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服务投诉大增!未成年人在游戏中大额消费投诉居多

南方+ 记者

网络图。

记者从省消委会获悉,2017年,全省各级消委会系统共受理互联网服务投诉186549件,高于2016年全年投诉总量,同比增加134235件,增长2.57倍,占总投诉量的50.35%,占服务类投诉量70.59%,再创新高。从互联网服务投诉的性质来看,合同投诉135985件,占互联网服务类投诉的72.9%,同比增长44.6倍,售后服务投诉36684件,占互联网服务类投诉的19.66%,同比增长47.3%,质量投诉4520件,占互联网服务类投诉的2.42%,同比增长80.3%,分别位居前三位。

互联网服务消费投诉热点包括:

一、共享单车投诉多,充值容易退款难

2016年到2017年,在国家倡导低碳出行、共享经济加速发展、传统城市租车系统快速与互联网模式结合的大背景下,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吸引了无数资本的注入。一年多的时间,共享单车“攻城略地”、“遍地开花”,已经遍布国内几十个城市,但“野蛮生长”之后其背后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投诉的问题主要有:拖延退还押金。共享单车企业一般承诺1-7个工作日退还押金,但部分企业未能在承诺时间(一般为1-7个工作日)退回押金,有的拖延时间长达数月,有的甚至已经不能退还;押金安全得不到保障。绝大多数共享单车在运营时都须收取消费者押金,从99元至299元不等,这笔钱由企业通过一般账户存在商业银行,没有第三方资金监管,不能实现专款专用,企业是否挪作他用不得而知,资金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售后服务滞后。和共享单车投放速度相比,其售后服务严重滞后。共享单车企业一般只提供APP、邮件、微信等投诉处理渠道,当消费者有需要或遇紧急情况时很难及时联系到人工客服;维保不足。现场调度、维修、保养人员配备不足,管理混乱。

相关案例:

2017年,广东省消委会共受理关于小鸣单车的消费投诉共3342件,而全省消委会受理小鸣单车投诉122924件,投诉的主要问题为小鸣单车拖延退还押金。接到广大消费者投诉后,省消委会迅速采取维权行动:一是联系企业查实情况。将消费者投诉内容进行反馈,要求尽快退还押金,妥善解决退款难问题;二是建立投诉快速办理通道。联系小鸣单车广州区城市负责人,建立投诉快速转办衔接机制;三是启动专项调查监督工作。向小鸣单车发出调查函,对退押申请处理情况、退押投诉产生的原因、消费者的资金安全问题等启动针对性调查;四是开展约谈工作。对小鸣单车企业进行了约谈,进一步了解相关情况,并明确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要求;五是提起公益诉讼。针对小鸣单车拖延退还押金、押金存管等问题向广州市中院提起公益诉讼,目前正在等待法院开庭审理。

省消委会提醒:

作为消费者,在享受共享单车便捷的同时,应注意维护自身权益:(1)用车须认真阅读使用指南,严格按照经营者设定的流程规定操作;(2)减少同时使用并支付押金的单车数量,长期不使用时及时申请退还押金;(3)不要在账户预存太多资金,以避免给自身带来损失;(4)在使用共享单车时要把骑行安全放在第一位,要严格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5)自觉把车辆停放在划定的区域。未划定停车线的区域,应将车辆停放在不妨碍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的安全区域,并且尽量集中停放;(6)遇到押金退还困难或其他权益受损的情况,立刻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向有关部门反映,避免长时间被拖欠押金,积极通过合法渠道维权。

作为共享单车企业,应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方面下功夫:(1)落实交通运输部等十部门发布的《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建立完善用户押金退还制度,保障押金专款专用,加快实现“即租即押、即还即退”,建议为新用户提供免押服务;(2)完善内部管理,重视售后服务,增强人员配备,以保证消费者有更好的消费体验;(3)有序投放车辆,保证车辆投放的进度和规模与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相适应,防止资源投放过剩,影响城市公共交通;(4)推动建立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做到公平竞争。

二、互联网游戏问题多,未成年人消费惹纠纷

近几年,在互联网的助势下,网络游戏成为IT业的支柱产业。但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和相关立法滞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网络游戏行业存在诸多侵犯消费者权益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账号无故被封,虚拟财产突然消失或者价值更改,游戏运营商停止运营导致玩家权益受损,游戏协议中部分格式条款侵犯消费者权益、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以及大额消费等问题。特别是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及大额消费的问题,据省消委会了解,多数网络游戏公司对此并未重视,没有承担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社会责任,同时对于未成年人用父母的银行卡在游戏中进行大额消费的问题,也拒绝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17年,省、市消委会不断接到家长关于孩子沉迷游戏、在游戏中大额消费的投诉和咨询。据不完全统计,深圳市消委会2017年受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投诉近600宗。

相关案例:

(1)消费者高先生11岁的孩子未经父母同意在网络游戏中购买4万多元的道具。(2)消费者黄先生不满10岁的孩子用其手机玩游戏,导致其银行卡被扣款6000多元。

消委会提醒:

消费者在享受网络游戏同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在注册游戏账号时,消费者应详细查阅游戏服务协议及相关条例规则,认清自己所享受的权利、必须承担的义务和应该遵守的规则,避免出现违反游戏服务协议及相关条例规则的操作而导致权益受损。(2)游戏中,消费者不可以使用第三方非法插件(外挂)或进行其他违规操作,否则可能会被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封停),从而可能导致游戏财产损失。(3)切勿将游戏账号及密码告知他人,避免自己账号被他人恶意操作造成财产损失。(4)定期对电脑或手机进行病毒查杀、谨慎选择在网吧中操作高级别账号,防止因电脑感染病毒而被盗取游戏账号。(5)按照有关游戏平台规则进行交易虚拟财产,切不可通过线下交易的方式进行。通过线下交易的方式进行交易的,一方面游戏平台也可能无法协助消费者维权,另一方面私下交易也不属于消费投诉受理范围。(6)游戏只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请广大消费者合理调整自己的游戏时长,保护身心健康。

