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经典 美丽陈村』2018年政协杯“我与三字经的故事”征文绘画大赛优秀作品展示⑤

绿色陈村
+ 订阅

为进一步弘扬千年花乡文化,深入了解、挖掘、传承三字经故事,让花香经典沁润心灵。2018年2月-3月初,政协陈村联委会联合镇教育局开展2018年陈村镇政协杯“我与三字经的故事”征文绘画大赛。

本次活动得到市民的积极参与,共收到266件征文、141件绘画作品。经过专家评审,其中评出征文一等奖25件,绘画一等奖12件。主办方将通过“绿色陈村”官方微信陆续发布优秀作品,敬请关注。

小学组征文一等奖作品

(排名不分前后)

《三字经》凝造好家风

石洲小学 六年(1)班 潘友达

指导老师:冯惠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琅琅上口的三字经伴随着我成长,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我的家乡在农村,由于一年才能去看望他一次,我对年迈的爷爷印象不是很深刻,因此我和爷爷的关系不是很亲密。但今年回家我和爷爷的距离拉近了不少。我的爷爷年近九旬,满头白发,皱纹也深了,两鬓斑白,但瘦削的脸上两只眼睛却炯炯有神,爷爷的脚得了风湿行走不便,手也不利索了,很多事情都不能自理了。

除夕在农村是小孩盼望的日子,因为可以放鞭炮,点烟花,穿新衣过年了。爸爸说咱们也要给爷爷洗澡换新衣过个快乐年。爷爷住在老宅,新房有更好的热水器,可爷爷上不了楼梯,爸爸便二话不说背起爷爷走。当我看到爷爷在爸爸背上时,儿时读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仿佛回响在我耳边。由于爸爸小时候,爷爷就对爸爸教导有方,因此爸爸心怀感恩,孝顺父母。他们的父子情深打动了我。真所谓“小时候你背我,老来我背你。”爸爸给我做了一个好榜样!

在家的一段日子,爸爸常常叫我饭后扶爷爷多走动。我要趁着这个机会,与爷爷亲近、谈心。当我握着爷爷苍老的双手时,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爷爷曾用他那勤劳的双手养育了爸爸和我,为这个大家庭付出了一生的心血。我默默地许下心愿:爸爸现在背爷爷,将来我也要背爸爸。

寒假,我过了一个祥和而又充实的新年,收获满满。《三字经》凝造了我们尊老爱幼的家风,建造了我们温馨有爱的家园,播撒了我感恩孝亲的种子。

(滑动查看)

百善孝为先

弼教小学 六1班 王思彤

指导老师:钟皓乔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一一题记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知道父母的甘苦,就应该孝敬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记得儿时外婆的手,纤细,白滑。她给我洗脚,是我最喜欢的事。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那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至到这天。

外婆因为经常为了家里的事,很辛苦,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见到操劳的外婆,于是,我想到了也为外婆洗一次脚。我重装上阵,将外婆的脚,放入盆中,轻轻捧起水浇在上面,当我的手碰到外婆的脚时,我好像感受到了一双年迈的脚毫无光泽,看上去如同一段枯树桩。天呐,这是外婆的脚吗?是那双陪我玩耍,细腻柔滑的脚吗?

我看到那常年经受风雨的脚,已经变得龟裂。我唤起尘封的记忆,回想到外婆为这个家操心了许多年,付出了许多汗水。一想到这里,心就酸酸的,我含着泪珠,为外婆轻轻地搓洗着。我抬头看着外婆,外婆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了。我轻声细语地问外婆 : “ 外婆舒服吗?有没有烫到您?”外婆一脸开心的说 : “ 舒服,舒服,我的孙女长大喽,会照顾人了!” 听了外婆的夸奖,我开心的笑了起来。我和外婆,聊的不亦乐乎。见到外婆笑的很开心,心里暖暖的。

我又低下头,看着面前的脚,幻想着,真希望外婆的脚能变得光滑,细腻。让外婆舒舒服服的生活。《三字经》中 “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在小的时候就已经会为父亲着想。不求任何的表扬,孝敬父亲。我们也应该向黄香一样。从小做起,俗话说 : “ 百善孝为先。”

