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两会不同往常,正值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多位种业人士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们今年又将为种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发出哪些声音?提出哪些建议?
品种井喷,种业公司利润大幅下滑。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创新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发展、种业进步将会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让创新成为企业壮大的助推器,新品种权的保护尤为重要。
两会的种业声音一: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急需完善
“品种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品种创新必须有强有力的知识产权保护。”全国人大代表、登海种业实际控制人李登海日前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表示,他已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建议,希望国家从植物新品种法律制度、品种权保护司法体系等方面加强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促进我国的种业发展。
李登海是登海种业的创始人和名誉董事长,也是一位钻了40多年玉米地的农民,更是一名两次攀上世界夏玉米单产纪录最高峰、创造7次中国夏玉米单产纪录和一次中国春玉米单产纪录的科学家。关于如何促进中国民族种业的发展,他既是实践者,也是推动者。
对于如何加强植物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李登海提出三条建议。
“一是,加快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他说,建议国务院法制办加快修订《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引入实质性派生品种制度,遏制育种剽窃和低水平模仿与修饰育种等。二是,建议在刑法中增设“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罪”。三是,他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司法解释,将无证生产、经营种子或未经授权生产、经营保护品种纳入非法经营行为范畴。
两会的种业声音二:发展谷子精深加工行业
“杂交谷子之父”赵治海已经连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如今他连续11年在全国人代会上为谷子建言了,今年已经是他第三次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将谷子列入主粮。
今年赵治海比较担忧的是谷子的精深加工行业,为此在发言前还在整理相关资料,他表示可以把张杂谷经过精深加工后的米汤进行推广,米汤既可以是热饮,又可以做成冷饮来饮用。比如小米锅巴,是适合城市和农村共享的食品,它结合了营养丰富、低卡路里等健康元素,属于健康食品。
光靠煮小米粥,‘张杂谷’形不成产业化,产业扶贫就没有规模化。”这是赵治海说过的一句话,所以他还表示要做好谷子的精深加工这一课题,这里面首先包含着科技因素,也就是在不加防腐剂的条件下怎样解决它的保鲜问题;其次,精深加工后,剩下的米渣在过去一直用做饲料,现在我们可以把它做成粗粮糕点等等深加工。
两会的种业声音三:浙江马荣荣等12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加强对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的建议》
1、完善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制度。
细化农作物新品种特异性、新颖性的指标体系,提高特异性、新颖性指标体系的标准,杜绝同类同水平品种准入市场。
2、严把农作物新品种的审定关。
一是要建设高规格的区试网络,增加区试经费投入,确保性状数据可靠;二是要提高区试从业人员待遇,要像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一样,把区试从业人员纳入公务员系列,保证各项性状数据真实;三是要完善区试操作规程,比如采用随机交叉测产、取消产量异常试点等方法,确保数据客观;四是要提高对照品种综合水平,要把上一轮的综合性状最优的品种作为一下轮区试对照。
3、激励原创。
建议农业部出台政策,建立育种科研创新意识培育机制,对综合性状具有重大突破的农作物新品种,要因种调整各级审定试验程序,对育成者赋予绝对排他的独家性状改良权和品种优先审定权。
4、健全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制度。
完善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高农作物新品种特异性和新颖性的分子鉴定水平,加大执法力度。
5、建立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管理体系。
建议把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职能纳入各级种子管理部门,完善体系建设,加强管理力度。
6、严惩农作物新品种侵权者。
建立农作物新品种侵权惩罚指标体系,对初次侵权者,将其非法所得归还受害者,并处以同值的罚款;对再犯者,取消其经营资质。建立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及农作物新品种权保护机构的问责制度,对营私舞弊者以渎职罪论处。
两会的种业声音四:种鲜食玉米解“三难”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永兴村党支部书记贾红涛认为,鲜食玉米产业对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有重要意义,应重点发展。
贾红涛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鲜食玉米产业发展予以必要的扶持:一是在用地、用水、用电、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二是在冷藏设施建设上给予一定的奖补;三是对于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脱贫的、从事鲜食玉米生产加工销售的新型农业合作组织予以政策支持或表彰奖励。
两会的种业声音五:“让产业基金成为‘玉米调改’坚强基石”
全国政协委员、中天金融集团董事长罗玉平说,农业部相关文件曾明确,“镰刀弯”地区是“玉米调改”的重点区域,贵州也在其中。
罗玉平认为,就西部地区而言,“玉米调改”目前存在三方面问题:土地多、时间短,“玉米调改”的任务重,一些干部畏难情绪大,农民调改配合度低;全国层面目前没有出台针对“玉米调改”的补贴和倾斜政策;财政缺位、金融错位,“玉米调改”缺乏行之有效的市场机制保障。
如何破题?罗玉平思考多时:通过金融补位、长效造血,全力支持西部地区“玉米调改”。
建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定向支持龙头企业以“一乡多业”“一业多乡”等方式实现规模种植、高效种植,带动“玉米改种”农户脱贫致富。罗玉平举例:“如出台政策,鼓励、支持、引导财政资金、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成立‘玉米调改’产业发展基金。基金重在导入龙头企业,基金投向包括规模优势特色种植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旅一体优势项目等。”
两会的种业声音六:以政策促进调结构
“黑龙江是中国产粮第一大省,更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地。多年来,黑龙江的粮食连续增产,但是粮食生产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郭成宇说,未来可以扩大优质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调整黑龙江农产品种植结构,通过深加工拉长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贫困户分享产业链增值利润。
2017年黑龙江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2018年预计可达200万亩以上。郭成宇建议,国家对鲜食玉米产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第一,实现“五统一”,从合作社生产源头统一品种、统一技术和田间管理、统一鲜食玉米种植标准、统一品牌、统一上市;第二,支持鲜食玉米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加工能力和效率,打造种植、加工、销售多位一体的产业链;第三,支持有条件、有能力的鲜食玉米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鲜食玉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鲜食玉米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