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成了“舞蹈活化石”的狂热之城。3月14日,雷州市松竹镇的仙排等4个乡村,几乎同时鞭炮轰响、锣鼓齐鸣,不约而同送上精彩纷呈的“傩舞”表演。据悉,这一民俗文化活动,在当地沿袭了数百年历史深受欢迎,当天的“傩舞盛宴”让8000多名群众“美美饱餐”了一顿。
傩舞是一种古代面具舞蹈,素有“舞蹈活化石”之称。是中国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据考证产生于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是古代驱逐疫鬼仪式的一种巫舞。湛江、雷州的傩舞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祭祀仪式,其内容形式是古代雷州半岛劳动人民敬天崇雷而形成的一种独特雷傩舞,也是当地古代先民祭雷遣灾、祷神保平安的祈福而喜庆的民俗舞蹈。
当天,记者先后走进仙排、东阁、东后、川东等4条村庄,亲身感受一场场美伦美奂的民间传统文化盛宴。这一天,各村庄的在外经商者或打工人员等纷纷返乡,使村门口车流激增、过往热闹,村巷锣鼓阵阵、鞭炮齐鸣、音乐激越、人神欢喜,到处充满一派节日的喜庆景象。活动开始时,各村傩舞队都是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禳凶纳吉,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并且,每一傩师都戴着神秘的面具,身着彩衣,他们合着鼓点霍然起舞,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夸张,风格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各个节目仍可窥见原始傩祭“驱鬼逐疫”的风貌。
期间在仙排村,记者看到傩舞队均以锣鼓引路,挨家挨户在堂前跳傩,傩舞队所到之处均门庭若市、热门非凡。该村每家每户的堂前,八仙桌上都摆满祭品,其庭院就是傩舞表演的舞台。傩舞上演时,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而被称为“5方雷将”的傩师戴着青、赤、白、黑、黄5种面具,分别站于庭院的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伴随着锣鼓打击乐的响起,有的手执斧、凿,有的手执花鞭,无不呈现粗犷和庄严威武。各雷将一会儿“走四方”,一会儿又“归中央”,他们配合默契,按 “东南西北中”的套路进行,队形一方面变化多端,一方面又井然有序。此外,该村的傩舞表演还有2人分别扮演傩公、傩婆,抱着“小孩”送到每家每户,意为 “送子送孙,添福添财”。
“每年的正月廿七,我们村都举行这一民俗文化活动。”仙排村村长陈连庄告诉记者,该村现有3200多人、450多户,世世代代都有傩舞的习俗,最先只是一种祭祀仪式,表达驱灾祈福意愿,后来慢慢发展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到现代又被加入了放烟花等现代节日元素。“群众都是自筹资金开展这些活动。而傩舞队员到各家表演时,往往会根据户主捐款的多少,来决定在该户表演的时间。每年为了迎接傩舞表演的盛宴,村民们都会早早做好准备,在自家门口烧香等待傩舞队的到来,并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来准备好大小不一的红包。每家群众在祈求来年平安吉祥时,还会邀请亲朋好友来观赏傩舞表演并把酒言欢。”
“傩舞有一种力量美、原始美和粗犷美,我很喜欢看,每年正月里都会受邀到亲戚家来观看。”当天,来自北和镇的陈姓观众告诉记者,他觉得傩舞是集武术、舞蹈、音乐、美学、雕刻于一体,非常有雷州特色的传统艺术,是雷州半岛红土地上优秀的文化遗产。“傩舞具有民族传统舞蹈风格,它配以戏服,具有明显朝代特征,是雷州先民较原始的一个舞种,也可称是丝绸之路的传统舞蹈。”雷州市文化馆长杨赞表示,“这一佩戴面具进行表演的民俗文化活动,以击鼓奏乐、呐喊摇旗形式进行,动作刚烈庄严,冲击力强,其如舞蹈的艺术形式进行驱邪祈福,这对研究雷州社会发展史和戏剧史等都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全媒体记者】刘稳 崔财鑫
【通讯员】周靖典 吴智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