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顺德制造!甘竹滩发电站的历史这么牛,你知多少?

悦顺德
+ 订阅

知道甘竹滩发电站的人很多,但知道它的历史来源的人不多。这座发电站是顺德制造的骄傲,小到螺丝钉,大到发电机组、铣床、水轮机三米叶片都是顺德制造,且从开始设计到施工、制造设备、安装,全部是自己人搞定。

洪水期间的甘竹滩发电站(来源于顺德区档案馆馆藏,摄于1994年,档号6-F1.7.1-001.57)

顺德的智造——甘竹滩发电站

“甘竹滩水猛如兽,行船过滩甚担忧,船翻人淹常出现,不知多少人家血泪流。”这是一首在龙江甘竹滩的老居民口中流传的顺口溜,讲述的是旧社会甘竹滩的危象。1971年1月1日,当时顺德县革命委员会为了化水害为水利,决定整治甘竹滩,兴建甘竹滩洪潮发电站。这座发电站的兴建是顺德发展史中极为辉煌壮阔的一个篇章——集全县之力,耗时3年4个月。

据顺德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资料记载,1934年,顺德商人陈永涛等人就筹集巨款准备在甘竹滩开办水电厂,并将设计图纸交给顺德县转给广东省建设厅审核申报;1948年,国民代表冯湘等提案利用甘竹滩水力建设水电机厂;1958年,县政府也曾规划建电站,但都没得到实施。1970年,县革命委员会根据自力更生、大搞小水电精神,甘竹滩建水电站终于得到落实实施。

甘竹滩水力发电站的地形图(来源于顺德区档案馆馆藏,档号3-A12.21-040-012)

这项建设分两期工程,第一期于1971年1月1日破土动工,发动群众,全民办电,提出“自己设计、自筹资金、自造设备、自己安装、自己施工”的“五自”建设方针。

第一期建成后当年的发电量276万度。第二期工程于1974年2月完成,装机12台,单机容量为250瓦。

蚂蚁啃骨头,万人会战甘竹滩(来源于顺德区档案馆馆藏,摄于1971年,档号6-F1.22.1-001.33)

甘竹发电站的建设引起了中央和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在1973年至1978年间,谭政、陈永贵、沙千里、郑国雄等多位领导人先后到过甘竹发电站工地视察。

县革委主任闫普堆陪同陈永贵副总理(左)视察甘竹滩工地(来源于顺德区档案馆馆藏,档号 6-F1.1.1-003.18)

建成后的甘竹滩发电站,轮船可畅通无阻,同时通过船闸的开关调节洪水流量。发电站提高了排涝能力,化水害为水利,是一个具有发电、航运、水利多功能的效益工程,吸引了国内乃至发展中国家的水利专家纷纷前往学习。

建成后的甘竹滩发电站和船闸(来源于顺德区档案馆馆藏,档号6-F1.22.1-001.34)

甘竹电站在微水头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是顺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立更生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辉煌成果。顺德水电局和电站工程指挥部作为主办设计和施工单位,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奖”。

退役发电站为新时代基层党建“发电”

随着时代的进步,甘竹滩发电站已经“退役”了,但走进新时代它又重新肩负起了新使命。去年7月份,甘竹滩发电站成为顺德区第12个党员教育基地。

作为顺德现代水利史上大规模开发水能资源的重点工程,甘竹滩发电站的建设蕴含了上万名党员群众的力量,其体现的“攻坚克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对于当下广大党员干部具有深刻教育意义。

如今,已停止使用的甘竹滩发电站不仅是西江河上的一道风景线,还成了党员教育基地。基地内现存的建筑和设备,以及保存完好的历史资料、生产工具等等,激励着顺德的党员干部继续传承和发扬前人的理想信念,立足岗位作奉献,敢于担当善作为,爱岗敬业求进取。

甘竹滩发电站内部设置。(佛山日报记者骆苏艳摄 )

甘竹滩水电站党支部书记、站长廖冠明说:“建设甘竹滩发电站时成立了一个党员小组,带领7000多名青年一起建设,他们不怕苦不怕累,求实奋进。现在,甘竹滩发电站是顺德第12个党员教育基地,其承载着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精神价值,对当今党员起着重要的激励作用。”

素材| 顺德档案馆、佛山日报、广州日报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