《三字经》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是它蕴含的知识,却是巨大的。“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我觉悟到了 : 我们每个孝敬父母的人都应该像黄香一样孝敬父母,不管他们是否年迈,他们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应该为他们着想。《三字经》是古代人民的智慧,我们应该传承经典,传承古代人民的智慧,为建设家园而努力。

(滑动查看)

我与《三字经》的故事

碧桂花城学校   五(2)班 黄雅欣

辅导老师:张萌萌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耳边传来阵阵诵读声。今天开学第一天,我路过一年级弟弟妹妹的教室,原来是他们在诵读《三字经》。不禁想起了自己读《三字经》的时候。

那时的我,懵懵懂懂。妈妈为了让我背诵《三字经》,常常在我耳边说:《三字经》是我们文化的经典,含有做人做事道理。我可听不懂什么经典,什么道理,只知道要背诵课文,就特别不愿意。

妈妈没办法,只好威逼利诱。每天必须背多少,不背不准吃饭。可这对倔强的我来说一点也没用,不吃就不吃。妈妈只好想其它招:只要我乖乖背诵《三字经》,就带我去爬山。爬山可是我最喜欢的,好吧!妈妈诱惑成功。“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在妈妈的帮助下,我不仅会背诵三字经,还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渐渐地喜欢上了《三字经》。

妈妈为了履行承诺,抽空带我去爬山——泰山。我面前的这座山直冲云霄,气魄雄伟,这可是我见过的最高的山。我咬咬牙,开始旅程,以为自己能坚持下来,可还没到南天门,我就打退堂鼓了。我跟妈妈说:“我爬不动了,脚都磨出泡了。”妈妈用手搀着我的胳膊,笑着说:“怎么,这就想放弃了?你不背《三字经》的那股倔劲儿去哪儿了?”我推开妈妈的手瘫坐在地上,“反正我不爬了,你们自己上去,我在这儿等你们。”妈妈也跟着我坐了下来,嘴巴嘀嘀咕咕的念着什么。我仔细一听,是《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是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而我,读书,还要讲条件。爬山,又不能坚持。我低下头,深吸一口气,“走吧,继续!”我努力的站起来,继续向高处爬去。一路上,我和妈妈比赛背诵《三字经》,忘记了头上的汗珠,忘记了腿上的酸痛,忘记了脚上的水泡。

到山顶了。仰望西天,朵朵残云如峰似峦,一道道金光穿云破雾,直泻人间。在夕阳的映照下,云峰之上均镶嵌着一层金灿烂的亮边,时而闪烁着奇异的光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耳边又回荡了朗朗读书声。

(滑动查看)

美花乡•三字经•传瑰宝

青云小学六3班 张若彬

指导老师:甘爱仪

姹紫嫣红美花乡,欢乐蝴蝶舞蹁跹,如梦如幻的花海,古色古香的建筑,娓娓动听的诵读......一幅色彩斑斓的和谐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

此刻,我们幸福的一家漫步在岭南千年花乡的三字经文化公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书声琅琅萦绕耳畔,简洁凝练而又寓意深刻的文字浮雕般显现,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三字经文化展览馆是青砖黛瓦的明代古建筑,仿古私塾的墙上挂满了书画,书桌井然摆着线装古书籍,最吸引我的是私塾中的雕像:一位衣着简朴、和蔼可亲的先生手捧《三字经》,学童手托着腮帮,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坐在一旁的女孩则微笑着注视着他们。

书香缭绕鼻尖,我仿佛看见眼前的雕像有了生命力,单调的棕色转眼间增添了明亮的色彩,周围模糊了,渐渐成了绿茵茵的草地。当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香九龄,能温席。”我被娓娓动听的诵读声吸引住了,回眸一看,只见身穿汉服的孩子盘腿坐在草地上,一位年迈的先生正捧着书如痴如醉地为学生们诵读《三字经》......

我愣住了,难道我穿越到古代了?

