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为头等大事,工作成效明显。2017年脱贫137户486人,全面完成年度脱贫任务,两年来共脱贫567户1218人,脱贫率80.1%。完成了贫困人口的档案卡册、数据更新和信息化系统完善工作;完成了帮扶贫困村、干部结对帮扶到户“两覆盖”100%;采用以贫困户帮扶资金入股新区产业园资产收益分红的方式实施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依托产业发展实现稳定脱贫;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种电商培训、种养殖培训500多人次;落实贫困户危房改造185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100%购买合作医疗保险、全部贫困家庭子女落实教育补助。完成了新区4个省定重点贫困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三清理、三拆除”工作,“三整治”工作全面铺开,雅色村桅子花基地、艺术培训基地、特色民宿,胜利村“合作社+基地+农户”,桂林村“电商平台+合作社+贫困户+网店”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加快推进。
(六)抓社会民生,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棚户区改造项目、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深河人民医院项目等省市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华南城学校、碧桂园学校筹建工作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有序开展,临江、古竹镇顺利通过“创强”复评,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有力推进,构建了区、镇(街)、村(居)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和以党政领导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落实体系。完成中小河流治理及其他水利建设投资4000万元,斩坑、古洞仔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工验收。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工作进度走在全市前列。医疗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进展顺利,公共卫生服务全面提升,连续两年在全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中排名第一。“七五”普法有序推进,全民法治意识持续提高。就业形势平稳,劳动关系保持和谐稳定。积极开展了消防、交通运输、森林防火、食品药品和矿产资源等领域安全生产隐患和突发事件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全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信访维稳工作实现了“六个不发生”目标,2017年新区综治工作在全市综治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创文工作扎实开展,全面完成市下达各项任务。
(七)抓城市交通,交通路网结构不断完善
合理规划和改造新区路网结构,县道X168线临江至古竹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和古竹镇Y305线路面改造工程基本完成,赣深高铁江东新区段征地拆迁工作进展顺利,东江东路市政工程、省道S230线临江澄岭至古竹段公路工程稳妥推进,古竹镇Y305线鸭子渡桥和临江镇Y384线胜利桥、临江镇Y436线光凹桥等危桥改建工程有序推进。积极推进了东部快速公路(G205改线)改建工程和通用机场的选址工作。
(八)抓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气环境综合整治“百日行动”深入开展,“五大治污”工程扎实推进,全面完成了黄标车淘汰任务,有效落实了中央环保督察整改工作。依法全面清理了辖区养猪场,中小河流和较差水体整治效果明显。新一轮绿化河源大行动有效推进,完成了生态景观林、碳汇林建设和森林抚育任务,全年完成植树绿化1500亩。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全年共完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自然村76个,累计完成184个,完成率达88%。
(九)抓基层组织建设,党建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深入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队伍思想作风明显转变,素质能力有效提升,服务效能不断提高。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明确了责任清单。认真学习贯彻党内“两部法规”、“两个条例”,深入开展了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增强了纪律规矩意识,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氛围更加浓厚。建立了新区巡察工作机制,启动了第一轮巡察工作,对2个单位党组织进行了巡察。34个村(居)换届工作全面完成,新区3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成功转化,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统战、民族宗教、人民武装、双拥、地方志工作及工、青、妇、残联等群团工作稳步推进。
会议指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新时代河源发展的战略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市委、市政府对新区发展寄予了厚望,市委七届三次、四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江东新区形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
站在新的起点,要牢固树立“全市一盘局”的工作意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河源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核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生态河源、现代河源“两个河源”的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粤港澳大湾区东北部城市首位度来谋划新区的人口规模、产业形态、城市功能,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化为江东新区开发建设的生动实践。
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河源未来30年的战略部署,江东新区决心到2020年,全面完成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高铁新城、城市起步区、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城市交通脉络全面打通,现代都市格局基本成型,基本形成河源城市发展核心,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引领河源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更加突显,全面形成河源城市发展核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会议指出,今后三年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和河源建市3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
江东新区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市委七届三次、四次全会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贯彻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上取得扎实进展,在城市开发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党的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协调推进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努力为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决胜全面小康和同步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会议强调,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突出都市经济带动,谋划未来城市发展核心
打造河源未来城市发展核心,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河源市“两个河源”发展思路,综合新区自身发展条件、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因素作出的道路选择。要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都市经济带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引领新区发展。
强化现代城市的“顶层设计”和“功能设定”。江东新区既具有与珠三角地区相连的地缘优势,又具有打造现代化城市的基础特性,发展潜力巨大。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发挥新区作为河源对接珠三角“总端口”的作用,在城市开发建设中更多汇聚现代元素。按照“沿江、跨江、拥江”的城市格局,加强与市住建部门的对接,突出江东新区在全市规划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完善新区城市、交通发展规划,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和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在城市规划上展现河源城市新客厅的“颜值”和“气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的城市功能设施体系,推进全域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布局;加快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打通现代城市的交通纹理脉络。在外部交通系统建设上,积极对接做好东江航道扩能升级和通用机场规划建设,谋划推动高速、高铁、航空、航运发展,加快打造区域核心交通枢纽,与珠三角实现“零阻抗”交通联系。在内部交通系统建设上,加快推进东环路改造、东部快速(G205改线)、东江东路等交通要道建设,启动双下路跨江桥建设前期工作,实现与市中心城区的相通对接。着力建设以绿色交通为主导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新区的通达性。
