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观!禅城孔家村“文昌诞”,近两千孔子后人齐聚祭拜

南方+ 记者

今天(3月18日)是农历二月二,今天上午,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罗格孔家村举行隆重的“文昌诞”活动,邀请珠三角近两千名孔子后人齐聚孔家村拜文昌,绵延200多年历史的传统民俗盛景再现。文昌诞活动结束后,孔家村还举行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仪式。
罗格孔家村是南庄镇正加速建设的中国建陶小镇的组成部分。南庄镇委书记何战表示,今年南庄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建陶小镇,聚焦陶瓷文化和岭南水乡特色,把中国建陶小镇打造成为广佛地区首屈一指的岭南水乡城产人文示范区。

◎学童拜文昌诵国学

再现两百多年传统民俗

上午10时,在孔家村文昌阁前,首先进行的是鸣锣舞狮。紧接着,罗格孔家村孔子第74代后人孔繁文上台诵读《阴骘文》。据了解,“阴骘”原指“阴德”,该文的意思是劝导世间人要广行阴德,多做善事。

接下来的“拜文昌”祈福环节,几十名幼儿园小朋友统一穿着古代学童装束,在文昌阁前表演舞蹈。然后排队进入文昌阁,一起拜“文昌帝”,焚香祈福,家长们陪同孩子们一起鞠躬行礼,祈求自家小朋友能学业进步,考试金榜题名。

农历二月初三,是民间传说的“文昌帝君神诞日”,罗格孔家村自宋朝迁来南庄,就有“拜文昌”的习俗。

孔家村常住人口1300多人,是禅城区内居住孔子后人数量最多的村落。宋代时期,孔子第五十三代孙孔阜林来此开村定居,八百年来,孔家村繁衍不息。向来有尊师重教文化传统的孔家村人才辈出,近代就曾先后培育出翰林1人,进士1人,举人8人,副贡生3人,七品以上文官达40多人,将军有3人。如今,村里在海外的硕士、博士生就有8个。

孔家村文昌阁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为祭祀掌管文运功名的文昌星而建,保有林则徐、孔继勋等历史文化名流的题字。2013年,在村民集体努力下,这个见证着祖辈们勤于读书、重文兴学的文笔塔最终得以重建好,并比原塔高两层,可登临。

近年来,为进一步传承弘扬传统民俗文化,孔家村逐渐恢复了包括“文昌诞”“开笔礼”春秋“祭孔”“华光诞”等民俗活动,并将这些民俗办成有规模的品牌文化活动。

同时,村内还有清末“广东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岳雪楼,其藏书鼎盛时达23万册。“所以我们要好好利用,在现有8上万册藏书的量上继续增加,把书香文化的味道做足。”孔繁文说。

◎中国传统村落挂牌

文昌诞活动结束后,孔家村又举行了中国传统村落挂牌仪式。

据了解,早在2016年,孔家村就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2017年10月,随着《佛山市禅城区罗格孔家村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出炉,孔家村的历史文化保护有了专项规划,罗格孔家村被列入佛山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保护对象,其目标主要包括保护罗格孔家村内的文化遗产、改善村内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以及建立保护管理机制等。

根据《规划》,孔家村的发展定位为文化品牌、都市休游、教育生态。在产业发展方面,孔家村则重点引入文化、生态、教育、休闲等适合村落保护发展的产业,孔家村还将因地制宜,通过引进有经验的保护与活化发展机构,推动村内空间的活化和资源的利用,打造独具孔家特色的发展模式。

作为以文化为特色的传统村落,接下来,市区镇村四级将通过联动,进一步整合孔家村现有的孔子诞和春秋二祭礼、赛龙舟、南派武术、醒狮表演等民俗活动,并明确各项活动的活动场所和活动流线,综合研究、保护和鼓励传承,重点打造春秋祭孔、文昌诞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活动。

未来,孔家村还将采用“分散式”文化休闲设施和“体验式”田园生态教育的经营管理模式,让村民参与到村落未来的发展活动中。不仅如此,孔家村还将对村内的祠堂、民居等古建筑进行修缮并加以利用。对此,孔繁文介绍,整个孔家村内包括培堂家塾、秋潭家塾等在内的家塾就有5家,祠堂也有好几座,而古民居更是达到百余间。“都要逐步进行重修,而且要将这些古建筑联成一体,形成一个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如此一来,村里的古建筑既能得到保护,又能成为全村人的活动场所。”孔繁文说。

孔家村已修建好一条长约4公里的龙舟水道,进一步盘活村内的水乡旅游资源。“我们村与广东名山西樵山正好相望,在禅南合作的框架下,孔家村可发展富有岭南水乡文化特色的观光体验性产业。”孔家村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李晓玲

【摄影】戴嘉信

【通讯员】谭彩钰

编辑 张映雪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