这时,诵读声突然停住,老先生站在一名书童面前,和颜悦色地问:“香九龄,能温席。下一句是什么?”那书童急得抓耳挠腮,始终想不出来,坐在一旁的女孩子手托着腮帮子,笑着提醒:“孝于亲——”男孩子茅塞顿开,一拍脑袋,说:“孝于亲,所当识。黄香孝敬父母的美德是值得我们效仿的。”老先生欣慰地点点头,说:“嗯,说得好!但下次可得长记性了!”清脆的笑声响起。

我被这其乐融融的景象震撼了,心想:莫非这就是《三字经》作者、有“神童”美誉的“登洲先生”区适子?我走过去,正想着与他们一起诵读《三字经》呢。

“姐姐,姐姐!”妹妹摇着我的手臂撒娇,眼前的景象倏忽消失了,我恍然大悟而又意犹未尽,我静静地凝望着区适子先生与学生的雕像,从他们栩栩如生的动作和细致入微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这是《三字经》深厚的文化底蕴,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雨的洗礼,依旧熠熠生辉。

我想,区适子先生当初写《三字经》的意愿:“人遗子,千万金,我遗子,惟一经”。《三字经》不仅是区适子留给后代的传家宝,也是美丽花乡——陈村的历史文化瑰宝,更是传统国学的经典巨著,它引领学童们读书明理、安身立命。那薄薄蒙书成为人们跨越未来、突破自我的坚定基石,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人们的智慧结晶,用行动去诠释三字经的精髓,迈向新的辉煌!

“鮀洲万世怀适子,亭石千秋镂先贤”,三字经公园鮀亭的一幅对联表达了陈村人民对先贤区适子的怀念。品味三字经,就是寻觅岭南千年花乡的历史文化之旅,徜徉在中国花卉之都的花海,耳畔是诵读新《三字经》的琅琅书声——“美花乡,人仰慕。三字经,传瑰宝......”

(滑动查看)

三字经·铭于心

潭村小学  六年(2)班  孙乐意

我的母校——潭村小学地处《三字经》的发源地潭洲村,学校内的走廊、楼梯、大堂……处处都有“三字经”的身影。每逢校会、校级活动,学校总会组织全校师生一齐朗诵《三字经》,正因为这,我对《三字经》已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熟记于心。

读多了,熟读了,《三字经》也让我了解了很多故事,渐渐明白了很多道理。“孝于亲,所当执”告诉我要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学会感恩、孝顺;“融四岁,能让梨”教导我学会礼让;“彼既老,犹悔迟”让我明白要珍惜时光,抓紧学习,不要等到衰老的时候,才恍悟后悔,独自懊恼……在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也是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这其中的故事。说到这,还得从我四年级时的那一天说起……

那是发生在距离期末考试仅有一个星期的时间的事,复习嘛,作业自然而然地多了起来,我写完作业后,还要复习老师指定的资料,这让我越发地浮躁、厌倦起学习来,甚至连我最喜欢的语文科,也看不进一个字。“好累啊……”我把书一摊,趴在桌面上,看着那迭厚厚的资料,竟连想动它的念头都没有了,颓废至极。

“乐意,作业写完了吗?”就在这时,妈妈推门走了进来。我有气无力地回答道:“还没……。”妈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思,她走上前,左手搭上我的肩,语重心长地说:“你不能这样厌学啊,学习肯定是会吃点苦头的,但以后带来的,是你光辉的前程啊!”我不出声,只是听着。妈妈见状,揉了揉我的头发,说:“你们学的《三字经》里面不是有讲到:‘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吗?这两个故事你不是听过吗?”我点了点头, 妈妈又问:“哪故事中的孙敬和苏秦是怎么成功的”? 妈妈这一问,让我不禁心中一动!“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也可以做得到!我暗暗在心里默念了一遍,感觉似乎受到了某种激励,一股劲涌上了心头。我点了点头,对妈妈说:“妈妈,我知道了。我会好好复习的,会像孙敬和苏秦一样努力学习,不会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的!”“好孩子,加油!”妈妈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这样,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暗暗地在心里默念“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孙敬和苏秦靠着昏黄的灯光,吊着辫子,拿着锥子,勤奋读书的情景……《三字经》它激励着我,在学习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向前。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励……”《三字经》,它不仅是我们陈村的瑰宝,更是教导我们学习、生活、处事的老师,它将永远的铭记于我心,激励我前进!

