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关于耕读文明沧桑变化的故事

惠城发布
+ 订阅

逶迤的东江一路南下,在其东北岸边

一座古朴的村落如墨韵一缕

在惠州这张历史悠久的画卷上

晕染开一个关于耕读文明沧桑变化的故事

这就是墨园古村

墨园村现存有多处清代建筑

这些古建民居,其木雕壁画等装饰

匠心独到,精美绝伦

历经两百多年的风雨

依然焕发着生命力

彰显着家族的显赫和荣耀

传承发扬着墨园人

同心团结,和睦共进的优良传统

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关于耕读文明沧桑变化的故事

在商江宦海中沉浮的

墨园大夫第

作为墨园村四大姓中的陈氏,是墨园村一支官商望族。由经商发家,崇文重教到后来科甲入仕,几代的陈氏人,为大夫第屡增荣光。

墨园大夫第是墨园村陈氏祖先陈尚忠在清乾隆年间所建,距今有2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 ,最盛的时候曾有各房家眷几百人在此居住。

大夫第为对称布局的堂横屋建筑,围墙内建筑平面呈凹形,由三堂、二横及前后院构成。牌坊式三间三楼歇山顶正院门和连接两侧横屋的高耸的镬耳墙,彰显着官家高上的气派。穿过宽阔的前院,便是面阔三间,深三进的堂横屋。院内皆为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阴阳瓦,龙船脊,青砖清水墙加夯筑墙体。门廊立花岗岩梅花方柱,三步梁,双挑出檐,斗栱、驼墩、雀替,封檐板等木雕精美,形象生动,与屋内多处栩栩如生的木雕、石雕相映成辉,处处显示着官宦商家尊贵的身份地位。

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关于耕读文明沧桑变化的故事

正门中间高悬“文魁”匾额和两旁的“大夫第”匾额,阳刻描金,分别为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科第七名举人陈泰立,同治八年乙次已巳仲秋谷旦都察院都事加二级陈其侯、陈其相立。正门内墙上匾额“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会试中式第七十九名进士钦点营用守府”,指的是惠州最后一名武进士陈德元。二进屏门上刻“肃慎汝止”,三进花罩上悬惠州府刘公远赠陈其相“急公好义”匾额,一块块记录功名荣耀的牌匾,书写着陈家在官场的辉煌。

门前对联“卜凤家声远,开闽世泽长”述说着陈氏祖先由闽入粤的迁徙历史。迁居墨园村的陈氏第六代陈尚忠经营糖业起家,因经商有道,成为富甲一村的望族。长子陈文继承父业,壮大陈家在商道上的影响力。次子陈泰科举入仕,后世几代的陈其侯、陈其相、陈德元也先后取得功名。陈氏的兴文重教,影响着墨园子弟,勉力他们通过读书,提升家族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品位。

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关于耕读文明沧桑变化的故事

陈氏一族于清康熙年间迁徙而来,至六世祖逐渐兴盛,文举人武进士,功名颇盛,继而飞黄腾达了几世,随着清王朝的没落和家族的变故,这个曾经荣盛一时的官宦世家也随之淡退出人们的视线。但陈氏一脉的故事,至今仍为后人所称道。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两个多世纪的岁月,磨砺了老屋威风凛凛的棱角,却给后人呈现出从容淡定的温厚,愿在更久远的未来,还能有更多的人聆听关于它的传奇。

恒兴书室:

大宅院里的传家之道

在传统农业社会,士农工商,士为四民之首。为此人们非常重视兴学教化,学而优则仕则是读书人的主要出路。陈氏家族于1810年在“大夫第”正前面兴建了298平方米的 “恒兴书屋”,作为族人和村中子弟学习的场所,墨园村人称之为“老书室”。

恒兴书室,位于墨园村大夫第前方,仅十步之遥,是清代后期墨园村陈氏为教育族中子弟而建,为两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墙上部青砖清水,下部夯筑。大门开于左手间,有门斗青石框边。书室内中部为天井,两边有廊连接前、后进,并于廊后开门通往稍间。二进于明间、次间设前檐廊,立方形花岗岩梅花柱;廊檐为四檩卷棚。二进外墙上、下两层皆开方窗,上层红砂岩、下层花岗岩框边。

解放后,老书室被改为小学,如今村里55岁以上的男子都在此读过书。可惜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书室就此空置,年久失修至今。外观保存较好,但院内两廊和第一进左稍间屋顶已塌,左稍间内用于间隔的木屏门已全部缺失,天井及坍塌处因久无人至而杂草丛生。然而博风上精美的灰塑、封檐板的细致木雕,那栩栩如生的花草、人物,无不在彰显着书室曾经的气派。

