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份上市银行年报出炉 ,“零售为王”的时代来了!

南方+ 记者

平安银行近日在深圳发布首份上市银行2017年年度业绩报告。2017年该行净利润231.89亿元,同比增长2.61%,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其中,零售业务净利润156.79亿元,同比增长68.32%,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67.62%。经过持续深入的零售转型,零售业务已成为该行的利润增速器。

分析人士指出,商业银行一直高度依赖的净利差和净息差近年来呈现收窄势头。在这种形势下,银行瞄准零售业务积极进行零售转型。早在本世纪初招行前行长马蔚华提出零售战略转型的时候,谁都不理解。如今,“不做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在深圳的商业银行里已成共识。

零售转型已成商业银行共识

年报显示,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增速迅猛,2017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466.92亿元、同比增长41.72%,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44.14%;零售业务净利润156.79亿元、同比增长68.32%,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为67.62%。

2016年8月,平安银行以“智行合一零动天下”为主题开启了其零售银行深入转型的大幕,此次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转型将围绕获客、智能主账户、客群、产品、渠道、IT、架构七大关键策略,全力推进智能化零售银行转型工程,最终目标是使零售业务成为该行的主导业务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不止是平安银行有这样的战略布局,零售的转型最早是招商银行,最近几年,平安、民生等股份制银行都纷纷发力零售业务,原因何在?

年报显示,平安银行净利差从2016年末的2.60%收窄至2.20%;净息差从2.75%下降至2.37%。业内人士指出,商业银行一直高度依赖的净利差和净息差近年来呈现收窄势头。在这种形势下,银行不得不瞄准零售业务,积极进行零售转型。

“零售业务的多样、广泛性,客户的分散、安全性,以及销售的持续、交叉性等特点决定了在良好的风控体系下,零售业务可以起到稀释不良、持续收益的‘稳定器’作用。”民生银行深圳分行相关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正是基于对商业银行未来形势的未雨绸缪,招行在深圳最早启动了零售转型。招行前行长马蔚华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的时候表示,招行当初决定零售转型正是大家都在争相做批发、做大客户享受利息收入的时候,马蔚华明确提出零售转型,要做中小企业做零售银行,发力非利息收入。

“我在本世纪初提出零售战略,当时谁都不理解,连我的员工都不理解,因为做批发奖金高啊,而做零售是不断投入的,长达七八年的投入啊!但是我当时给大家反复讲,‘不做批发业务,眼前缺饭吃;不做零售业务,将来没饭吃。’”

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商业银行都认同零售战略,特别是经济下行的时候,零售几乎成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器。作为最早发力零售的银行,无论是零售业务收入,还是利润贡献度,招行零售业务如今笑傲江湖,其利润已为该行贡献了半壁江山。从2014年到2016年,非息收入三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5%。

平安银行2017年的年报显示:该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10866亿,增长36.25%,零售客户数6991万个,增长33.43%;信用卡流通卡量达3834万张,增长49.73%,零售存款数3409亿,增长26.76%,零售贷款8490亿元,增长56.95%,信用卡总交易金额15472亿,增长38%;平安银行口袋银行APP月活客户1482万户,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不论是AUM(管理客户资产)、客户数、存/贷款余额和增幅等业务指标,还是营收、净利的占比和增速等盈利指标,2017年该行零售各项指标的平均增幅超过30%。

面对零售的迅猛增长,平安银行掌门人谢永林在会后的专访环节表示,该行转型已显成效,但尚处于转型阵痛期。“今年还要消化对公业务的一些呆坏账,明年的日子就好过了!”谢永林这样告诉记者。

科技创新助力零售转型

智能化是零售银行的一大特色。

平安银行重点打造智能化客户沟通渠道,包含线上、线下及远程全渠道的客户服务体系。线上是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金融管家、生活助手服务,线下的网点则为客户提供综合个性的理财、快捷的业务办理以及与集团互通的服务网络。