(滑动查看)

《三字经》的魅力

梁钊林纪念小学 六2班 石梦佳

顺德陈村镇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数百年的时间流淌中,顺德以水乡的灵动与文风的昌盛,孕育了众多璀璨的人文往事,散落在村间巷陌当中。《三字经》的创始人区适子就是陈村镇登州人,为了弘扬历史文化,登州村村民共同集资重建了“区适子纪念馆”。

我妈妈是登州人,她对“区适子纪念馆”特别有感情。有一天她带我到“区适子纪念馆”参观,她看到一块黑色的大理石上雕刻着《三字经》的内容就驻足观看,过了一会便摇头晃脑地念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听着听着来了劲说:“妈妈,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背《三字经》吧!”“好主意”妈妈说。我说到做到,从不食言。从那天开始,我每天和妈妈一起背《三字经》。有一次我背的很慢,被妈妈嘲笑了,我尝到了酸;有一次我背的飞快,令妈妈刮目相看,我尝到了甜;就这样《三字经》成为我的老师,是我成长的好伙伴,我人生的导航仪!

《三字经》是一部传世的启蒙读物,里面讲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令人折 服的道理。它读起来琅琅上口,押韵合辙,犹如一首动听的歌。 不久前的一天,我随手翻开《三字经》:“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觉得这一段话写得很好,它肯定对我们的学习大有好处,于是我又仔细看了看这段话的大意。

原来讲的是这几件事呀: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阅读; 公孙弘讲 《春秋》 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 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栓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我被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再想想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呀!妈妈给我买许多课外书,我很少如饥似渴地去读,其它很多学习资料,我也很少主动去做,总是让大人督促我,而且我上课时还有时走神……,这时我又想起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有我这样的毛病,如果他们读过这段 《三字经》,他们肯定会悔过自新的!没想到第二天,这段《三字经》就真派上了用场!现在想起这事来,我还真自豪!

那天早上我检查昨晚的家庭作业,又遇到了“作业钉子户”苏小涛。我声音提高了八度问他:“作业呢”?他很不耐烦的说:“没做,行了吧?”我一听这话,“噌”地一下火气就上来了! 我忽然想起昨天背的 《三字经》 压住肚里的火气, 苦口婆心的劝他:“我给你背一段《三字经》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 知勉……像路温舒、公孙弘、孙敬等人不用别人督促就能自觉刻苦学习, 你却还要老师和组长天天跟在你屁股后面要作业!你真不害臊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难道你想像苏泉那样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吗?我们现在还小,更应该把握大好时光,勤奋学习!更何况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这么好,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免费的教科书,老师们是那么认真的教给我们知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你回家好好读读《三字经》吧!”他听了这番话红着脸,低下了头! 第二天,他果然按时交上了作业,一个题也没有错,原来潦潦草草的字变得工工整整。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让我们继承这些美德,发扬它的魅力吧!

(滑动查看)

“孝”无影,人须行

新圩小学六(2)班  唐婧琳

指导老师:郭雪莹

鱼儿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你的怀抱中。”水对鱼儿说:“我能感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中。看似无影无踪的“孝”,原来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六岁的我,懵懂无知的我最喜欢做的事是坐在爷爷怀里,听着爷爷用低沉而铿锵有力的声音读着《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但我只是听着,并听不懂爷爷在讲着什么。每次读完《三字经》,爷爷都会指着“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里,把注释讲给我听,问我:“你知不知道它们在讲什么吗?”我似懂非懂点点头,又摇摇头,瞪着大大的双眼望着爷爷。爷爷总是摸摸我的头,笑而不语。

一个月后,爷爷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没有力气。全家上下都急坏了,年纪尚小的我也吓坏了,每天都想着怎样让爷爷病好,却束手无策。可是,爷爷每天依然陪我读《三字经》,我也依旧没听懂,只是害怕这样躺在爷爷怀里的日子,会不会就此一去不复返。

几天后,爷爷的病加重了,实在没法再给我念三字经了,领居家的姐姐坐在小板凳上看《三字经》,那些字在阳光下显得十分耀眼。我缠着她给我讲讲,她提到“东汉人黄香,夏天用扇子凉好床铺,冬天暖好被窝。这是当时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当做的事。”

我一听,激动得跳了起来,念叨着:“终于找到了能够为爷爷做的事”,心情迫不及待,如果我好好地孝敬爷爷,爷爷说不定病就好了!好,就这样!小小的我,决定这么做!

