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自己的建议被采纳,觉得特别兴奋!”李杏玲是广东梅县东山中学的一名英语教师,也是连任两届的全国人大代表。谈到履职,她最自豪的是,从2013年至今几乎每年都有自己的建议被采纳。
如此高的“命中率”如何做到?这位被大家亲切地称为“Ms Li”(李老师)的英语老师说,她的心得是走街串巷——骑摩托车调研、搭公交车下乡。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提出的建议自然与民生关切息息相关。今年,李杏玲将继续关注教育热点问题。
搜寻基层线索
对群众“来者不拒”
熟悉李杏玲的人都说她是一名“接地气”的人。在梅州这个山区城市,她常常骑着摩托车走街串巷去调研。冬天她也停不下调研的脚步。“她一脱头盔,头发乱得别人都快认不出来了。”有群众打趣说。
“要不是因为摔了一跤,现在都还在骑。如今到近的地方就改骑自行车了,远的就搭公车。”李杏玲如此“折腾”,为的是深入群众,了解民情。
除了在学校,人们还经常看到李杏玲出现在当地的教育局、法院、民政局等部门。很多时候,她还会下到乡镇,田间地头,深入调研。
老百姓打心底里喜欢她、佩服她、信任她,总通过学生、老师打听李杏玲的联系方式,有的人甚至找上门反映情况。
李杏玲“来者不拒”。“人大代表履职是全天候的事。有时候来不及拿笔记本,我就直接打开手机备忘录记下来。”李杏玲说,自己的手机上有密密麻麻的基层线索笔记。她还专门在电脑上建了文件夹,将线索分门别类,一旦有时间便会查询相关政策、法律,寻找可能的解决途径,提出相关建议。
李杏玲至今都记得刚当选全国人大代表时的感受,光是拟履职发言稿,就反复改了十几遍。如今在新的起点上,她的“紧张感减少了”,但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有时间就琢磨着怎么把建议写得更完善。
关注教育问题
建议来自身边人身边事
李杏玲说,自己很多建议灵感都来自身边人和身边事。
“2014年,我提出了关于企事业单位一次性死亡抚恤金发放的建议,国家六个部门专门开会反复研究,并在第二年正式发文,采纳了我提出的发放金额标准。”李杏玲说,这让她很高兴,也使她更深刻感受到人大代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这一建议的提出源于她身边一名同事的去世。这让李杏玲发现,教师一次性抚恤金标准低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根据教师法,在这方面教师应享受与当地国家公务员同等待遇,所以我提了这个建议。”李杏玲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李杏玲还常常借助学生的智慧,打开思路。“我会不时把问题抛给他们,倾听来自各行各业的已毕业学生的看法,这样的碰撞和讨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作为老师,李杏玲最关注的还是教育问题。2013年,她提交了关于推进校车安全的建议,建立教师荣誉制度的建议,给边远地区教师发放山区津贴的建议等;2014年,她又针对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的资助政策建言,提出要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比例;2017年,她下基层调研得到的“关于对行政委托加强监督的建议”,上交第3天就收到了积极回应。
今年,李杏玲还关注教育。她呼吁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呼吁加强教师教育工作过程中的权益保护,也呼吁加大投入为“全面二孩”时代孩子们受教育保驾护航。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曹斯 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