率又有抬头的趋势,原因包括现代社会人口流动性大、耐药结核杆菌的出现以及艾滋病等自身免疫缺陷病控制欠佳等综合因素。

其中,不典型结核患者常容易被误诊。以老谭为例,这种不典型的脊柱结核,有时会伴有体重明显下降,但抽血检查可能是完全正常,核磁共振检查也没有明显的冷脓肿(骨结核的特征之一)形成,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脊柱肿瘤。

据了解,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建立了脊柱病灶多点穿刺组织活检技术,能在病理切片找到典型的结核肉芽肿,涂片发现抗酸杆菌,是区分脊柱结核和脊柱肿瘤的利器。

微创技术为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带来福音

无独有偶,因腰背部疼痛2个月,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求医的老李也是同样的情况。好在老李的脊柱结核表现典型,不似老谭那般麻烦,很快便确诊了。

然而,进行腰椎X线检查发现,由于结核杆菌的破坏,老李的腰部4/5椎间隙塌陷,既不利于结核病的愈合,又可能会导致脊髓内的神经受到压迫,甚至引发瘫痪 。

“结核病的治疗最重要的是靠早期、联合、规律、足疗程应用抗结核药物,脊髓压迫导致的瘫痪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当,即使用药也难以避免。”沈慧勇说,这种情况就需要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需要在前腹及后背都进行大开刀,对老李将产生很大的创伤。沈慧勇教授及其团队决定为老李实施腔镜下的病灶清除及后路经皮内固定手术。这种微创手术创伤小,老李很快就能下地活动。

“骨与关节结核患者只有1/5左右同时患有肺部结核。”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骨外科副主任医师王鹏提醒患者,单纯脊柱结核虽不具有传染性,但药物治疗时间长,治疗期间要不断复查,避免肝、肾及听力等功能遭受严重损害。

值得注意的是,脊柱结核经保守治疗康复后,大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脊柱后凸畸形,有3%~5%的患者的局部后凸可达60度,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外观。对于这部分脊柱后凸畸形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需进行手术矫正。

【记者】李秀婷 

【通讯员】刘文琴 林伟吟

【校对】冯志坚

编辑 陈伊纯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