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宁英歌”。春节期间,英歌舞的狂欢如期在普宁城乡拉开帷幕。随着响彻苍穹的锣鼓声,明快的棒敲击声,腾跃自如的雄赳赳舞蹈队伍,上演着梁山泊英雄豪举的戏码,刹那就吸引住观众的目光。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普宁英歌,在今天依然能带来撼人心魄的力与美,依然令舞者痴迷,令观者陶醉。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英歌传承人的不懈努力,其中,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来发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出生于1957年的陈来发,是南山英歌舞队的第九代“头槌”,普宁快板英歌著名传承人。从艺40多年来,他不断创新改编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丰富英歌舞的表演内容,用心培养英歌舞后继力量,致力对外推广英歌文化,为弘扬英歌舞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优秀民族民间艺术倾尽全力。
●传承 推动英歌舞与时俱进
出生于快板英歌舞之乡普宁南山村,热爱英歌舞在陈来发看来似乎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他18岁开始练习英歌舞,不到三年时间,他就担任英歌队头槌。33岁起接任南山英歌队教练,39岁起至今任南山村英歌队队长。其槌功,眼到手到神到,干脆利落、迅猛洒脱;腿功灵活矫健有力,腾跃弹跳力度高度令人叹为观止。“我一直有一个信念,要学就一定要学精,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说起学习英歌舞,陈来发一脸严肃。他说,要学会英歌的基本动作和队形很容易,在手把手的指导下,几天就可以学会,但要真正领略英歌的精粹,则需要长年累月的训练。
“学英歌首先靠兴趣,然后还得家人理解支持。”陈来发解释,英歌舞具有公益性,学英歌、舞英歌基本是无偿的,没有固定的表演队伍,人员的流动性非常大。再加上其喜庆热烈的特点,逢年过节英歌舞者常常忙得不着家。因此,兴趣是促成英歌舞者学会学精的动力,而家人则是其坚强的后盾。“过年最忙的时候,就拿我来说吧,每年除夕夜在家吃过年夜饭后就出门了,正月初一凌晨两点开始化妆,天一亮就开始舞英歌了,再回家时至少是大年初七初八了。”陈来发说。40多年来,仅有一次因没有机会表演在家过了一个完整的年,其余的春节他都是和队员们在外度过。
从英歌舞者到组织者,陈来发对英歌始终保留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热情,或者对于他和英歌舞者们来说,画上脸谱、穿上戏服、拿起双槌,他们便不仅仅是舞者,更是普宁英歌的守护者。 “现在的普宁英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造型、动作都更加丰富。如果老是照旧,没有创新,人家看久了就厌了。”陈来发始终相信,普宁英歌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舞得更好走得更远!从艺的40多年间,他促进了普宁英歌传承从敝帚自珍的“一师一徒”模式到开放教学有教无类的进步,也参与了传统英歌由动作简单、表演单调到服饰华丽、花样翻新的发展,推动着英歌舞从广场走向舞台。
●推广 致力弘扬英歌舞艺术
提起从艺以来最难忘的事,陈来发说那莫过于2008年那年领队南山英歌作为“广东文艺奥运军团”的一员,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表演了《英歌飞进北京城》,6分钟的精彩表演惊艳了全国、全世界。“一支农民队伍能去到天安门前表演,那真是不敢想象!”陈来发至今仍然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当年的心情,但他说当时他和队员心里都卯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英歌舞最精彩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因为,他们不只代表着南山,更代表着普宁,代表着整个揭阳。
“普宁英歌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谢前辈们付出的心血与心力,没有他们不遗余力的奉献与传承,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说这话时,陈来发正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珍藏的前辈们留存下来的英歌舞服饰、道具、奖牌等,他说南山英歌队1953年就进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誉满京华。所以,他一直对自己和后辈们说,南山英歌这支旗一定要越唱越红,要超越前人。对于陈来发来说,最初热爱英歌的那份初心早已化为了深入骨髓的一份传承的责任,他说一代又一代的英歌舞前辈用实际行动为后人树立起了榜样,自己作为传承人更任重道远。
数十年间,陈来发经常带领英歌队走出普宁,面向世界,赴市、省、全国比赛、表演献艺,获得无数殊荣。比如,1992年赴天津参加中国天津国际友好城市艺术节暨全国“南开杯”民间广场艺术邀请赛,一举夺得由文化部群文司颁发的“优秀组织、优秀表演、优秀编导”的三项奖; 2005年参加第七届亚洲艺术节和广东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同年又在岭南民间艺术汇演中名列前茅获得金奖; 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巡街展演;2016年参加台湾第三届“守望精神家园——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展演等等。他协助、支持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广东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电视台做英歌舞专题报道及节目表演、拍摄,他义务担任消防形象大使,他不遗余力地培养英歌后继力量……他希望,英歌舞能舞出潮汕,舞向世界。他更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共同关注英歌舞的传承发展,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英歌舞队伍。对于他来说,身上“非遗传承人”“广东省基层宣传文化能人”等荣誉称号,都是一个个沉甸甸的责任,激励着他不停奔走在英歌舞艺术推广的道路上……
【记者】蔡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