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种,世界粮!这里为何成为品种的摇篮,育种家的福地?

农财宝典
+ 订阅

←扫描二维码,即可报名参加第二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

以国家实验室建设这个载体来组织和推进南繁事业发展,可以提升国家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也可以推动种业科技联合攻关。”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第一提案人,住琼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毛万春与其他委员联名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国家有关部委对海南建设南繁国家实验室开展可行性研究,列入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打造中国育种协作创新共享平台。

毛万春与联名提案的委员一致认为,建设南繁国家实验室有助于整合科研创新力量,集中推动种业科技成果落地,是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种业领域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在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区的基础上,整合农业科学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南繁科研资源,打造南繁国家实验室,能将南繁科研、繁育、制种一体化,推动种业科技联合攻关。

毛万春等委员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议国家科技部以此为切入点,对南繁国家实验室建设项目开展可行性研究;二是加大对南繁重点实验室项目支持力度。在高标准建设国家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区基础上,建议国家财政部加大对南繁国家实验室和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的支持力度,对所需工作经费给予必要扶持;三是扶持重点科研机构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南繁科学院等南繁科研机构,具备南繁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场地、设备、人才优势,建议国家科技部集中力量支撑其完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设备,强化科研公共服务功能,成为服务南繁可研的公共开放实验平台、生物安全平台、资源信息平台。同时,抓住现阶段种业市场竞争机遇,以大型种业企业为主体和龙头,实施科研联合攻关项目,支持有竞争力的大型种业企业集团做好做强,加快形成种业科研的集合。

关于南繁育种,农财君进行了详细梳理。

南繁育种

在中国的南端,有片神奇的土地,农业科研人员说她是“育种的天堂”,农民说她是“种子基地”。

南繁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60年历史。从杂交水稻、高产玉米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从袁隆平到李登海,一位又一位的科学家在这片沃土上缔造着民族种业的神话。

01

南繁,是品种的摇篮

常规育种,一个新品种的选育往往需要8-10代,在北方受光热资源条件的限制,一年种一季,选育一个品种往往需要8-10年,于是育种人一路向南寻找,最终找到了海南岛最南端的三亚。

位于北纬15-18度之间的三亚,10月份到次年5月份为旱季,光热条件能够再种一季,这就是南繁加代。

“冬季加代1-2次,1年就可以当2-3年用,可以使育种周期缩短一半。”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赵久然说。

正是因为有了南繁这个农作物育种的“加速器”,我国农作物品种选育推广明显提速。

据统计,上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培育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有5000多个都有着共同的南繁经历;通过南繁,我国主要农作物完成了6-7次更新换代,每次品种更新的增产幅度都在10%以上。

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野生棉资源收集、保存、共享和研究利用平台,这里常年保存野生棉、半野生棉、远缘杂交材料、细胞工具材料、突变材料和棉属近缘植物资源材料800余份,其中涵盖了39个野生棉种,占世界现有野生棉种总数的80%。

野生种质资源,是支撑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创新的重要源头。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南红农场的冯克珊在三亚崖城南红农场水沟边找到“三系”杂交稻的雄性不育系——“野败”。就是这一株野生稻,奠定了中国在杂交水稻育种领域的地位。“没有海南的野生稻,就可能没有杂交稻。”“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感慨道。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种质资源,使占地仅20万亩的南繁科研育制种基地成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2014年,南繁基地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5万亩南繁育种科研核心区建设业已启动。

02

南繁,是育种家的福地

2017年,共有314家科研单位、种子机构和461家企业,近6000名育种人员汇聚海南进行南繁育制种。每年10月至次年5月,他们像候鸟一样飞来海南三亚,往往一待就是半年。

南繁开展初期,对于来育种的专家们来说是相当艰苦的。据了解,当时在缺少公共平台支持的条件下,南繁育种人员每年冬季来到这里独自租地开荒育种。

“一般是租3-5亩地,种完收了就扛回学校里做检测,育种效率低下,还很辛苦。” 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泽田直言,在那个时候,根本不敢奢望能像现在这样,稻田里去了样本,走十分钟到公共实验室就能做检测。

艰苦的条件阻挡不了育种家们的品种梦,随着南繁基地的不断发展建设,她成为了一块育种家们的福地。

1970年11月23日,李必湖在三亚市市郊的南红农场沼泽地里发现的野生稻雄性败育株(“野败”)后,袁隆平及其团队将它用栽培稻授粉杂交、培育、鉴定、选择,育成了栽培水稻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再选出优良“恢复系”,只有“三系”配成套才能从中筛选出用于生产的强优势杂交水稻种子,显著增产。

水稻南繁基地

至今,中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达1700万公顷,约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8%,平均每公顷产量约7.5吨。杂交水稻为解决中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并开始走向世界。

1971年春,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和回乡知青文友生受组织委派,到海南崖县南红农场开展南繁育种研究。

1972年冬,颜龙安选育的“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经过南繁北育连续四代回交,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也在99.5%以上。我国首批野败不育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宣告选育成功,这在杂交水稻育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除了水稻,玉米、棉花、瓜果等育种研究均在南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197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甜西瓜育种专家吴明珠开始到海南南繁,实现"北瓜南育″;

1978年,李登海到海南加代育种,培育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2号”,当初创下中国夏玉米单产776.9公斤的最高纪录;

1998年,中国棉花育种专家、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在南繁基地成功培育双价抗虫棉,国产抗虫棉的市场份额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04年首次以绝对优势超过美国抗虫棉。

……

在南繁这片沃土上,中国种业在南繁育种家们辛勤的汗水中开花结果!

