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杰:不要让教育信息化沦为“花瓶”,改造学校需要互联网思维

青鹿教育
+ 订阅

本文共 3904 字,阅读需约 8 分钟

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课程、慕课等新的教育形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对学校教育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互联网+教育”的出现,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

尽管任何新技术都不会直接导致学校的消亡,但未来的学校可能会和现在的学校截然不同,创新将会成为学校存在的唯一理由。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地中小学校纷纷启动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字化学习、在线课程、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批典型学校案例,如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哈尔滨香滨小学等。

与此同时,还有更多的学校在信息化探索中遭遇困境: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花费大量资金买来的设备沦为“花瓶”,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产出效益饱受质疑。

为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扩大教育服务的有效供给,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高质量教育。

何克抗教授指出,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通过教学过程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现教育质量的显著提升,这是教育信息化的重大意义所在。与总体的教学导向相比,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行为还较传统,信息技术应用并不一定会带来与21世纪教学法相一致的教学改革。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育与技术的关系,用新教育来化解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一方面,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加快探索“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转型,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深层次融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高度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提升,没有未来教师就没有未来教育,帮助教师获得与信息化教学相匹配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用互联网思维建设未来学校

“互联网+教育”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能停留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缝缝补补,而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促进教育流程再造,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学校,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

今天,互联网给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影响,背后蕴含着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实践范式,它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所谓“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具有跨界融合、平台开放、用户至上、免费为王、体验为核、大数据应用等六大特征。

“互联网+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路,是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教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教学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教育生态体系。

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

传统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学校的课程、师资以及各种设施设备都是私有的,无法被外部社会广泛共享,尽管每位学生都希望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但由于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注定只能被少数人所垄断。

现在,这个局面正在发生改变。在慕课、微课程的冲击下,课程资源开始共享,偏远山区的学生也能在网上找到名校名师的优质课程。尽管现在的优质课程资源还不够充足,但未来我们将可以在网上找到任何一门教材、任何一节课的优质课程资源。

在同步课堂和在线教育的冲击下,优秀师资开始共享。人大附中的同步课堂已经开到了新疆、宁夏、贵州等西部地区的薄弱学校,而在线教育则让学生用极其低廉的价格在网上看到优秀教师的授课。

未来,独立教师群体将会崛起,一大批“身怀绝技”、具有冒险精神、善于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教学的优秀教师会从公办学校走出来,以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来扩大教育供给,推动在线教育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未来学校将会更加开放,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采用O2O模式来办学,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享受社会上优秀的教育资源。未来,互联网将彻底打破学校封闭的办学体系,学校将变成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淘宝平台”。

作为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未来的学校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挖掘外部社会一切有利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学习场所不再固定,随着课程的不同,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甚至可以去不同城市游学。而学校本部则更多是提供学习环境、成长导师以及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最终,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

总体来看,重新思考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国际共识,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教学结构的内在基础。现在,已经有学校在这方面开展了富有想象力的实践探索。比如:

北京十一学校开展选课走班制,为全校4000多名学生创立了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供学生选择。在这些课程中,除了少数的必修课外,其余大部分是选修课程,所有课程排入每周35课时的正式课表,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还可以选择上课时段,真正做到自主选择,一人一张课程表。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通过课程整合,将学校原来的十二门课程整合为五门课程,施行跨学科教学,取消了统一的上下课铃声,取消了全校统一的大课间活动,让每个班级从听令行事变为自主安排。教学也从“老师讲学生听”变成了“半天学半天玩”,每天上午学习学科课程,下午全部是专题实践活动,包括体育活动、社团选修活动等,学习与活动相互融合。

这些来自一线的创新实践正在给传统教学结构带来冲击,未来的教学将会打破固定的课时安排,跨越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私人订制的教育,这将成为未来学校变革的主导趋势。

随着传统教学结构的瓦解,“互联网+教育”将从注重教的信息化转向注重学的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将不再基于教师的主观经验,而是基于丰富的客观数据。目前,已经有学校开始尝试使用学习分析技术改进教学,针对学生发言、老师发言、师生对话等信息,分析课堂讨论模式和师生互动风格,以可视化图表形式呈现分析结果,帮助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善课堂教学实践。

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将成为推动教育深层变革的主动力。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测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特征,评估学生的优势潜能和最佳学习方式,设计个性化的学习推送方案,探索不同技术条件下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

今天,传统学校的组织形态优势正在退化,而劣势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凸显,尤其是标准统一、组织固化、运行机械以及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缺陷更是让学校教育饱受质疑。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学校组织形态。比如,由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等人投资的Altschool,依赖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建立有效信息系统,快速响应教师的教学需求,通过反复跟踪、修正,获得最高效的学校运行方式。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定制一个最适合他的课程计划,让孩子能按照自己的进度进行学习。

未来的学校将打破固化的组织形态:

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学期或者固定的课程结构;打破现有的学制,加强不同学段之间衔接,更好地满足当代学生自主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

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促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学生创设多元融合的育人空间。

本文转自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作者曹培杰。

作者简介:曹培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员,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与政策、未来学校创新探索等。

广州青鹿教育有限公司,智慧课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里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课堂,挖掘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分享你最关注的热点话题。欢迎关注公众号:青鹿教育(ID:qljy_2017)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