高标准推进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撑杆跳高”式发展的要求,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增添后劲的重点项目,今年重点是推进深河人民医院、江东云数据中心、爱捷高新材料、污水处理厂等13个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紧紧把握央企进军河源的有利契机,以最大诚意、最好服务和最优环境承接央企的投资建设,推动实施一批城市综合开发、市政工程、轨道机场、地下综合管廊等促当前、利长远的好项目、大项目,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的现代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建设一步到位,力争在今年每季度与央企签约一批项目,动工一批项目。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房屋征收工作,重点推进赣深高铁(新区段)、东江东路二期、广技师河源校区、碧桂园学校、和平花园、古竹文化广场、产业园扩园工程、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平台、凯中精密等重大项目及央企意向落户项目的土地房屋征收工作,确保满足项目的用地需求。加强土地监控,继续严厉打击“三违四抢”和非法买卖土地等违法行为,重点要加强城东街道、高铁新城、产业园区的土地监控工作。
高规格推进高铁新城建设。高铁新城是河源都市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要借鉴国际城市交通发展经验,按照市委、市政府高铁新城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积极与市住建局对接,坚持高标杆发展定位,以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推动交通枢纽与周边用地的一体化开发,通过高铁新城的要素集聚和扩散效应,辐射带动中心城区各功能片区发展,把高铁新城打造成全市内外交通枢纽、中央商务区和未来行政中心。加强与紫金县的对接协商,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发展。
着力培育现代城市精神。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动力,提升新区的城市品质和管理水平。结合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实施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工程,培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灵魂、岭南客家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现代新区人文精神,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继续全力做好创文和国家卫生城市复评迎检工作,打造现代化文明新城。
(二)厚植发展内生优势,大力培育现代高新产业
产业是城市经济的灵魂,要通过产业大发展,集聚人气、提升财气,推动城市的大发展。
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高端化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式推进、园区化承载发展战略,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组织协调作用,完善体制机制保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大数据、新材料等特色产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在城市核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科研设计、金融会计、商贸综合体、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扩大服务业规模,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以城市产业带动整体产业发展。抓住旅游供给侧改革和消费需求升级的机遇,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按照市委关于打造中心城区高水平产业发展平台的总体布局,大力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优化园区规划,引入合作企业,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服务配套和功能要素,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积极推动新区纳入深圳产业共建范围,对接发展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推进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创新+孵化”产业合作发展新模式,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集聚地,争当河源市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高端产业延伸区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先锋。以江东云数据中心、阿里巴巴大数据综合平台为基础,规划建设数字产业园,重点引进数据应用、数据制造、数据分析等大数据相关产业,构建大数据全产业链。抓好阿里巴巴广东大数据综合平台、凯中精密、爱捷高新材料、博通电气等7个项目的动工建设,推动部分企业项目试投产。
推动招商引资引智引技。建立健全主要领导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招商工作机制,强化个性化、专业化、点对点招商。围绕主导产业推进产业链招商,积极对接行业领军企业、核心配套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产业链补链项目,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配套本地化。深化产业跨界融合,招引一批配套关联项目,做大产业集群。大力引进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加强研发孵化、金融服务、产权交易、公共服务、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中国中铁、中交建、中铁建、金茂集团、葛洲坝集团、香港铜锣湾集团等一批有合作意向的大项目签约落地。
(三)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打造现代美丽新城
江东新区依山傍水,沿东江自北向南52公里江岸线,山体、水系、绿地众多,风景秀丽。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科学规划、从容开发,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新区发展全过程。
在推进城市建设上,以客家文化为内涵,以高科技为手段,以城市地理环境为条件,将现代城市建设与山水特色相结合,创造人与自然、人与人相和谐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客家民俗风格的艺术城市空间。把坚持环保优先作为新区的后发优势,以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底线,统筹功能疏解、人口控制、用地减量、空间优化等,走集约节约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在加强生态保护上,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新一轮绿化江东大行动,严格保护和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强化森林防火和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活动。继续全面落实河长制,完善治理管护长效机制。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机制,完善环保综合决策机制,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环保准入负面清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机制,构建齐抓共管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在开展环境治理上,深入实施“水十条”“土十条”,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围绕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强化水、土壤、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推进“五大治污”工程。全面落实“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的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全面建成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完善体系。继续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年内实现农村特别是贫困村人居环境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引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进生态经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抓好环境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古竹、临江产业园北片区污水处理厂和4个省定贫困村分散式污水设施在2018年底要建成并运营。
(四)下好创新驱动先手棋,争创一流营商环境
营商环境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对标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建立“集中审批——分类监管——综合执法”管理体制,以一流的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构筑新区发展新优势。
扎实完成“一颗公章管审批,一个队伍管执法”改革任务。抓紧申报组建新区行政审批局,扎实推进审批业务“三集中三到位”,积极推行“不见面审批服务”、投资建设项目“代办制”和全程“网上办”,实施“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集成服务,建立标准化高效审批服务制度。加快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证照分离”、“容缺受理”制度,构建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积极争取将新区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列入省的试点改革范围,从根本上解决行政综合执法局主体资格和执法职权不完善的问题。加快推进法人大厅和综合执法服务大厅建设,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和综合执法流程,提高执法效能和透明度,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不断提升新区和镇(办)部门机构运转效率水平。进一步疏理完善新区直属各部门的权责清单,切实用好市委、市政府赋予的市级经济管理权限和县级行政、社会事务管理权限。进一步健全完善新区部门设置,完成城东街道办、江东公安分局、消防大队等职能部门的组建。发挥大部制的体制优势,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新区直属部门运作模式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大部制设置,在年内完成两个镇机关、事业站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乡镇行政运行机制,提高乡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
(五)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建好江东幸福“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