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

(1)作为网络游戏运营商,应当加快建立有效的身份核实机制,采取防沉迷的措施和手段,切实履行好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责任,如有证据证明确实是不符合未成年人能力和智力状况的消费,应依照相关法律承担责任。(2)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切实履行好监护责任和义务,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及支付密码。 

三、线上旅游陷阱多,购买服务需谨慎

在线旅游服务平台规模不断扩大,提供的旅游产品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旅游网站预订旅游产品,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旅游平台准入门槛低、监管薄弱等原因,消费纠纷频频发生,其中捆绑搭售附加服务、虚假宣传、单方取消或者更改订单、退改签规则严苛、不正常航班通知不及时不准确、酒店到店无房等问题让消费者头疼不已。

相关案例:

深圳的颉先生2017年12月在携程APP上订购了广州保利世贸一带公寓的一间高级大床房,并用关联的银行卡直接支付了房费。颉先生12月26日赶到一呆公寓办理入住手续,一进房间发现是普通的双人间,不是预定的高级大床房,随即向前台询问情况。前台解释因为没有房间所以安排了一间双床房,并答应帮助协调,但随后协调的工作人员不见踪影,颉先生等到凌晨1点,还是没有结果,无奈之下只得接受双人间。

消委会提醒:

消费者在网上购买旅游产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仔细看清相关协议和条款。仔细阅读预定和退改须知、相关的协议和条款,如出现“我已阅读并同意以上协议条款”的弹框,不要图省事直接略过,一定要点开仔细看一看条款内容,特别要注意当中商家的免责条款,再决定是否选择同意,以免事后发生纠纷。(2)谨防商家捆绑搭售。部分旅游服务平台会在消费者的购买页面设置保险、接送机(站)等默认勾选项目,消费者一不注意就会掉入陷阱,因此在购买时一定要仔细查看购买页面,再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购买附加服务。(3)注意证据留存。网络产品的变更性很强,不少消费者发现下单预订时网页上明确列出的服务,自己旅行中并没享受,但事后想投诉时,发现产品已经下架,或页面内容已做了更改,很难举证维权。对此,专家提醒,通过旅游网站预订产品时,要注意随时截屏保存信息,包括旅游产品的行程安排、酒店的房型介绍、机票的退改说明等,避免事后引发争议。

四、网络金融乱象多,选择贷款需理性

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服务迅速崛起,贷款、理财需求不再受空间限制,“互联网+金融”的新消费模式,让消费者感受到了互联网带来的金融服务红利和便捷,只需动动手机就可以进行各类基金的投资服务,享受各种贷款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发展超出所有人的预期,但作为新生事物,该行业良莠不齐,出现了一些行业乱象,其中互联网消费贷款问题较为突出,主要问题有:贷款利息高、高额逾期费、单方修改分期订单、征信记录更新滞后、额度恢复不及时、诱导消费者(特别是在校学生)过度消费、采取恶劣手段威逼恐吓消费者还款等问题。

相关案例:

(1)消费者鲁先生2017年通过APP向深圳一家金融服务公司贷款1万元,双方约定每月利息200元,提前还款不收任何费用。但该公司未经鲁先生同意单方做了30期分期还款,鲁先生通过APP查询到利息达到9970元,与之前约定的不符,也超过了国家的法律规定。(2)消费者王先生2017年11月在一家网贷平台操作了一笔1300元的网络借贷,约定于2017年12月初还款。王先生到期未能还款,尝试与催收人员协商12月16日凌晨进行还款(且最终也于16日结清所贷款项)。但该公司催收人员不同意协商,利用P图软件伪造王先生已死亡的信息,并捏造大量虚假事实,通过王先生的通讯录进行群发,给其生活和工作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消委会提醒:

网络贷款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模式,颇受消费能力不足但消费意愿较高的年轻人欢迎,一些正规网络消费贷款确实能帮助解决短期资金周转不灵的困境,但在选择贷款时一定要谨慎,注意以下几点:(1)拒绝过度消费。要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理性购买商品和服务,不要因一时冲动过度消费。(2)选择正规的网贷机构。充分了解网贷机构的资质、实力和口碑,正规网贷机构的流程一般比较复杂,审核也比较严格,利息较银行稍高,但远低于高利贷。(3)评估贷款风险。正确评估自己的还款能力,增强风险意识,不要选择超过自己还款能力的贷款产品,量力而行。(4)警惕消费陷阱。很多网贷机构通过宣传“免息”“低利率”来吸引消费者,实际却非真正的免息或者低利率,而是利用不同名头或者不同利率计算方式设置消费陷阱,消费者实际支付贷款利息非常高。因此,消费者在办理时,不要被表象所迷惑,应理性分析,或者请教有金融知识的家人朋友,避免掉入陷阱。(5)保管好个人信息。一些心怀不轨的人盗用消费者身份信息,通过一些不正规的网贷机构贷款,逾期不还,导致消费者被网贷机构通过各种恶劣手段催还贷款,因此,一定要严密保管好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证信息。

【记者】刘倩

【通讯员】粤消宣

【校对】蓝淑茹

编辑 梁莹
加载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