03

建设26.8万亩南繁保护区

时代在前进,海南三亚在发展,南繁事业也在不断进步。

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南繁为整个中国创造出越来越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同时也为三亚农业与现代接轨打下了关键基础,并逐渐赢得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重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海南调研南繁基地建设时曾表示,长期以来,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南繁工作,为南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5年,农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下称“规划”),这标志着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步入发展新阶段。

自规划印发后,南繁基地建设进展顺利,26.8万亩南繁保护区全部纳入基本农田,还划定了745亩配套建设用地。南繁水利设施、生物育种专区、高标准农田改造、公共实验服务平台和执法管理设施等重点项目已经启动实施,成为南繁基地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规划显示,到2020年力争建立起南繁基地的“四梁八柱”——基本完成核心区新基地土地流转、核心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科研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区工程建设。

到2025年,力争把南繁基地建设成集科研创新、良种培育、成果展示、人才聚集、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种业创新高地。

海南南繁建设正朝着整合农业科学家、科研院所、种业企业等南繁科研资源,打造南繁国家实验室,将南繁科研、繁育、制种一体化,推动种业科技联合攻关的方向快速发展。

中国南繁60年大事记:

1956年,著名育种家吴绍骙提出“异地培育”理论,奠定了南繁基础。

1962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崖县(今三亚市)崖城良种场董藩的玉米获超预期成效,引起科学工作者的注意和国家农林部的重视,对海南南繁快速发展有重大意义。

1970年11月,李必湖和南红农场冯克珊在崖县(现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的一株水稻野败不育株,袁隆平用其杂交选育出野败型籼稻不育系二九南、二九矮,奠定国杂交水稻研究基础。

1972年10月,国务院发布第72号文件,批转农业部《关于当前种子工作的报告》,确定农作物南繁的重点放在科学研究和新品种的加代繁殖上,南繁工作被纳入到规范化管理轨道。

1981年,谢华安带领团队成功选育出基因优异的恢复系“明恢63”,并将“明恢63”与不育系“珍汕97a”配组,选育出目前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汕优63”。

1983年10月,国家农业部在三亚市召开“南繁工作汇报座谈会”,提出“利用好、保护好、建设好海南南繁基地”,并列入国家“六五”计划建设项目。同年,农业部颁布了《南繁工作试行条例》,对南繁范围、组织领导、南繁计划、基地选择、经济政策、专用化肥、农药管理、种子检疫、运输等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1986年,海南省农垦南滨农场率先生产出反季节黄瓜促进冬种北运瓜菜成为海南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5年,农业部和海南省政府联合,在三亚成立了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管理、服务全国的南繁工作。

2000年8月21日,国家科技部批复三亚市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发展中心等单位建设国家863计划杂交水稻与转基因植物海南研究与开发基地,标志了南繁开始通过生物技术改选传统育种的新篇章。

2005年,三亚市政府组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承担南繁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农业部领导每年都带队来琼考察慰问,召开年会,为南繁发展指导决策。

2016年1月6日,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发文表彰南繁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决定中首次提到“崇尚科学、求实创新、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

2006年农业部批复了四个项目,投入2530万元,重点建设海南省三亚荔枝沟、乐东、陵水南繁基地和国家南繁种子检疫检测中心。

2007年3月16日,海南省政府授予“水稻等重要农作物的南繁平台试验技术研究”科技进步一等奖,解开了南繁科研平台研究与建设的序幕。

2007年至2008年,农业部投入1500万元加强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

2008年3月28日,海南省南繁办正式挂牌,根据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的决定,对外履行国家南繁办的职能,标志着南繁管理服务工作逐步实现农业部提出的南繁管理的根本性转变,也表明了农业部和海南省政府对南繁管理工作的高度视。

2009年11月3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发布,重点提出建设南繁基地,海南南繁建设进入国家粮食战略规划。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南繁基地建设作为海南发展特色热带农业的重点项目列入其中,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0年,海南省政府投入3000万元建设南繁种子检疫中心、有害生物隔离场、南繁研发中心、省农科院乐东南繁科研基地等。

2011年4月10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加强海南优势种子繁育基地的规划建设与用地保护。

2012年2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加强海南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

2012年5月3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时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签署《关于加强海南南繁基地建设与管理备忘录》。

2014年,海南启动5万亩南繁育种科研核心区建设,力争将南繁基地打造成我国种业研发高地和农业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

2015年10月28日,出台《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是南繁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规划明确地提出了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负责、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南繁基地建设。

2016年11月23日,海南省农业厅组织编制了《海南省“十三五”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规划纲要》,划定26.8万亩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建设南部南繁科研育种区。同时启动国家南繁基地项目,建成5.3万亩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区。

加载全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热门评论
快来抢沙发

    继续阅读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