从恒兴书室走出陈氏子弟,获得功名爵位的不胜枚举。如今,书室虽已不复当年风貌,但其辉煌的过往却真实地承载着陈氏这个百年大家族的传家之道,至今在陈氏祠堂前旗杆夹石以及高高竖立的旗帜,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墨园子弟读书上进。

老屋最后的守望

茂记、荣记大屋为墨园村陈氏七世祖陈文于清末所建。当年,陈文与弟弟陈泰,一个经商,一个从文,两人在各自的领域均取得一番成就,令陈家达到空前繁盛,而后兄弟俩分家。陈文一房人多,建造了荣记和茂记两座并排的大屋。两座大屋大小和结构基本一致,均为五间二进,中间只隔一米余宽的小巷。前院共用,建约两米高的围墙,东南向建单间九檩硬山门斗。房屋为两层砖木结构,青砖清水墙,下部夯筑,大门嵌花岗岩石框边,有门斗,无门墩,门厅设屏门,上有横匾,阳刻三字唯“敦”、“堂”二字可辨。天井两侧为两廊和廊房,廊房向天井一面开砖雕花窗。上厅设木扇门,内设神龛。大屋的门窗及封檐板的雕花、墙上的壁画、外墙的灰塑,保存尚算完好,仍清晰可见,内容为花草、人物、鸟兽等。

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关于耕读文明沧桑变化的故事

陈泰一房人较少,在荣记、茂记前方建了二记大屋。二记大屋平面为长方略呈“凹”字形,为堂横式围屋,主体建筑构造与荣记、茂记相似。屋内设戏厅,据说陈泰以前常常在此邀请亲朋听戏赏乐。上厅设花罩,内原有神龛,“文革”时被拆除。正屋与横屋间本为天街之处建有门、厅,设有仪门,后为天井。二记大屋相对于荣记和茂记,装饰更为华丽,各处雕刻、壁画亦更为精美,只可惜其壁画多在“文革”时被破坏。

三座大屋携手走过了近两百年的荣辱兴衰,老屋里的人去了又来,来了又去,终于退去喧嚣归于宁静。如今,独剩89岁的卢婆婆一人空守着老屋。自卢婆婆18岁嫁进陈家,一直住在这里,如今也是儿孙绕膝,新楼高筑,却始终不愿离开老屋。用老人的话说,住在老房子里冬暖夏凉,比新楼房更舒服。确实,在这八月艳阳高照的酷暑天,坐在老屋内,摇一摇蒲扇,便解了一夏的燥热。但是,我更愿相信是这里承载了老人一生的记忆,让她对老屋有着割舍不下的情怀,才会执着地坚守在这里。然而,老屋还是渐渐衰落,这样没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守望又能坚持多久?

墨园围门楼

墨园围门楼为单间二层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碌筒瓦,绿琉璃瓦当,滴水剪边。底层为门楼过道,石砌门洞,方框劵顶,花岗岩石框边,方门框上灰塑“墨园围”,门阔1.7米,进门方向门内右边设木梯,可达上层协天宫。

二层楼面为木板上铺棋盘砖,后檐墙前有砖砌神台,神龛分三间,分别供奉关帝爷、医灵大帝和福德公。墨园协天宫始建于康熙年间,重建于乾隆癸巳年(1773年),子孙梁下刻“乾隆癸巳年仲春吉旦重建”字样。

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关于耕读文明沧桑变化的故事

门楼墙体青砖清水墙,前檐封檐板作滴水瓦状,檐壁左右有壁画,为松鹤、牡丹等寓意长寿富贵的彩绘。墙左右竖开绿釉砖雕花窗,中间开青石框边大窗,上悬挂“协天宫”木匾,窗上横挂一排财丁兴旺的精美花灯。

墨园围门楼已于2013年按旧貌重新修葺,重修之后更具古韵。围内是墨园四大姓中的徐氏宗祠和陈氏宗祠。各姓先民同为福建迁徙而来,聚族而居,和睦共处,亲如一家。墨园围见证着历代子孙的繁衍生息,守护着墨园人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景。

墨园古井

发现惠城之美 | 一个关于耕读文明沧桑变化的故事

墨园古井为明代水井,是最早迁徙到此地的徐姓先祖挖凿而成的,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墨园村现存最古老的文物。

井深13米,井口至水面约有6米,井壁为红砂岩,井圈为花岗岩,稍高于地面。因井腹大于井口,呈葫芦形,井台等分八边成八卦形状,由花岗岩横铺四排,故称“八卦葫芦井”。

井水清澈甘冽,直至现代仍能饮用,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如今的古井上覆装上了防护盖,平时不用,只在一年一度的元宵盛会抢“神水”环节中才开井。

井旁有一香炉,亦为元宵盛会仪式中上香所用。

墨园古井,滋养了一代代的墨园子孙,在历史的洪流中,退去了部分实用功能,但在民俗信仰里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