2017年,该行以科技创新不断引领智能服务,升级打造“SAT”服务体系,创新成果百花齐放,业务运用进一步得到拓展。

线上方面,原“口袋银行”、“信用卡”和“平安橙子”三大APP顺利整合成为口袋银行4.0,整合后的新口袋APP承载了该行零售业务的全产品及服务,搭建起“金融+生活”的一站式综合金融移动服务平台。

此外,新口袋银行APP全面应用指纹、声纹、人脸识别技术,使客户体验大幅提升。同时,该行深入实施AI+创新,全方位支持该行风控、营销和业务。据悉,“AI+机器人小安”已进驻口袋银行APP,“线下智能机器人”已在网点参与互动营销;“AI+投顾”针对不同类型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投资顾问建议;同时口袋银行迭代上线投顾直播、保险专区等新功能,支持一键产品组合下单;“AI+风控”部署风险模型,全方位监控和评估风险。

平安行长特别助理蔡新发在发布上举例说明,运用科技,该行信用卡、消费金融、汽车金融相关产品的申请,审核与放款效率大幅提升。一年前贷款申请需要22个小时,去年降到4-5个小时之间,最快的能做到分钟和秒级。

信用卡作为该行零售转型的“三大尖兵”之一,也走在科技引领的零售智能化转型之路上。该行信用卡及消费金融事业部总裁曾宽扬介绍,该行信用卡已摒弃纸质填写模式,在销售申请环节实现了E化申请;在审批环节,利用分段式审批、人脸识别,平台自动化比例达80%,审批时效大幅提升;在支付环节,利用大数据构建客户行为预测模型,提供精准及时的额度服务。

在科技引领的理念下,该行信用卡业务发现迅猛。截至2017年末,信用卡流通卡量3,834万张,较上年末增长49.73%;信用卡总交易金额15,472.02亿元,同比增长38.01%。

在招商银行向零售的转型过程中,金融科技也成为提升效率、减少成本、加强风控的核心武器之一。在金融科技能力上,招行重点围绕移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升级。在移动技术方面,集成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智能客服等;在云计算方面,2017年该行启动云平台升级项目;在大数据平台方面,建设大数据操作间;在人工智能方面,已开始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

该行多位高管在一次投资者业绩会上表示,将继续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如果投入1%利润仍不够的话,还可以扩大到销售的1%。”招商银行董事长李建红表示。

相关链接:

“严控资产质量,未来将把贷款倾斜到零售业务”

资产质量从来都是银行的生命线。2017年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继续向好,不良贷款率为1.70%,较上年末下降0.04%;2017年,全行收回不良资产总额95.28亿元、同比增长81.62%。

该行董事长谢永林指出,这得益于去年积极应对外部风险、调整业务结构,将贷款投放到资产质量更好的零售业务,对公持续做精,同时,严格管控增量业务风险,对存量贷款进行全面排查、有序化解。

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介绍,4年前,该行的呆坏账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钢贸、浙江杭州的中小民营企业为主;2、3年前,不良资产主要集中在浙江杭州等地。2017年的坏账已转移到北方的山东,“山东的担保圈对当地银行是很重的一个包袱,存在圈、链、保的枷锁,这个现象在济南分行比较突出。”

谈及深圳的资产质量,胡跃飞很兴奋,“去年深圳分行对公司的贷款1200亿,公司存款4500亿,2017年深圳地区公司的不良贷款仅0.46%,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他指出,深圳的资产质量非常好,负债成本很低,反映出深圳经济的结构和质量非常好。

对于未来如何进一步严控资产质量,该行首席财务执行官项有志表示,该行将把新增资源向零售业务倾斜,提高对公客户准入标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支持医疗、健康等重点行业,在源头上控制资产质量。“此外,我们正在打造智能风险预警平台,实现预警自动化、线上化,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记者】谭冰梅

编辑 吴治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