当时正值夏天,闷热的三伏天像一只猛兽恐吓着人们,人们都呆在家里,让人叫苦不迭。屋内的爷爷正吃完中药,准备睡觉。刚想躺下,我从一旁拿着扇子和风扇冲来“爷爷,等下!”“怎么了?”“我要帮你凉好床,要孝敬你,你就会病好了!”爷爷听完,愣了一下,随即眉开眼笑,那笑容,几乎要灼伤我的眼。那是我见过爷爷最开心的笑。我开着风扇,挥起扇子,认真地做事,爷爷在一旁笑呵呵地看着。“好啦!”到我第五次测试床凉不凉,大声地招呼爷爷去躺着睡觉。爷爷握着我的手,热乎乎地,虽然天气热,但我并不觉得这只大手很热。心里似乎有什么裂开了……我每天反复地给爷爷扇凉,“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似乎不明而喻了。

古往至今,宝贵的《三字经》教会无数人道理,“孝”也不过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但《三字经》源远流长的意义在于人们把书中道理在生活中践行起来,“孝”无影,人须行。

(滑动查看)

我与《三字经》的爱恨情仇

吴维泰纪念小学 六3班黄平

指导老师:利艳芬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七岁的表弟摇头晃脑地读着手中的《三字经》,稚嫩的童音在房内回荡。听着他读《三字经》,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那时的我十分讨厌《三字经》这本书,甚至对它恨恨不已。

我为什么会这么讨厌这本书呢?这得从头说起。我从小就是个“假小子”“野丫头”,疯疯癫癫的,爱说爱笑爱玩耍。爸爸妈妈头痛不已,就给我套上了孙悟空的金库咒——《三字经》。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常用《三字经》里的故事来教导我,我玩得稍微开一点了,有点不听话的时候,他们就像唐僧一样,絮絮叨叨地,不厌其烦地说着《三字经》里的大道理。每每听到他们说着那些大道理的时候,我总会不耐烦地翻个白眼,撇了撇嘴,从鼻子里发出一声不屑的“哼”,然后把头一扭,转身就离开了。每当这个时候,我恨极了《三字经》,觉得它是世界上最最让人讨厌的东西了。

我对《三字经》改观,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学校下课了,几个同学围在一起,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和谈论声。看到他们那边的场景,我有些好奇,便凑过去看。只见一个同学右手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暗蓝色的封面上,三个大字映入我眼帘——那正是正楷体的“三字经”。

我不屑地瞟了那个同学一眼,说:“《三字经》一点都不好看,无聊的很,还净讲一些烦人的大道理,我一点儿都不喜欢这本书。”听到我这么说,那个同学转过头来,盯了我一秒,淡淡道:“你不喜欢就不喜欢呗,反正我和其他同学都喜欢《三字经》。”听了他那不咸不淡的这句话,我气冲冲地回到座位,就这么郁闷的过了一个下午。回到家后,我马上拿出之前被我抛到角落的《三字经》,不信邪地打开来看,一边看,一边嘴里嘟囔着:“切!我偏偏不信你有那么好看。”

咦?怎么感觉……还挺好看的,我不知不觉中入了迷,越看越觉得有味道。我之前对《三字经》的想法是错的,原来这本书是这么好看的呀!

慢慢地,我读完了整本,合上书,我长长呼了一口气,心里多了很多想法。我又回忆起了“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句话,想想孔融,再想想我自己,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我总是仗着自己年纪小,倚小卖小 ,让哥哥顺着我,比起孔融,我真是太不懂事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告诉我,玉石如果没有经过雕琢,那么就不会成为精美的玉器。人也一样,如果不好好学习,自然也不会懂得道义,这句话鼓励着我,让我一直努力学习。

“姐姐!这个字怎么念呀?”表弟打断了我的思绪,我看向他指着的那个“霸”字,道:“这个字念Ba。”“哦!五霸强,七雄出……”他继续念着《三字经》,看着他专心致志的样子,我相信,这部国学经典《三字经》,会一直传承下去!

