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档案
1960年8月生,揭阳普宁池尾贵政山村人,自幼喜欢绘画、雕塑、泥塑,深得民间艺人和贵政山茶叶陶罐师傅们的爱惜,都乐意把技艺传授给他。1979年和父亲纪明良创办贵政山茶叶陶罐厂。他在传承祖传技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潜心研制、积极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生产茶叶陶罐的工艺,产品既保留了传统的优势,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走上了规格化、标准化、系列化的轨道。促使贵政山茶叶陶罐名气日盛,成为潮汕地区以至东南亚各国知名的实用工艺品。2011年,纪文民获评第二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始创于清朝中期的贵政山茶叶陶罐,有着“瓦缶胜金玉”的美誉。图为纪文民家藏的各时期茶叶陶罐。
纪夏艺借助文博会、“非遗”展等各类展会将贵政山茶叶陶罐推广出去。
纪文民家的老龙窑,是目前贵政山村仅剩的一条龙窑,有望于今年重开,再现贵陶柴烧工艺。
俗话说,人走茶凉。人们在以这句俗语来表达对世事无常,人情易变的豁达从容之时,仍然抹不去的是一份对情谊淡漠或终结的喟叹。这句话,对于喜欢品工夫茶的潮汕人来说或许更深有况味。除了茶放着不喝久了就凉的常识,更缘于茶叶吸附性强、香气易挥发,还怕潮怕晒的特点,尤其是潮汕人喜欢冲泡的多是如铁观音、乌龙茶、凤凰茶等不宜长时间储存的茶叶。
不过,凡事都有个例外。民国时期,当去国离乡30年的贵政山人纪国宏荣归故里时,惊喜地发现,他当年临走前存储于陶罐里的3斤劣茶竟然清香扑鼻,更胜当年。这一罐茶,如一份不变的情怀,随着游子的脚步更行更生更远,给了阅尽沧桑的游子一份温暖的慰藉。于是,人们将目光锁定于存储茶叶的罐子上——当地出产的贵政山茶叶陶罐。从此,这个带有浓烈家乡情结的故事,被热爱工夫茶的潮人口耳相传,而贵政山茶叶罐,则成为名动茶人的贮茶佳罐,多少异地的爱茶达人,为得一罐而不辞辗转相寻。
练泥烧陶铸神奇
这种始创于清朝中叶的茶叶陶罐,取材于南山及莲花山一带优质黏性土,历经选土、练泥、注浆、上釉、配画、烧制、打磨7个阶段42道程序,以1000度以上高温窑烧48小时精制而成。有趣的是,200多年来,它只有一个特别的器型:立锥式形体,罐肩宽,罐底窄,颈长口小,盖圆顶平。更令人称奇的是,罐盖内含双层盖,且与罐身并不紧贴,有些摇荡松动。贵政山茶叶罐第8代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纪文民告诉记者,除了适宜用来贮存东西的陶土原料和独特的生产技艺,正是这种独特的设计,保证了贵政山茶叶陶罐能够保存茶叶数十年不变质,还能提升茶叶品质。因为其罐盖的双环盖设置,形成了一个“中空”的隔离层,既阻拦罐内气味外泄,又阻挡外面气流进入;而罐体的立锥式设计,更有利于罐内的空气循环,加快茶叶的发酵、提纯。此外,贵政山陶罐秉承着明人冯梦龙在《麟经指月》中记载的古法贮茶的传统,罐体内壁不上釉,保持陶土色,这样也使空气中的湿气不易侵入;而罐底外层也不上釉,只是随意抹些釉,这样还保留一些气孔,使罐内存入物可以“深呼吸”,起的是保鲜作用。
独特的贮藏功能,为贵政山茶叶罐增添了一抹神奇色彩,并注定了它的不平凡,赢得“瓦缶胜金玉”的美名。又因为它适用性广泛,可以尽纳中国六大种类茶叶,因此又有“一罐在手,尽收千山风情”之美誉。而其独特的工艺和古朴的彩饰,又增加了其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贵政山茶叶罐以天然矿物质为原料上釉,再饰以长寿、福禄为主题的图案,整体看起来光滑美观,古色古香,富有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纪文民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前,贵政山茶叶陶罐一直保持着陶土色,这并非外界所传的不上釉,而是采用接近于陶土色的火灰釉(用稻草或荔枝叶烧成的灰进行调色),后来火灰釉被彩釉取代,推出了艳黑罐、孔雀兰蓝青罐、茶色罐、圆子红罐等。
内外兼修为传承
从艺40多年的纪文民,见证过贵政山茶叶罐发展中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两个鼎盛的黄金时期,也亲历过90年代后的沉寂十年,但他坚守住了家中的龙窑,用心经营着贵政山茶叶陶罐厂。他也一直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寻求突破,正是在他的推动下,贵政山茶叶罐从用柴草烧制的龙窑改为用煤气烧制的气窑,彩釉套色更加完善,产品走上规格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轨道。
2009年,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纪文民的儿子纪夏艺也回家接手这一家族产业,他注册了“贵政山”“贵陶”商标,开启了保护和传承发展的新局面。以前贵政山茶叶罐随着侨民走出国门,现在纪夏艺靠着展会推广它。从2010年开始,他带着茶叶罐参加深圳文博会,首先在深圳茶叶界打开局面,如今全国各地的资深茶客都来要货。展会参加多了,纪夏艺的眼光更加长远,他对贵政山茶叶陶罐有了更高的期许。
“贵政山茶叶罐要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提升外观设计和文化内涵,‘贵陶’要往工艺美术方向走,要走文化精品路线。”提起贵陶的发展规划,纪夏艺如是说。为此,他和纪文民一直在积极做着各种探索和积累:比如,推出不上釉素陶、中国红罐、孔雀兰罐,图案融入了潮汕文化元素。同时,尝试与书画名家合作,精工精画,提升贵陶的文化品位;尝试私人定制,体现个性,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还计划着以这些特殊陶土开发茶用具,让产品更多元化。准备重开老龙窑,重现柴烧工艺。目前,他已收藏了268个100年前的贵政山茶叶陶罐,并筹划着开办一个“贵陶博物馆”,他要为民间优秀的工艺品作推广,更好地为潮汕工艺做贡献。
贵政山茶叶陶罐简介
贵政山茶叶陶罐是集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身的传统手作品,目前已注册了“贵政山”“贵陶”商标。
普宁贵政山茶叶陶罐是一种颇有传奇色彩的贮存茶叶传统器具,列普宁四大名产之一。始创于清朝中叶,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
贵政山茶叶陶罐取材于南山及莲花山一带优质黏性土,经日晒干后下水,成浆过筛精制而成。从始创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直采用火灰釉上釉,保持着陶土色。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茶叶陶罐改陶土色为彩釉,罐身图案也更加丰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生产工艺从用柴草烧制的龙窑改为用煤气烧制的气窑,彩釉套色更加完善,产品走上规格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轨道。目前,茶叶罐有3两、半斤、1斤、2斤、3斤、5斤、10斤、20斤等8类容量(以铁观音茶为例),有艳黑罐、孔雀兰蓝青罐、茶色罐、圆子红罐、素胎罐等多种规格。其罐体也一直只有一个器型,立锥状形体,底细肩阔颈长,盖圆顶平。它能贮存茶叶十年至三十年不变质,且能提升茶叶的品质,因而深受茶客追捧,畅销国内、港澳地区及东南亚一带。2009年,贵政山茶叶陶罐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来源:揭阳日报
整理:“普宁发布”政务微信编辑部
本微信号分享的要闻、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进行处理。