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一方围屋,定格百年记忆

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千山万水崖走过,西洋南洋崖到过,转到屋卡,心情就吾一样。”“一栋围龙屋,一首歌,一首歌,唱嘅系崖客家祖先嘅奋斗史;一栋围龙屋,一段情,一段情,讲吾完崖客家生生不息,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人。”一首《客家围龙屋》唱的是客家人对于围龙屋割舍不下的特殊感情。

为了保护经历过岁月洗礼,陪伴一代又一代客家人成长的围龙屋,今年3月1日,《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从客家围龙屋的定义、各级政府职责、客家围龙屋保护规划和开发利用方式和有关行为的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明确,为保护围龙屋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依据和保障。

3月9日上午,拥有“最古典客家围屋群落”的梅县区南口镇举行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首场宣讲活动,活动旨在增强社会各界人士依法保护、利用、开发客家围龙屋的积极性和规范性,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客家围龙屋、弘扬客家文化的良好氛围。

一栋围龙屋就是一段客家史

走进南口镇桥乡村,可以看到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山脚,它们犹如散落的“珍珠”镶嵌在阡陌田野之上,尽管层层包裹,依然散发出“璀璨的光”,静静地向过往的人们展示着它们自身和见证过的历史——客家史。

客家人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定居再迁徙再定居的历史,为躲避战乱、灾荒,客家人经过五次大迁徙,从中原腹地翻山越岭迁徙至广东、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

在迁徙定居的过程中,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客家人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修建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建筑,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

梅州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它采用了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一座围龙屋往往能供人居住上百年。

围龙屋的客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从建筑风格到民风民俗处处展示了客家的人文历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众多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璀璨的明珠、世界上的民居建筑奇葩、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梅县,作为“世界客都”梅州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各式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以“围龙屋”为特色的客家民居,遍布城乡,成为地方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南口桥乡村是典型代表,据介绍,其境内有大大小小116座清末民初兴建的风格各异的客家古建筑,其中围龙屋就有38座。旅游专家认为,侨乡村围龙屋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形式最丰富,保存最完整,是目前我国客家地区发现的“最典型围屋古村落”。同时,侨乡村又被誉为“客家围屋博物馆”。

侨乡村内围屋样式以杠横堂式、“九厅十八井”、杠式为主,迄今形态与结构保持较为完整。村内围龙屋大体分属三个建造时期:早期以明嘉靖年间的老祖屋为代表,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如老祖屋、兰馨堂等;过渡时期以清中叶的上新屋为代表;后期以清代末年的“南华又庐”等华侨屋为代表,由当地华侨回乡买地所建。其中有“十厅九井”之称的南华又庐在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部法守护一方围屋

围龙屋作为一代客家人的家园,见证了太多历史,承载了太多记忆。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有些本该化作“珍珠”的东西,却被风干成了沙。先贤留下的绚烂多姿的客家民居文化,已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被时光淡化,一座座围龙屋正在老去。不少围龙屋人去楼空,还有些被风雨侵蚀,荒凉破败,日渐消亡,保护客家围龙屋已刻不容缓。

2017年初,梅州市人大常委会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列入2017年立法工作计划。经过多方调研论证,梅州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于2017年10月11日通过了《保护条例》,2017年11月30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条例》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分为6章44条,详细界定了客家围龙屋的调查认定、规划编制、监督管理等工作;确定了客家围龙屋的保护名录和保护规划,对违反条例规定,造成列入保护名录的客家围龙屋损毁、灭失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条例》,梅州市政府建立客家围龙屋保护名录,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和社会价值较高的客家围龙屋,分为三个类别按程序确定后纳入保护名录,列入保护名录的客家围龙屋实行原址保护,不得擅自迁移和拆除,并明确了客家围龙屋保护范围或建设控制地带内相关管理措施。同时,《条例》还规定了保护责任书制度,明确了政府、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管理人的管理维护修缮责任,以及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协助客家围龙屋维护修缮的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公众保护客家围龙屋的意识,梅州市委宣传部、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司法局、市普法办、市文广新局联合举行《梅州市客家围龙屋保护条例》巡回宣讲活动。首站放在桥乡村所在地南口镇,活动现场通过宣讲、发放宣传资料、观看相关知识图片展等形式宣传《条例》。

除此之外,近些年,梅县区在围龙屋的保护上做过不少有益探索。比如丙村的仁厚温公祠又名群丰大夫第就被开发成了文化旅游景点,除了史学价值外,还发挥着科普、宣传等作用。

除了商业用途外,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认为,最好的保护模式,还是将围龙屋做公益性用途。“将围龙屋开发为公共文化空间,例如梅州不少村庄把围龙屋打造为村民的文化俱乐部,废弃的围龙屋重新拥有活力。”肖文评说。(蓝单)

巍然秋官第 巨笔写传奇

潘氏老祖屋的前世今生

梅县西南,三星山下;一座“猫形”的潘氏老祖屋傍山而起,名曰秋官第。祖屋四周“围龙”遍布,一同环绕网状山峦。潘氏老祖屋乃侨乡村三个自然村落(寺前、高田、塘肚)中首次建成的传统客家围龙屋,聚山川之灵气,遂形神兼具。它预示着一座“中国传统村落—侨乡村”的辉煌由此开篇。