(滑动查看)

我与三字经的故事

大都小学 六(2)班梁晓淇

指导老师:李务元

清晨,阳光洒满大地,空中传来一阵阵栀子花与香草的气息,早晨真清爽。我来到阳台大声读着:“幼而学,壮而行,下至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戏无益。”这几句话主要说了小时要用功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段。长大了便可以为国、为民、为自己都有好处,而且还可以让父母感到自豪,造福后代。每当读起这几句话我总会想起那件事。

那天傍晚,夕阳照着我独自一人回家的背影。回到家里,拉开门,走进去。只见母亲一脸兴奋地拉我到饭桌上,父亲也坐在那儿、母亲见到我坐好了:“女儿,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啊?”我见到母亲如此迫不及待的样子,只能冒着生命危险把放在书包里的试卷拿了出来,放在桌面上。

试卷寂静地躺在桌上,我低下头,双手握拳放在腿中间。母亲看完成绩后,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得一干二净,仿佛刚才笑的不是她。

母亲把卷给父亲看,又转过身凝视着我说:“孩子,这次的考试不怎么理想,以后要加油才行,你要知道,‘幼而学,壮而行,下至君,下泽民’是想让你好好读书,长大了才能为人民服务。孩子你要明白这个道理。”而父亲什么都不说,站起来走向卧室,摔门而入。父亲在用他的行动来告诉我:“母亲说的没错,这是你要明白的道理。”

清晨,鸟儿在天空中飞舞着,风儿在一边弹着手风琴。《三字经》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本宝典,读懂了它,我们便会明白人生中的真谛。

(滑动查看)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陈村镇中心小学 六年一班 云铱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相信大家听到这两句话一定非常熟悉吧。对!这两句话就是出自王应麟写的《三字经》。《三字经》是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是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

“你出来做一下这道题。”老师拍了拍我的桌子。这可把我吓得连笔都掉了。因为这不是普通的练习,而是一场未知的挑战。我调整了心态,便自信满满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粉笔迎接挑战 。我一看86+4×8=?,就开心地露出两排牙齿。我自信满满的写下720,自信满满地走回座位,等待老师的表扬。老是向大家喊了一句:“做的对不对呀?”当我满心欢喜地等待着那个“对”字时,同学们却喊了一个“错”字,紧跟着的便是大家的嘲笑。我皱起眉头心想:不是从左往右吗?我的辅导书也是这么写的呀。一定是他们错了,一定是,一定是。老师却没有及时地把他们的错误改正过来。正因为我上半节课什么也没听到,再加上我昨天预习的内容不够扎实,所以老师讲的我一个字也没有听懂。后来,老师问我:“你知道你的错误在哪儿了吗?”我犹豫了一秒钟,还是摸着我的良心点了一下头。“那你说说你的错误在哪儿。”老师这句问的可真让我后悔啊。我假装胸有成竹的样子说:“因为我的答案是……这么得来的。”同时我的食指随意地指了指黑板上任意一处笔记。“但正确答案是……是……”“先乘除后加减,是吧?”老师说。我兴奋的点了两三次头,我心想:老师一定是上辈子救过我的人,不,是我生命中的天使。

下课后,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我今天讲的,你一个字也没听进去吧。”老师说。我心虚的用牙齿咬住下嘴唇。“你再这么下去,你很快就没有85分。”老师有点生气地说。我反驳说:“我不是没有学,我有预习的。《礼记·中庸》里就有一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老师说:“那你有没有听过“温故而知新”呢?就好像今天,你只学习了“从左往右”但就因你没听课,所以你没学到“先乘除后加减”。”我听了,便羞愧地低下头。老师一副苦口婆心的样子告诉我:“《三字经》中的“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告诉我们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无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所以必须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我斩钉截铁地点了一下头。

从此,我再也没有每天上课都在预习,而是认认真真地听好每一节课。为的是“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滑动查看)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