潘氏老祖屋是山里客家的一大传奇。传说明朝中期,一位潘姓人的遗孀陈氏(1459—1551)肩挑一对男孩(名曰积河、广河)沿东牛驿道(今205国道)回兴宁娘家去。傍晚在路边小店歇息时遇上风水先生廖炳。先生知悉她的境遇深感同情,告诉她回娘家非长久之计,驿道东侧三星山下有个名叫“山猪窝”的地方适宜兴家创业。于是,陈氏痛下决心,在山猪窝搭个草蓬居留下来,朝夕垦荒拓土,从此落地生根。

老祖屋由潘氏三世祖积河公、广河公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60平方米,属“三堂六横一围龙”形制。它是南口潘氏子孙初创的居室,又是客家历史人文的启蒙学堂。它酷似一株普通而神奇的蒲公英,把生生不息的种子随风撒向四面八方。

一位在围龙屋里长大的诗人唱道:“围龙屋、客家人的围龙屋;千年百载,育下多少条龙,又送出多少条龙。”

岁月苍茫,潘氏与众多客家乡亲一样,土里刨食,耕读传家。清咸丰十年(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迫使清廷大量海外移民,从此海禁渐开;史载客家人第五次大迁徙的“下南洋”方兴未艾。清光绪元年(1875年),21岁的潘氏裔孙潘立斋为本村首个出洋,业绩不俗。潘姓子侄于是趋之若鹜,村里“丁满十六出洋”蔚然成风。

身居异域、心系故园。先祖陈婆太搭草棚遮风挡雨的凄惶让后裔感同身受,祖国自“甲午海战”后江河日下激发了潘氏裔孙的教育救国梦想。十九世纪末,潘立斋、潘祥初叔侄俩回乡圆梦:一是分别在高田村建成德馨堂和南华庐两幢屋宇;二是为振兴家乡教育并实现潘立斋祖父钦学公(号毅成)夙愿,联手在三星山旁建成一座典雅精致、鸟语花香的学堂——毅成公家塾。从此,“华侨屋”建设在“胞衣迹”红火四十载。如今,这座俗称“一根扁担挑来的村子”分布着38幢气度恢宏的围龙屋,号称“客家民居博物馆”。

一幢楼宇、一曲乡恋,一个漂泊心灵的港湾。

坐落在寺前村的荫华庐是旅港乡贤潘君勉(1882-1968)于民国八年(1919年)为纪念父亲而建的围龙屋。他为解怀乡之悃,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专程回乡聘请客籍工匠在香港元朗依样再造一座荫华庐(港人称潘屋)。抗战时,潘君勉先后迎叶剑英、周恩来、郭沫若等人入住香港潘屋。如今,它是香港一级历史建筑。

时至今日,侨乡村寺前、高田和塘肚三个自然村落有2000余人,而海外侨胞达3000余众,得名侨乡村可谓名副其实。

走进方圆1.5平方公里的侨乡村,犹如穿越赏心悦目的画廊。傍山逶迤延伸的屋宇像蛟龙蛰伏,散落田间的人家如栖息海上花园。登上三星山俯瞰秀美田园,竹树掩映的一幢幢楼宇仿佛来自远方的归船。一条小河蜿蜒流淌,滋润两岸土地。沿河春风扬柳——守护一方水土、摇曳客家亲情。(严立平)

细数梅县“传奇”围龙屋

梅州市文化旅游特色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谢小康,基于长期对梅州围龙屋的考察,在阅读相关文献基础上,梳理了梅州现今保护较为完好的26个围龙屋单体和群落,并冠名为围龙屋之“最”。其中,梅县区有13处,有兴趣的朋友不妨按址索迹,探寻一番。

◎建筑年代最早

科甲中贤(蔡蒙吉故居)

特征:建于南宋1185年前后

地址:梅县区松源镇金星村

◎规模最小

鲁国堂

特征:面宽25.7米,进深35.1米,房间31间

地址: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建筑年代最新

河南堂

特征:2013年原址改建

地址:梅县区大坪镇育豪村

◎形状最“完美”

式好庐

特征:既有后围龙,又有前后围

地址:梅县区梅西镇丰田村

◎最无奈

仕德堂+善庆堂

特征:碍于地形无法建后围龙,只能建前围龙(垫脚屋)

地址: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

◎最教科

仁厚温公祠

特征:唯一入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一书的围龙屋案例

地址:梅县区丙村镇群丰村

◎最传奇

世德堂

特征:相传为明太子朱慈行宫

地址:梅县区松口镇铜琶村

◎最亲密

“天光云影”

特征:四面围,四座围龙屋环抱一池塘

地址:梅县区雁洋镇松坪村

◎最“受宠”

德馨堂

特征:亲情电影《孝女彩金》主景地

地址:梅县区南口镇侨乡

◎最人文

济济楼

特征:开辟为梅县客家文化博览中心,共分8个展区,藏品上百万件

地址:梅县区程江镇车上

◎最“可观”

同裕庄

特征:一凉亭可侧观围龙屋全貌

地址:梅县区雁洋镇南福村

◎最中西合璧

万秋楼

特征:国外名建筑师精心设计,融中西建筑于一体

地址:梅县区程江镇扶外村

◎最具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价值的群体聚落

侨乡村围屋群

特征: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31座清末民初兴建的百年客家围龙屋

地址: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

【来源】南方日报·梅县视窗

编辑 马吉池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